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wǎng)用心挑選的學生主體性高中歷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想要讓學生的主體性更好的在課堂中實現(xiàn),這首先有賴于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好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嘗試將各種知識點融入到故事、社會生活等更為生動的情境中。這不僅能讓教學過程更為豐富多樣,也能幫助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于教學要點的領會。歷史課程中的很多知識點都是對于過往歷史情況的闡述,其中有很多故事性或者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可以挖掘。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好的教學情境,并且盡可能的多樣化課堂教學,這不僅能夠極大的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也能夠很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羅馬法的起源和發(fā)展》這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很多有趣的故事化案例,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通過情境引發(fā)思考和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羅馬法從公民法發(fā)展到萬民法的演變時候的案例“:古羅馬大將凱撒進兵埃及,與美麗的埃及女王克里奧佩特拉一見鐘情,兩人還有了一個私生子。當凱撒歸國執(zhí)政后(前49年),克里奧佩特拉攜兒子赴羅馬與凱撒相會,并向羅馬法庭為自己和兒子申請羅馬籍。”這個案例一提出立刻引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都覺得非常好奇,都想知道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羅馬法體系下能否通過申請,羅馬法對于這個十分特殊的情況又會如何判定。學生經(jīng)過主動發(fā)問和思考,結(jié)合歷史知識發(fā)現(xiàn),羅馬法規(guī)定了羅馬公民的身份而不屬于羅馬公民的人自然不能申請這一國籍,但在法律層面上,在實際需求層面上隨著領土和疆域的擴大,這一法律規(guī)定非常不適合對區(qū)域內(nèi)的人口管理。在這一基礎上引出了羅馬法的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的改革。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教學在課堂上的應用,透過這個有意思的案例也非常有效的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探究,這些都是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發(fā)揮的教學優(yōu)越性。
二、引發(fā)學生思考
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的另一個很好的方法便是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可以通過好的問題的設置來不斷活躍學生的思維,這也是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的一種模式。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歷史教學并不僅僅是對于歷史的認識,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也應當有意識的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能夠從歷史中獲取有價值的啟示,這才是歷史教學的意義所在。想要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目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在思索與探究中自然會對于歷史事件以及這些事件中可以折射的一些問題有領會,這也是提升學生認識層面的一個過程。例如,在教學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時,教師可以提出下述思考問題:“有人認為‘:光榮革命’是一場妥協(xié),是歷史的倒退。也有人認為:它是一場進步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那么,你認為該如何評價‘光榮革命’呢?”隨后可以讓學生就這兩種觀點展開熱烈的討論,學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見,在爭論過程中表達對此次革命的理解與看法,同時,學生也可以舉出很多例證材料證明自己的論點,從辯論當中讓學生逐漸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和分析歷史。好的問題的提出能夠極大的為課堂教學發(fā)揮推動作用,教師要善于用開放性且富有思辨性的問題來不斷鍛煉學生的思維,這不僅能夠很好的深化學生對于相關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與領會,這同樣能夠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三、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的另一個很好的方式便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一點同樣應當成為歷史課程的一個教學重點。歷史教學并不是要讓學生被動的接受,很多時候還需要學生對于相關教學要點有自己的分析與探究,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深化對于歷史的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教師要注重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通過對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的探究來不斷深化學生的這方面能力。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樣會很有幫助。如教學《辛亥革命》時,提到了孫中山在建立中華民國之后,制定了第一部法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我引導學生將這部法律與1787年美國的憲法比較,在比較過程中讓學生嘗試探究:通過兩部法律的對比和分析了解臨時約法的先進性和積極意義,同時要讓學生熟知法律的內(nèi)容,記住法律的核心思想。如果是單純的說教或者讓學生記憶學生的印象不會太深刻,對于這些法律內(nèi)容的理解也較為淺薄。有了這個自主探究過程后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才會形成更深入的思考,對于這些法律內(nèi)容的理解自然也會更為深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這不僅能夠極大的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同時,也能夠推進教學過程更為高效的展開。想要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更好的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性,這首先需要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活躍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引發(fā)學生思考,并且注重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與深化,學生在思索與探究中自然會對于歷史事件以及這些事件中可以折射的一些問題有領會,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充分凸顯了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也能夠推進教學過程更為高效的展開。
作者:宋玉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時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