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構建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保準》的修訂,標志著以核心素養為教學主旨的地理教學走上正軌。如何在課堂45分鐘中落實地理核心素養就成為當今研究的重要課題。地理是近年來高考選科率最高的學科之一。面對趨之若鶩的“地理粉”,要求教師的教育教學更富挑戰性。為此,如何有效提高地理課堂的效率、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提高學業成績和綜合素養就成為重中之重。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一、分層次備課,有的放矢教學
構建高效地理課堂,向課堂四45分鐘要質量!因而,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我們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制定出科學、適乎的教學目標。定位須難易適中、重難點突出。為充分激發學習興趣,要廣泛搜集與教學相關的資料,如地理文獻、地理事件、圖片和時事熱點,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的眼、耳、腦、口、手并用,切實調動學生的多維感官,這樣才能讓學生漸入佳境,取得最優的學習效果。由于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和新知認知能力的差異,教師不能一刀切,須有的放矢、做好分層次教學。那么,分層次備課就成為必須!因而,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精創情境、精心設疑、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下功夫,同時要備學生,細心了解每個學生的最近認知發展區和能力拓展區,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備好料”,為有的放矢教學奠定基礎。
二、精創情景,激興導思入境
常言道:施教之功,貴在引導。新課導入要快速拉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并要針對學情,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或展示圖片、或演示實驗,或視頻介入等,充分創設讓學生趣味橫生、與學生認知情感相吻合的教學情境,使之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如學習必修一新課開篇“走進地理學”時,通過多媒體展示地球的風物人情,接著聲情并茂誦讀郭沫若詩《地球,我的母親!》——地球,我的母親!我過去,現在,未來,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樣才能報答你的深恩?激情導入,讓學生深受感染、自然而然感悟到地球母親哺育了我們人類,人類應感恩地球母親,并保護地球——這一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又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時,如此創設情境——地球上的天氣變幻莫測,高天流云、激蕩長風,電閃雷鳴,造就了異彩紛呈的天空。正如一句詩云——“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地球的大氣,了解大氣的成分與結構、大氣的受熱過程以及目前面臨的全球氣候問題。詩一樣的語言,散文的行板,把學生帶到彩虹高架、異彩紛呈的天空,遐思悠長。
三、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
自主是培養能力的第一步,應始終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領悟。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感悟地理,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利用各個學習小組明確合理分工、經歷體驗、感知、分析、探索、綜合、抽象、概括等合作探究活動,啟發和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并吸收和內化新知。如學習滑坡與泥石流時,首先呈現2010年8月7日甘肅舟曲泥石流和2015年6月3日貴州松桃連降暴雨、泥石流襲擊村莊的材料,通過問題設計分六個小組探究:(1)我國泥石流多發地區?(2)泥石流的危害?(3)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條件?泥石流的形成與地震帶的關系?(4)泥石流形成的氣候條件?(5)泥石流形成的植被狀況;(6)泥石流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繪制我國泥石流分布圖,發現泥石流與地震帶的關系,探究了泥石流的成因的四個條件——物質條件:地震烈度較高、巖石破碎,碎屑物質多;基本條件: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誘發條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為條件: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人類活動,使地表植被減少,加劇了泥石流發生的強度和頻率。并拓展應用——分析臺灣泥石流多發原因,使學生的理論實踐認識再升華。既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泥石流突發地區的逃生方法以及防止泥石流的主要對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適應生活的能力。這種“情境創設→激發動機→合作探究→小組交流→歸納總結→拓展與遷移”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切身體驗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四、精講細撥,提升綜合思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自主學習探究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課堂點撥、答疑解難則是體現教師教學智慧的有效之舉,更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最直接體現。因此教師精講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學生疑難問題能否快速解決,教學目標能否有效和高效達成,是高效課堂的關鍵。精講就是講學生認知的關鍵點;細撥要撥在疑難之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掌握地理綜合思維,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學習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時,針對我國跨經度最廣的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中部、西部植被特點的分布特點及成因,一般學生能探究認知是由于內蒙古自治區降水自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形成的。學生只強調了降水,但對于植物群落而言,不僅僅是降水;還有緯度帶而導致的熱量問題。所以,在此問題的探究上,教師還須引導學生認知——內蒙古在我國五個溫度帶上,大部屬于中溫帶,所以,降水就成為差異的主導因素。既而引導學生探究——緯度帶(緯度因素)——熱量(氣溫);海陸位置(海陸因素)——降水多少;不同的氣溫和降水條件形成不同的氣候,決定著不同的植被帶。地形地勢影響氣溫和降水,導致氣候植被的垂直變化。通過解讀橫斷山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和長白山區的植被帶分布,引領學生探究導致植物群落形成的地形地勢因素。由此,引領學生分析氣候、植被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讓學生在梳理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中掌握植物群落學習的方法論。
五、精準練習,查漏補缺鞏固
課堂練習要以質勝量,善于抓住知識的縱橫聯系,利于知識向能力的升化?;蛞龑W生按定向目標進行自我診斷,根據最近發展區分層次完成課堂練習,主動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層次訓練,或引導學生自己出題,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講評等多種形式當堂反饋。教師要借助精準練習、引導學生主動回顧學習過程,主動領悟教學原理和規律,并主動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高效課堂要“以人為本”,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多種感官都動起來,愛學、想學、會學,掌握地理學習科學的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快樂、高效學習地理。
作者:楊正大 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第二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