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版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特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新版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具有鮮明的特色。本文從多個維度介紹了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特色,歸納出以下幾點:雙系列結構的呈現方式是本套教科書的核心特色,使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數據是本套教科書的內容特色,注重課文前后邏輯聯系和知識進階是本套教科書的編排特色,形式豐富、功能強大的圖像系統是本套教科書的系統特色。
關鍵詞:地理教科書;高中地理課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2019年,根據教育部的部署,由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院王民教授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新版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送教育部審查通過。本套教科書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編寫依據,充分體現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成為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資源。新版中圖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立足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以學生認知規律為路徑,優化地理教科書的框架結構;以學生能力培養為重點,創新地理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因而,本套教科書具有鮮明的特色。下文以必修部分為例進行介紹。
一、雙系列結構的呈現方式是本套教科書的核心特色
雙系列結構包括:傳統的課文系列注重科學性;創新的探究系列注重實踐性。其中,探究系列的體例為每章的章首設計一個“課題”,包括課題目標、課題準備、檢查進度、總結四方面;配合章首的“課題”,在章下面的相關節后設置“檢查進度”欄目。“課題”是貫穿全章的探索活動,在每章的章首頁出現,目的是在學生學習內容之前,先設置一個探索的目標和方向,以此引導學生將探究式學習貫穿始終。全套教材“課題”的設計基于研究課程標準中各個模塊的內容標準、教學提示和學業要求,并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過仔細消化和整理,轉化成“課題”。在每節前設計“探索”活動,這個活動的設計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探索活動”的設計有6種方式:①以實驗活動引入的探索(如“沉積物如何沉積?”等);②以使用圖表引入的探索(如“全球氣溫變化”等);③以觀察地圖引入的探索(如“青藏地區的鐵路運輸及意義”等);④以景觀圖片和漫畫等引入的探索(如“‘樂在其中’”等);⑤以資料舉例引入的探索(如“順風相送”等);⑥以選擇和對比引入的探索(如“南蔬北運和北菜南運”等)。學習指南:在每節課文開頭,安排一個“學習指南”,以問題的形式出現,主要是針對這一節的內容,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習指南”下有“提示”,告訴學生如何閱讀、學習和一些注意事項,并明確該節相關核心概念。案例研究:在每節課文正文結束后,安排一個“案例研究”,提供與本節所學內容同性質的典型案例,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舉一反三,并加深對本節內容理解。作業題:這是本次修訂著力改造、突出的地方。選擇最新的、真實的材料,編制出符合相關學業質量標準水平的題目。每節有3道題,兩冊一共有九章30節,設置了豐富的題目和情境材料,全方位、立體化地培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二、使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數據是本套教科書的內容特色
在教科書的編寫過程中,編者團隊查閱了大量的報紙、雜志、學術著作、網站等,研究整理出了2000多個新的材料和數據,把探索、閱讀、案例研究、作業題中幾乎所有的素材進行了更新和補充,強調提供給學生的案例材料應具有真實的情境。特別是作業題,更是進行了徹底改進,從以前簡單的問答題,改為在提供情境后給出具體問題,同時注重實踐性和答案的開放性。教科書選取的許多素材源自近年來發生的事件,如必修第一冊中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塞罕壩人工林場的建設、海綿城市、2017年8月四川九寨溝地震等材料,必修第二冊中我國在南海成功開采可燃冰、2017年寧夏的精準扶貧實例等材料,反映出很強的時代感,突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人地協調的發展理念,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當今國家和世界發生的變化,對學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及地理學科新的發展成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三、注重課文前后邏輯聯系和知識進階是本套教科書的編排特色
在教科書的編寫過程中,編者十分注重必修兩冊教科書內部的邏輯聯系與知識概念的進階,并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必修第一冊共四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現象”和第三章“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及避防”,是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是不利方面的影響,因為有利的影響在講各個因素時已經介紹過了);第四章“自然地理野外方法”。這樣安排,一是落實課程標準目的和要求,二是為了進一步總結和提升。必修第二冊共五章,第一章“人口分布、遷移與合理容量”;第二章“鄉村和城鎮”,先講鄉村,后講城鎮,這樣教師從產生時間、鄉村和城鎮的相互關系等方面教授都更為順暢;第三章“產業區位選擇”,講了農業、工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并專門設置一個課題對它們進行比較,加深認識;第四章“國土開發與保護”,屬于國土的概念范疇。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放在這章中,平衡各章的內容量,是一種科學合理的編排方法。因為必修第一冊是本套教科書首次介紹地理信息技術,所以側重于簡單闡述地理信息技術的不同方面(先介紹一些基礎知識,再介紹怎么在自然地理中應用)。必修第二冊在必修第一冊的基礎上,直接介紹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因此結構明確;第五章“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主要講述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通過描述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特點,自然引出“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邏輯聯系緊密,知識進階性強。
四、形式豐富、功能強大的圖像系統是本套教科書的系統特色
本套教科書的編寫注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加強課文系統、圖像系統和作業系統的聯系。其中特別強調圖像系統的作用,圖像的選擇力求突出主題,視覺效果強烈,從而拓展課文的內涵,擴大學生的想象空間,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圖像系統成為本套教科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插圖,而是成為與課文系統、作業系統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重要成分。圖像系統具有類型多樣、原創數量多、地圖編制質量高、隨圖設問、多圖結合等特點。從圖像類型看,地圖、地理示意圖、景觀圖、分布圖、統計圖、遙感影像和漫畫等應有盡有,利教利學。在地理教科書中,圖像是教科書內容重要的表達方式,圖文配置是體現編制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圖文配置主要體現在圖文編排位置和搭配關系兩個方面。教科書以文字表述為主,圖像有助于對文字中重難點知識的理解,以及對難以用文字描述清楚的內容進行展示。在本套教科書中,圖文搭配關系主要有四種。(1)以圖代文,如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第七節中,用同一區域四季植被的形態變化組圖,闡釋了溫帶植被的季相變化。(2)以圖釋文,這是最常用的形式,如必修第二冊第一章第二節中,用地圖闡釋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3)以圖引文,部分探究活動更適合先讀圖引導,再以文字進行歸納的形式,如必修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探索中,用兩幅圖引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新課題的學習(見圖4)。(4)以圖補文,如必修第二冊第二章第一節中,用圖片補充說明了壽光蔬菜大棚和“大棚管家”。
作者:趙亮 單位:中國地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