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高中地理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關于備課組高中地理論文
一、豐富活動形式,充實集體備課內容
1.集體備課。
(1)制定教學計劃。根據學科特點及教學要求,認真研討教材的知識體系,結合本校本年級組的實際情況,制定詳細、具體可行的學科教學計劃,認真分析各單元的重點、難點,提出破解方法。
(2)教學案的研討、編制。教學案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是對教材內容的重組再現、補充或刪減,也是教師上課的重要依據,更是學生學習、復習的重要參考。所以教學案的質量關系到每一個班級學生學習成績,備課組長尤其要把好教學案的出口關。
(3)備教學流程、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思想和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集體備課過程中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流程。對于新授課,我們的一般做法是:?→?→?→?→課前檢測情境創設提出問題合作學習?→教師點撥課堂檢測,以便于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聽課、評課。
聽課是備課組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的做法是每周一節公開課,每位教師必須參加,每位教師每周聽課至少兩節,鼓勵教師相互聽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甚至是跨年級、跨學科,這些對教師的發展都是有益的。開設公開課的教師要精心準備,盡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地理教學的直觀性和有效性。評課是對聽課的進一步延伸,我們要求每位教師參加評課都要發言,對所聽的課進行點評,尤其是年輕教師更要積極參加。我們力爭做到評課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客觀公正,實事求是。這樣對于上課的老師也是一種促進、提高。
生本化高中地理論文
一、我國地理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概況
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其最終價值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學習。通過地理課堂教學評價,可以把握地理教學的現實狀態,獲得地理教學的反饋信息。據此,教師可以調整“教”的策略,學生可以優化“學”的方式。從而有利于改進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形成對課堂教學的科學管理。當前我國中小學普遍使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經過幾十年教學實踐的不斷檢驗和修正,逐漸形成的一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程結構以及教師教學基本功等幾個主要方面的評課要求。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國課堂教學評價已克服傳統教學評價的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由于學術界對建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過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論錯誤,課堂教學評價陷入了新的誤區,使得我國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掙扎在傳統與后現代的博弈中曲折發展。在地理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過程中,最初的評價標準設計只從教師行為出發,強調教師的教,以教師教的效果來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具體策略是依據課堂教學要素將評價指標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幾個部分。后來轉變為同時關注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如劉志軍等認為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把評價對象界定為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比較恰當。但是,縱觀國內學者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指標的地理學科特點不明顯,評估指標大同小異。
多數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指標選取較為籠統,沒有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進行設定,有的甚至可以適用于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
2.評估指標較詳細,評價要素較多。
指標體系一般分為兩級,各項指標的權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視地理教師活動的評價。
問題導學高中地理論文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
借助多媒體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是一種很值得采用的問題導學方式,這種方法也能夠收獲不錯的教學成效。多媒體能夠讓教學內容的呈現更為直觀,并且可以讓很多不同的內容綜合得以呈現,這些都可以成為知識教學的重要輔助。教師可以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事先做出相關的教學課件,課件中可以讓很多知識點綜合得以呈現,并且可以創設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來活躍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多媒體中通過很多圖片以及視頻的呈現來為學生的思考過程提供輔助,進而幫助大家更好的實現對于知識的獲取。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地理信息的表達更加豐富、生動、直觀和多樣化,實現抽象地理事物形象化,靜態地理圖像動態化,復雜地理過程模擬化,這將會更好的吸引學生思考,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信息體驗發生沖突矛盾時,問題就自然產生。例如,學習自然災害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臺風肆虐的真實錄像,學生在看的過程中會問這是什么自然災害;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國家和地區易受其影響;如何預防等等。這些疑問不僅會即刻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也是本次課程的教學重點。透過多媒體展開的問題導學不僅能夠非常好的進行知識教學的導入,這也能夠很好的對于學生的思維展開激發,并且為知識教學提供有效鋪墊。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利用多媒體進行問題情境創設的優越性。
二、借助地形圖發展學生思維
以地形圖來實現問題導學同樣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方法也非常符合地理課程的教學特征。地理課堂上學生們會接觸到大量圖片,很多信息都隱藏在圖片中,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從圖片中的信息獲取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考與判斷。地理課程的很多知識講授也是透過圖片逐漸展開,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一直都是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一個目標。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透過地形圖以及一些相關的圖像來實現問題導入,這對于學生的識圖能力以及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同樣會起到非常好的輔助效用。行星風系的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行星風系是非常復雜的地理現象,很多同學對于這部分知識在理解上都存在一定障礙,對于相關的很多實際問題也不知道應當如何解答。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如果能看懂示意圖那么就能夠極大的化繁為簡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照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圖讓學生思考:赤道地區接受太陽輔射量如何;垂直方向大氣如何運動;近地面形成什么氣壓;高空形成什么氣壓;極地上空呢;北半球高空氣流在由赤道上空到極地上空的北上過程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上空變為西風;大氣不斷聚集在該緯度垂直方向如何運動;近地面形成什么氣壓等。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能夠結合具體的地形圖將這些問題思考清楚,學生們對于這部分知識自然會有十分牢固的掌握。這充分體現了地形圖在進行問題導學時可以發揮的顯著功效,這也是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與掌握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
三、聯系實際展開問題導學
很多地理知識都能夠在生活實際中得到體現,并且可以用來解釋一些很有意思的生活現象。這也使得聯系實際展開問題導學有著很好的可操作性。教師要引導大家多發現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善于總結相關的規律,這將會促進大家對于課堂教學知識有更好的理解與吸收。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課程教學的重點以生活化的形式來提出相關的思考問題。這首先能夠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引發學生思考探究,還能幫助大家更好的展開知識的應用實踐。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好的建立已有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并且要讓大家善于發現問題,并通過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提出新疑問。如學習季風氣候時,可以讓學生說出我國冬夏季吹什么風;當時的氣溫有什么特點,然后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分析其形成原囚。教師隨后可以在學生的已知和新知識間找到矛盾產生問題。如:從中國氣溫分布的特點我們可以知道,由南往北氣溫逐漸降低,但是在北緯30度附近,上海和昆山的溫度差別卻很大。學生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會發現地形對氣溫也有影響,進而很好的借助生活實踐深化了大家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作者:陳英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岡中學
教學案例高中地理論文
1.高中地理教學案例的意義與概述
應用于案例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案例,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就是教學案例。就像子彈之于槍支。所選取和利用的案例是和教材中的關鍵先關聯并具備代表性的實際,具備說服力,和可靠性,這種包含著事物本質的元素能夠讓地理知識變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學案例通過對實際案例包括,個例,群例的描述,結合以地理科學為基本研究理論的方法,顯像管內容變得實體化,讓相應的問題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上得到滲透。其次以學生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為本,配合學生的個性,思維方式,以相對輕松的方式,讓學生從案例中發現知識。因為學生發現的知識,是根據實際發生或者真實存在的事物得出的知識。所以,在學生根據教學案例得出相應的地理知識基礎上,作出歸納和總結。對于地理案例教學的案例,可以選擇與課堂知識重點相關的信息,圖片,新聞報道等等案例,所選的案例應該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足以激活學生好奇的案例,例如百慕大三角,地震,海嘯等等,學生可以再這一個過程中從一個被動的學生身份變成一個善于探索的觀察者。當然學生的觀察過程應該有教師帶動和引導,帶動學生參與到案例的情境當中,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眼前案例存在的隱藏內容,使學生對自己的身份出新的定義。通過這種引導,能讓學生對案例的本質內容作出相應的探索和總結,以最有效的方式從個體案例中,歸納出一類情形,從而獲得了真實可靠的知識。無形中也增加了學生的社會觀察力,事態發展洞悉力和博愛的人文氣息。這就是地理教學案例的存在價值。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開發策略
課堂上所選取和利用的案例應該是和教材中的關鍵知識點具備直接聯系,并具備實際的代表性,具備說服力以及可靠地支撐點,這種包含著事物本質的元素能夠讓地理知識變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學案例通過對實際案例包括,個例,群例的描述,結合以地理科學為基本研究理論的方法,顯像管內容變得實體化,讓相應的問題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上得到滲透。其次以學生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為本,配合學生的個性,思維方式,以相對輕松的方式,讓學生從案例中發現知識。所以,在學生根據教學案例得出相應的地理知識基礎上,作出歸納和總結。例如海嘯,可以向學生展示印尼海嘯的相關情報,和訊息以及新聞報道,讓學生從相關的已有訊息中總結出已知的知識,教師再結合學生的表述和訊息,講述海嘯的破壞,破壞范圍,再讓學生發現新的問題(海嘯以什么樣的發生速度,為什么沿海地區的居住人群沒有及時的做出相應措施,海嘯的持續時間,還小的征兆,當地政府對于海嘯的相應預防工作是什么樣的,海嘯帶來的附帶性的自然災害是怎么樣的,每年地球上會發生多少次海嘯,海嘯是怎樣形成的),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相應的回答,或者根據其他學生的回答給予相應的質疑或者肯定,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再調動課堂,讓學生一起總結出,與海嘯相關的地理自然科學知識(海嘯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底發生了地震、海底的火山爆發或者地面上火山爆發、海底發生滑坡現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通常會在地震高發帶形成海嘯,并對沿海的設施及居民帶來危害。海嘯的速度高達700~800千米/小時,幾個小時內就能波及整個大洋,海嘯的波浪長度長達數百公里,并可在以很小的能量損失幾千公里持續幾小時,本身在海內的高度并不足一米,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沿岸地區,就會由于岸邊的阻力作用,導致海嘯的波浪大幅度增加,形成高達10多米的海浪,并且每隔數分鐘就會有下一波新的海浪更新力量,波浪的內部作用力也是十分劇烈的,能夠將沿海地區的堤壩摧毀,沿海地區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都可以被海嘯鋪平。海浪的形成,大體主要是因為海底的地殼發生了變形或堆積交錯。據可靠統計,全球發生海嘯的高發地區多是因為深處地震帶的原因,也就是說,地震因為海底的地殼形變可以較高幾率的帶來海嘯,比較具有規模,并且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打擊的海嘯,大約有270次左右,每年都會有6次左右大規模的海嘯災難,海嘯多發生在環太平洋海域,日本作為一個地震高發島群,日本相關海域發生海嘯的總數占環太平洋區域發生的海嘯總數的半數以上)。教師要從全部的信息網絡中搜尋到具備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和書本內容直接相關的訊息,未必非要局限與地理自然科學里,也可以從財經,政治,生物,歷史或者生活等等其他方面開發新的訊息,以作為案例教學的案例素材。
3.教學案例開發的研究核心
自然科學類文化知識這種最接近于人類追求真理的動機意識類知識,其實是最有研究和探討價值的知識,應該是作為常識了解熟知的東西。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探索和研究也正式標示著人類思想進步與否的參考依據,實際上錯過了這些知識文化的普及,或者說是以錯誤的方式普及,使得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識變得讓人抵觸實在是當代人類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高中地理教學案例是類似于改變現有狀況的革新動作,也希望在現有的教學體系當中,能夠體現出相應的價值,帶動當代教育的發展與更新。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本質實際上是借助對一件具體的地理實際情景,讓學生能夠對該情景作出觀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并能夠對自己目前所知道的東西所質疑,或者與他人進行探討,這是一種開放思維式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真正接收到教師所傳達的訊息。所以結合以上表述的教學理念將知識傳授,并讓學生學會探索,并在探索中獲得知識,分享自己的探索發現,與他人交流,獲得新的內容,通過質疑,得到相應的參考依據,變為新的知識。
4.結語
因材施教高中地理論文
一、提高教師因材施教能力的必要性
1.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需要
因材施教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特性,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教師根據每一名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狀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通過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需要。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教師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是至關重要的,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正符合這一原則。高中地理的知識點多且雜,需要教師通過不同方式的點撥,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理解教師教學中所著重強調的部分。
2.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需要
在之前的課堂教學中,因為教師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很容易傷害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同樣的知識點,基礎較好的學生會很快理解,而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卻需要教師反復講解才能明白。教師為了平衡這種差距,就會根據大部分人的理解能力平均課時,這種做法必然會影響到一部分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積極性。因此,調動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積極性需要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教學藝術的實施步驟
1.了解學生具體的學習能力情況
課案導學高中地理論文
一、“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優缺點
1.“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優點
“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首先,它讓學生能夠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根據課案中的學習目標,明確重難點內容,促使學生充分的閱讀和了解教材。并根據課案中教師的設計思路把握學習的框架便于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其次,課案中老師會根據歷年高考以及地理學科的重難點提綱挈領地設計探究問題,學生在課堂中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合作,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后,“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要求老師編制好課案,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梳理,結合時事熱點,借鑒成功的課堂和課案教學案例,不斷地沖破束縛,進行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做到課案的有用有效。
2.“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缺點
(1)“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課型都適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課案導學和多媒體教學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要求老師們所做的課件及多媒體演示資料最好與課案的內容相映生輝,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
(2)大部分學生適應了傳統課堂模式,沒有明確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沒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的習慣,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許多老師也面臨著學生弄丟課案的尷尬和無奈,以及學生不按時或按照要求完成課案的情況。這就要求老師對課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學生的注意,逐步引導學生,慢慢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課案導學問題探究”的使用過程
動態生成教學高中地理論文
一、高中地理課堂“動態生成”的特征
(一)動態性
“動態生成”課堂要求老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非預設性的。所以,老師要從具體學情出發,改進教學方法,實行多種方式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雖然課堂具有“動態性”,但是老師仍然要認真備課,保證在課堂上有一根“主線”,然后圍繞主線生成更多的動態資源。
(二)生成性
教學活動本來是有既定程序的計劃性過程,但是教學對象是具有動態特征的“人”,所以“動態生成”是隨時的。所謂“生成性”是從內容和形式上來考量的,由知識點衍生更多的知識內容。生成性的課堂一般是比較活躍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斷有創造性的發現。精彩的生成一般在“學生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思維,在互動過程中激發創新性。
(三)真實性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透露的是學生真實的思想狀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存在個性差異,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去限制。傳統課堂上老師習慣用“灌輸”的方式傳授知識,大多都摻進了老師的主觀看法和思想意識,影響了學生的判斷和分析。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學生能夠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思路調整課堂,讓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真實、自然。
核心素養高中地理論文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地理學科也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比較龐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不是很緊密,導致地理學科的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學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通過多元化教學途徑幫助學生找到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綜合能力。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對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給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核心素養;綜合思維
引言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主要研究人和地理的關系[1]。地理學科的綜合性使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要具備思考和分析地理事象的綜合思維能力,能在全面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厘清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探索地理問題中所包含的本質和規律。所以,對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鑒于此,筆者就以高中地理教學為例,對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教學途徑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分析,希望學生能提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促使自身的全面發展。
一、比較分析—培養聯系思維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聯系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重要前提之一。而要想培養學生的聯系思維能力,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有效比較,采用比較分析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識點,學生很容易忽視概念中所含有的聯系,這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綜合思維。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聯系思維,運用比較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地理概念進行聯系與比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地理概念之間的差異,了解地理事象的概念形成過程,進而提高學生的聯系思維能力。以《工業區位因素》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工業區位的概念及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在為學生講述了工業區位這一概念之后,看著學生似懂非懂的樣子,筆者結合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為學生創設了探究教學情境:“假如你現在是一家公司的決策者,讓你在全國選一個地方建工廠,你認為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呢?”接著,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嘗試對比分析“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的概念”,并討論影響工業生產的因素。經過一段時間討論之后,學生總結得出影響工業生產的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動力等自然因素,以及市場、勞動力、運輸、科技和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而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土壤、水源、氣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密度、市場、交通、機械和科技等社會經濟因素。由此可見,學生經過對比分析之后,進一步加深了對工業區位這一概念的理解,養成了良好的地理聯系思維能力。
二、探究學習—培養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