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學美術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新課程理念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運用哪些教學策略構建高效的美術課堂、全面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是美術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該文作者結合小學美術教學實踐,對構建高效美術課堂的教學策略提出幾點思考,以期為廣大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美術;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美術是中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小學美術課堂是對小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陣地,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因此,教師應思考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的美術課堂,可以運用哪些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主動性,以提高小學美術教學實效。
一、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欲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是美術學習的主體,課堂氛圍影響著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參與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置身于和諧、寬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和實際學習效果,教師教起來也比較容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堂氛圍對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發揮的重要作用,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氛圍,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完全地融入美術課堂。如,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能夠吸引學生的繪畫情境,放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實物、各式各樣的美工材料以及學生喜愛的美術作品,傾聽學生的聲音,重視激勵學生,布置學生美術作品展示墻,等等。通過這些方法,教師可以營造寬松和諧、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在美術學習中放松身心,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欲望,減少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枯燥感、失落感、挫敗感,讓學生能夠在美術學習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幫助學生提升美術學習效率和效果。
二、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3]。學生只有仔細觀察人或事物,才能深入、細致地發掘人或事物在外形方面的特點,發現人或事物的美感,才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理解人或事物,呈現出的美術作品才能更加生動形象。因此,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增強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留心觀察,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人或事物,讓學生逐漸把觀察內化為自己的主動行為,促進學生養成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其次,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掌握觀察方法。掌握良好的方法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小學生觀察的經驗不夠豐富,在剛開始觀察事物時,部分學生對事物的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觀察方法的指導,引導和啟發學生學會觀察,幫助學生深入細致地了解事物的特點,引導學生總結觀察的方法。如,教師可指導學生畫各種水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蘋果、橘子、香蕉等水果,引導學生運用對比觀察的方法,鼓勵學生用語言描述每種水果的外形特點,說說蘋果、橘子、香蕉等的不同之處,讓學生能夠較快地掌握每一種水果的基本特征;然后指導學生細致地觀察不同的水果,讓學生了解不同水果的細節,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加強美術欣賞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欣賞是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美術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形成藝術素養的重要渠道之一[5]。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并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等情況,精心選擇一些色彩豐富的美術作品,營造和諧的美術欣賞教學情境,指導學生學會欣賞美術作品。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細心觀察、自主思考、分析探究、用心感受等思維活動激發對美的體驗,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讓學生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學習美術知識并掌握基本的美術欣賞技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不斷發展。如,在教學《畫中的線條》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精選古今中外的經典美術作品讓學生欣賞,讓學生仔細觀察美術作品,指導學生了解線條這種繪畫語言,讓學生認識不同動勢的線條。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觀察感受或看法;同時,教師適當地進行指導和講解,讓學生了解不同藝術家的表現風格和作品表達的情感,了解美術欣賞的基本內容,感受線條的表現力,體會線條這種繪畫語言的魅力,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創造力、感知力和審美能力。
四、重視開展合作學習,促進每名學生全面發展
每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年齡小、好奇心強是小學生的共同特點,但是,他們的美術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美術教學中,如果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往往不利于激發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更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中,要想讓每名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都能夠獲得發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分組,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究,在討論中分析和解決在美術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加深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在分組之前,教師要全面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等情況。在分組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學情,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遵循異質搭配的原則,指導學生科學分組,合理搭配各學習小組的成員。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名學生在組內都要擔任某個角色,負責一個或幾個具體的任務。這樣,各小組的每名成員都有機會參與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理解或看法。在組間交流中,美術素養較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對其他小組的美術學習進行指導或補充,使其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美術知識。教師還要對各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積極的評價,對各小組在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提高。這樣的合作學習,既能讓各小組的每名成員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又能讓學習小組組內、組間保持和諧的關系,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
五、重視美術課外拓展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部分美術教師受固有教學觀念的影響,往往局限于在課堂上開展美術教學,注重對繪畫知識的講解和對學生繪畫技能的培養;部分學生則被動地聽教師講解并訓練美術技能。久而久之,這種機械的繪畫技能訓練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以致其對美術學習失去興趣。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的美術教學方式,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開展美術課外拓展活動,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和自然,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樹皮、花瓣或小草,感受這些植物表皮的粗糙或細膩,讓學生逐漸理解物體表面肌理的概念,讓學生找一找學過的冷色、暖色,讓學生認真觀察、用心體驗,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尋找美、感受美,并指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美術知識表現美、創造美,培養學生運用美術知識的能力。在學生完成各自的美術作品后,教師可以組織美術習作賞析活動,指導學生相互欣賞美術習作,學習、借鑒他人的繪畫技巧。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六、優化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自信心
評價是小學各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積極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促進學生的美術能力不斷發展[6]。在小學美術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一言一行,合理地評價他們的美術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教師要不斷優化評價方式,恰當地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美術學習。在美術教學評價中,教師要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給予積極的評價,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受到激勵、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樂意主動參與美術學習,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自信心。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鼓勵學生在美術課堂上主動展示自己的美術作品,讓學生總結自己在美術學習中取得的成績,并找出不足或有待改進之處。這樣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方向。除了教師評價學生的美術學習和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教師還要重視指導學生相互評價,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分析其他學生的美術作品,并與其他學生交流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讓學生在探討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其他學生的優點。這樣有利于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促進學生提高美術學習效率,全面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勇于創新,不斷探索和實踐,找到適合所教班級學生實際學情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欲望;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美術欣賞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重視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重視組織內容豐富的美術課外拓展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不斷優化評價方式,增強學生美術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推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高效開展。
作者:馬藝菲 單位:連云港師專一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