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等教育生態學研究動態,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研究的基本格局與動態
1.研究主題的選擇
對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進行頻次統計顯示,在前15位高頻使用的關鍵詞中,“教育生態”(19次)、“生態系統”(16次)和“可持續發展”(15次)遙遙領先。這表明高等教育生態研究主要是借鑒生態學的核心概念、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聚焦于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特有問題,而問題的呈現更多的是宏大敘事型的而非微觀細致型的。此外,“生態位”、“生態環境”和“生態承載力”等關鍵詞的出現,表明有學者開始借助生態學的核心觀點探討高等教育領域的現實問題,其研究的旨向已開始著眼于某一具體問題的分析,如對高等教育質量進行生態管理、高校科研系統的生態化資源配置、高校分類和分型的生態位機理、高校人才培養動態、平衡、共生、協調的生態環境構建等,顯示出高等教育生態研究開始從單純的理論建構轉向到現實問題的研究。
2.論文的機構分布
在研究的樣本中,只有5篇論文來自非高等院校,僅占論文總數的2%,可見高校是高等教育生態研究的主力軍。從的數量上來看,廣西師范大學以9篇論文居首,其次是華中科技大學(8篇)、燕山大學(6篇)、天津理工大學(4篇)和廣西師范學院(4篇)。廣西師范大學的賀祖斌先后11篇,對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環境、生態承載力、生態結構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并出版了國內高等教育生態研究領域的第一本專著《高等教育生態論》,是國內少數在這一領域進行持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學者之一。總之,研究成果零散、研究作者缺乏穩定研究方向的狀況依然存在。這表明國內高等教育生態研究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研究團隊,還沒有形成思路清晰的系統研究。從論文所屬研究機構來看,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具有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學科優勢明顯的高校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明顯高于其他研究機構。這與其高等教育學的學科積累和博士研究生學科后備人才培養密不可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農林類高校在高等教育生態研究上也進行了積極探索。這與農林類高校在學科分布中生態學占據的優勢地位和其他相關學科的支撐是分不開的。同時,研究成果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分布和高校類型差異,如西北地區高校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綜合類高校在這一研究領域的成果也并不多。
3.基金課題產出論文動態
從所依托的科研項目來看,獲得基金項目支持的論文為34篇,占論文總量的14.2%。其中獲得國家級基金項目支持的論文有10篇,占科研項目支持總量的29.4%;獲得省部級項目支持的有21篇,占61.8%;獲得學校級別科研項目支持的只有3篇,占支持總量的8.8%。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生態研究目前更多處于自發自主研究狀態,在學術體制內獲得各類項目資助和支持的研究并不多。這表明該研究領域尚未得到主流學術認可機制足夠的關注和重視。此外,獲得的各類課題支持以省部級科研項目為主,從一個側面表明區域高等教育生態研究逐漸受到關注,針對具體地域、以解決具體問題為主的相關實踐研究開始得到認可。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與內容
在檢索文獻中,研究的方向與內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生態理論、高等教育一般生態問題、高等教育區域生態、遠程高等教育生態、國外高等教育生態五個方面。其中高等教育生態理論研究是當前研究的重點關注所在,占全部研究的68%,而高等教育一般生態問題研究和高等教育區域生態研究分別占全部研究的13%和12%。相對而言,遠程高等教育生態及國外高等教育生態研究分別為4%和3%。
1.高等教育生態理論研究
高等教育生態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高等教育生態位、高等教育生態環境、高等教育生態平衡和對高等教育生態已有研究的梳理五個方面。如有學者闡述了高等教育生態環境的構成,分析了高等教育與其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且對高等教育生態環境進行了詳細探討;有學者在剖析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后,指出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像人類社會一樣面臨著生態危機,需要用一種平衡的觀念來引領高等教育系統的發展;還有學者對高等教育中的生態位現象進行分析后,提出錯開生態位應是高校競爭最主要的策略。高等教育生態理論研究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重點和這一學科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是分不開的。一個學科要想在學術領地占有一席地位并獲得學術共同體的承認,首要的是進行“分門劃界”的活動,而“分門劃界”必須發展清晰的論據,用以合理化知識的劃分和適用于學科界限內的社會策略。概念的澄明、理論的梳理、理論框架的建構是每一個學科定義自身、與其他學科建立學科界限極為重要的方式,而對于交叉學科而言這種重要性更是涉及自身能否在源學科中的邊界地帶爭取到合適的學術領地,確證自身的知識合法性。
2.高等教育一般生態問題研究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有機體或有機群體與其周圍環境關系的科學。運用生態學的思維方法研究高等教育規律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視角和有效的工具。如果說“分門劃界”首先需要構建理論體系,那么在社會科學中這種理論體系一般應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以發展理論為目的”的理論探索;二是“在理論指導下”的應用研究。用生態學的思維方法剖析高等教育相關問題就是一種典型的理論指導下的應用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基于生態學視角分析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運行狀況,分析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以及高等教育管理和評價。如有學者在剖析高等教育運行機制時,指出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有其特定的運行原則和運行機制,在運行規則上以系統整體性為核心,在運行范疇上以生態環境為制約,在運行宗旨上以生態質量為標準;有學者在檢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時,指出高校必須要通過對其所處生態環境進行再審視,對其人才培養目標生態位進行再界定,使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找到自身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以適應復雜多變的教育生態環境;而在高校管理中,有學者提出要探索高校人本管理的教育生態位,構建符合生態發展要求和高等教育規律的新的高校人本管理體系。
3.高等教育區域生態研究
人類居住的地理環境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在同一地理區域內,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們會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為或秉性。同樣地,地理環境也影響著不同區域內高等教育的發生與發展。關于區域高等教育生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某地理區域內社會環境與高等教育生態系統關系的研究和對某區域內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內部運行機制的研究兩個方面。如有學者以生態學視角審視江西高校發展現狀,指出江西各高校應適應生態法則的多樣發展、協調共生和整體推進原則,做到因地定位、因校定位;有學者從學科精英、重點學科、研究力量、科技成果、信息交流、生態環境與學術聲譽等七個方面對北京高等教育學科的生態特征進行了分析概括。
4.遠程高等教育生態研究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環境,創設適用于網絡時代生存方式的教育環境已經成為擺在教育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現實的研究課題。2002年,陳肖生的論文《讓網絡載著信息和人一塊健康生長——網絡高等教育生態環境之創設》開啟了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文章系統探討了網絡、信息與高等教育的關系,并提出網絡技術可以為高等教育生態環境的創設提供支持。目前,遠程高等教育生態研究雖然還沒有引起國內學者足夠的重視,論文也只有6篇,僅占3%的比重,但可喜的是,中山大學曾祥躍已經出版了網絡遠程教育領域的第一本生態學研究專著《網絡遠程教育生態學》,建構了網絡遠程教育生態系統模型。
5.國外高等教育生態研究
國外關于教育生態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尤其是以克雷明的教育生態學思想為代表形成了一系列學派。中國主要是通過翻譯介紹國外相關研究成果、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觀點、國外高等教育生態范例對國外教育生態進行研究。如有學者對克雷明教育生態思想進行介紹,還有學者探討了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統的多項生態效能,為創建中國區域高等教育共生范式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對國外高等教育生態相關研究進行及時追蹤和梳理,有利于中國高等教育生態研究的不斷持續開展,建立良性互動的國際學術生態環境。
三、研究的主要缺失與展望
1986—2014年,國內學者在高等教育生態領域進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為后續相關研究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但研究也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亟需引起重視。
1.研究成果質量有待提高
從樣本文獻刊發期刊的情況來看,期刊多達160種,但教育學類的核心期刊較少,絕大多數為一般性的學術期刊。其中,《黑龍江高教研究》在2002—2013年間以刊發13篇論文的數量位居所有期刊之首,并對一些學者的研究進行了持續關注,對高等教育生態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長期而系統的梳理。不過,該期刊與進入CSSCI來源期刊的一些重要期刊相比,其影響力相對有限。此外,從研究內容上來看,重復現象嚴重,觀點普遍雷同,還停留在如何將生態學與教育學聯系與嫁接這一淺層次上,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為主,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這反映出高等教育生態整體研究層次和學術影響力還遠遠不夠,成果涉及領域也比較分散,對高等教育生態研究的學科化和科學化有建設作用的成果不多。學術成果是一門學科話語權的重要表達,它既需要知識的累積又需要學術社會建制的支撐。因而,高等教育生態研究一方面需要建立完整而融貫的理論傳統和嚴格的方法學訓練,另一方面又需與專業組織、專業期刊、出版社、基金管理機構以及學術同行等建立共榮共生的學術聯系。
2.研究問題有待進一步清晰
樣本文獻的關鍵詞未表現出明顯的聚集性,表明國內學者關于高等教育生態領域研究的專業針對性不強。高等教育生態理論的研究主要是借用生態學的一些原理和規律來對高等教育領域的一些問題進行原因探究,但對于如何解決這些高等教育領域的生態問題,目前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停留在宏觀層面上的指導性策略,可執行性不強。還有一部分學者主要是借助生態學的學科視角,來剖析自己原有研究領域的相關問題,并試圖從生態學學科中找到解決途徑。總的來說,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理論構建研究還遠遠不夠。如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組分是什么?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怎樣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是如何進行功能運轉的?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3.理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是教育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在探討高等教育生態的有關問題時必須要追溯到教育生態的理論體系。教育生態學以教育學和生態學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并與其他分支學科有著內容和方法上的聯系。國內對于教育生態學這一學科到底應該建立怎樣的理論體系,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當前主要的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種認為教育生態學是借助于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來研究教育規律的一門學科;另一種則認為教育生態學是以教育為主體,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的關系的一門學科。不同的觀點直接導致學者們的不同研究傾向,持前一種觀點的學者更多地關注教育生態環境對教育主體產生的影響研究,持后一種觀點的學者更傾向于使用生態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來指導和改進教育問題。這種分歧表明教育生態學作為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的不成熟性。為了能夠深入開展高等教育生態研究,首先要對教育生態學的學科性質、研究范疇等本質特征進行深入探討,找準教育生態學的學科生態位,建立學術共同體之間的話語交流,推動教育生態學學科的發展與壯大。同時,相關研究團隊還應該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培養獨立的穩定的研究方向,營造開放創新的學術氛圍。
作者:郭麗君 陳中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