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鄉村扶貧下高等教育招生創新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自古以來,農業始終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要素。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農民的民生福祉一直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多個戰略計劃實施推動下,我國農村、農民、農業發展煥然一新,農業生產加工廣泛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精準化,越來越多的經濟產業實現成熟化、一體化發展,農村人口生活蒸蒸日上,糧倉子滿了、錢袋子鼓了,農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信心也足了。為適應農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許多農民也逐漸有意識地開始提高自我提升方面的投資,有的學技術、有的提升學歷。與此同時,出門在外打工的農民工為提升自己就業、職業發展的優勢,在工作之余也積極尋找學習知識、提升學歷的方法和途徑。但是就目前而言,農民工教育仍是新興事物,因而深入探討農民工教育體系相關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農民工高等教育需求、供給和認證制度研究》從“買”、“認證”、“賣”三個市場基點出發,客觀、嚴謹地探索研究了農民工的教育市場。該書強調“消費者無知定律”,認為農民工教育市場需要是多樣化的,需要在市場基點變化的基礎上,實施國家教育戰略來確保農民工教育消費達到公共利益極大化水平。該書共分農民工教育的私人需求、公共需要、教育供給模式設計創新和實驗、教育認證制度建設、國家戰略及社區性開放大學模式的擴展五大篇,涉及農民工教育市場細分、新生代農民工教育需求發展、教育市場培育、教育生產力的統一模型、農民工與現有成人教育體系的分離等多元理論知識。該書還就農民工教育與社會經濟文化產業發展的多重矛盾和切合點問題作出細致探討和分析,例如制造業農民工聚居區的新社會結構與社會合作、對農民工聚居區的社會結構的研究等,并援引我國農民工教育市場發展與社會合作的多個案例,強化讀者對該書核心主旨的認識和理解。
鑒于當前鄉村振興、美麗中國、生態移民等戰略和計劃實施如火如荼,有效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優化,促進農民增收、創收,本文在2019年西華大學開放課題(GDJY2019-005)的幫助和支持下,結合當前農民工教育市場發展現狀,并借鑒《農民工高等教育需求、供給和認證制度研究》中關于農民工教育市場及教育認證深入淺出的闡釋和解析,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扶貧等角度出發,切實探討高等教育大類招生策略、方法、路徑之創新。
大類招生具有減少盲目性、契合志愿者意向、專業化人才培養、提升教育實效性、平衡冷門專業等優點,對于社會人才多元化需求、復合型人才培養都有著顯著意義。北京、上海、遼寧、山東、廣東、湖北等地高校開展大類招生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果和寶貴經驗。結合這些高校大類招生經驗以及鄉村扶貧發展現狀,高等教育大類招生創新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應用現代化先進技術、理念,實施精準化大類招生創新。實際上,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實行大類招生,即使是實行大類招生的高校,也有很多專業不是按大類招生。對于考生而言,在填報志愿之前較好地理解高校大類的具體學科類別、專業發展、人才培養優勢等十分重要。高校可以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理論和相關系統平臺,為考生提供翔實、完備、及時的大類專業學科數據信息,提高考生與大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匹配度,也提升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實效性。同時,高校還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理論,提高大類招生通識教育、大二分專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提升高等教育教學整體水平,為鄉村扶貧、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培養更多有用之才。
其二,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現代農業領域技術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在機械工程、信息化農業建設推動下,農業領域生產技術人才需求出現很大空缺。高校應當高度關注農業領域發展趨勢和特征,進一步優化自身教育資源配置,積極建設與農業發展緊密聯系的現代化農業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平臺,實施理論+技術+實踐的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新模式,融合理論知識教學與技術訓練為一體,專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綜合素質。
其三,以鄉村農業應用為中心,開展以關鍵技術為依托的實踐教學項目。農業工程技術涉及多種多樣的理論和應用技術,因而高校大類招生要想培養“全才”是不符合鄉村扶貧、農業生產實際的,要緊緊圍繞農業關鍵技術如無人機農藥噴灑、農機設備維修等,開展有規劃、有目的、有章法的實踐教學項目,培養專業化人才。在實踐教學形式創新方面,高校在積極創新探索的同時,更要學習、借鑒其他高校成功經驗和案例,加快自身實踐教學項目建設。
其四,以校企合作、校際合作等多種模式驅動人才培養創新實踐。
大類招生人才培養的目的性很強,高校還應積極開辟更多教學實踐、技能訓練方式和渠道,例如與農業工程機械設備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模式,以真實、具體的農業應用場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加強校際之間教學交流互動,提高大類招生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實踐性、時代性。
作者:李欣悅 單位:西華大學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