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范式概念的應用是常規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在具體應用層面上既有對應的標準體系要求,又要隨著應用對象的變化而不斷革新。就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系而言,近些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而不斷變革,因此在范式體系層面也必須發生動態性變化。文章在對范式內涵和功能進行簡要闡述的基礎上,結合近十年來高等教育發展變化特征,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轉化過程進行分析,并探索新型范式體系,以期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具體開展提供理論指引。
關鍵詞:高等教育;管理;范式
高等教育發展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求管理理論的同步更新,以此才能夠確保高等教育事業保持穩定可持續發展。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報考人數和錄取率一直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狀態,使得對應的管理范式也應當同步發展并逐漸探索新型范式體系。但是由于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因素更加復雜,因此應當構建起復雜性研究范式,以此推動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1范式的內涵和功能
1.1范式的內涵
范式原本的含義是“并排展示”,后在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中被定義為是常規科學發展中賴以運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是在具體的科學研究中,從事研究的工作者所應當共同遵循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范式的構成既包括整體性的信念、價值和技術等,又涵蓋整體中的具體元素,其本質是個體的世界觀。
1.2范式的功能
范式的基本功能是保障科學研究的規范性和持續性,但是在具體應用不斷由自然科學研究向社會科學領域轉變的背景下,其具體功能也發生了具體變化,根據本文研究需要,將范式的功能界定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為具體研究提供方法論指導,范式能夠提供研究觀念上的方式指引,能夠明確研究設想、習慣與傳統之間的分析,為研究推進提供先驗的方法論。二是對研究范圍進行界定,對于科學研究而言,研究范圍界定的合理與否,對研究效率和研究結果會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在這種情形下,必然要確保研究范圍與研究目標保持一致性。三是促進研究框架的完善,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活動的開展必然要在一定的框架內實現,超脫理論框架之外的研究,不僅是無效的,更是對現有研究資源的浪費。依據范式能夠完善研究框架,從而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四是能夠為具體研究開展提供細節層面的支撐。范式是涵蓋宏觀和微觀體系的綜合性概念,在具體應用中能夠為動態化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撐。
2改革開放后高等教育管理范式轉化過程
2.1初期階段的學科體系范式
通常情形下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的研究是以改革開放高考制度的重新恢復為起始點的,由于當時高等教育政策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在初期階段必然要求以學科體系范式為基本指導。學科體系范式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面:首先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遵循對應的科學管理規律;其次是應當將管理活動開展的科學性作為判斷高等教育管理學成熟與否的標準;最后是在實現學科獨立的基礎上,才能夠確保高等教育管理學滿足科學標準的要求。學科體系范式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由提出至成熟最終向經驗實效范式的轉變過程。
2.2快速的經驗實效范式
經驗實效范式更加側重于對具體管理實踐問題的解決,其體系的基本主張包括幾個方面內容:一是高等教育理論無需嚴格遵循科學理性,在實踐中更應當側重于技術性和藝術性,二是更應當側重于教育管理活動實效性,并且將多學科研究方式導入至管理活動中;三是高等教育管理學的最終目的是在原則、準則和政策等規范基礎上,為高等教育管理實踐提供指導策略和方案。經驗實效范式的快速發展與幾個方面因素具有密切關系,首先是8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時期,高等教育改革也同步深入,但是原有的范式體系已經無法解決改革中的現實問題。其次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人員雖然不斷加大在這方面研究的投入力度,但是就整體上而言,相關方面的成就微乎其微,甚至在研究中不斷對學科體系范式產生懷疑。再次是在研究共同體方面,其他學科專業人員和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都加入到研究隊伍中,使得研究范式得以快速發展甚至出現混亂的局面。在這種情形下,部分研究學者開始將研究重心側向于管理價值和觀念因素層面,文化價值范式應運而生。
2.3高度成型的文化價值范式
文化價值范式的出現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同樣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和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的雙重因素作用下出現的。在文化價值范式中,將價值因素的高度提升到技術因素之上,主張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基本出發點,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論。同時也不斷將更多的社會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形式導入到具體研究中。文化價值范式從傳統文化和組織文化兩個角度開展了具體研究,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有機結合在一起,期望通過對價值觀的強調來揭示存在于大學組織中的共用價值觀和規范。就文化價值范式所存在的二十多年研究歷程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和招生比例都已經趨于穩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自身發展也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到規模與質量并重的新型歷史時期,在這種情形下,必然要求出現新的研究范式,以此確保理論研究能夠與高等教育發展實踐相適應,能夠為管理實踐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3高等教育管理的復雜性研究范式
3.1新型研究范式的提出
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出現新型特征的時代背景下,不斷驅動著新型研究范式的提出,其中范式體系較為清晰的有個性范式、柔性管理范式和復雜性范式。個性范式更加側重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親身體驗,側重于研究者與高校個體經驗,認為個性化和人性化在研究范式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柔性管理范式則是相對于剛性管理模式而言,更加側重于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指導作用,構建起涵蓋師生關系,行政單位主導權,教育模式轉變等各個方面在內的新型范式。這兩種范式的提出,相對都較為狹窄,還無法滿足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在管理實踐中所能夠起到的支持作用極為有限,在這種情形下,以復雜性理論為基礎,構建復雜性研究范式,成為理論體系構建的必然要求。
3.2復雜性研究范式的產生原因
截至2018年,我國普通高??倲盗窟_到2663所,在學總規模為3833×104人,而在2008年,在學總規模僅為2000×104人,十年間幾乎翻了一番。從高等教育錄取方面來說,2008年的錄取人數為599×104人,錄取比例57%,2018年實際錄取人數790×104人,錄取率提升至81%以上。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特征愈加明顯,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形式也更加復雜。除此之外,雖然我國在高等教育質量控制方面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但整體質量相對于國外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形式而言,依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如何在高等教育整體管理規模穩定的背景下,全面提升管理質量,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所亟需解決的問題。
3.3復雜性范式下的高等教育管理
復雜性理論雖然自身仍處于萌發和發展的初期階段,但是在哲學和社會科學方面已經取得了顯性的成果。以復雜性理論體系為框架,構建高等教育管理的復雜性研究范式,是解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管理復雜性范式構建包括四個基本層面:一是研究思維層面,在新時期高等教育管理影響因素不斷復雜化的背景下,整體系統呈現明顯的非線性特征、關系特征和創新性要求。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夠從復雜的問題體系中,采用簡化的方式明晰管理領域中的關鍵問題,能夠將不同的要素置于不同的關系類型或背景中進行分析,從而有效提升管理者的主動性和個體性,實現高等教育管理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本質目的。二是在研究共同體方面,不僅要能夠構建起涵蓋管理者、研究者及被管理者三個要素良性互動的系統,還要能夠就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與相關學科研究領域深度融通。在新時期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將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等多個層面的研究內容融合到實際工作中,確保在復雜性系統中管理工作開展的科學性不斷提升。三是在研究視域方面,首先應當堅持從高等教育管理活動的實踐性出發,在研究工作開展中,要能夠將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要能夠深入研究那些正在發生的、能夠切身體驗到的問題和領域,要能夠將個案研究與規律性研究有機結合在一起,不斷創新研究領域。在此基礎上實現管理研究水平的提升。四是在研究方法上,要能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為支撐,采用思辨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采用跨學科研究方法,不斷提升研究效率,最終實現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開展中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4結束語
從微觀角度出發,高等教育管理是教育與科技事業發展的基本組成部分;從宏觀角度而言,高等教育管理已經成為國家競爭的重要內容。在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相對于自身實踐已經滯后的背景下,研究者必須從現實出發,構建并盡快完善新型研究范式,才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到高等教育管理所面臨的復雜環境,以及更加清晰的認識到高等教育管理內部控制水平提升的必要性,以新型研究范式為依托,全面革新自身管理理念,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切實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朱俊偉.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變遷與發展進路[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0):126-127.
[2]劉芳.從范式的視角談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階段的劃分[J].中國成人教育,2013(11):22-24.
[3]張天雪.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變遷與發展進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02):88-95.
[4]張晉.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作者:劉牧怡 單位: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