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卓越績效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相對落后”到“體量第一”,從“擴大招生規模”到“內涵式發展”,從精英化到大眾化,我國正在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質量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政府、社會、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方法。本文從卓越績效模式的概念和背景出發,探討高等院校引入卓越績效模式的作用,并給出了卓越績效模式實施的意見和措施。
關鍵詞:卓越績效模式;高等教育;質量評價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社會越來越重視教育,教育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教育是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公民個人素養的保證,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保障,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和人才的支撐,而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都離不開教育事業,所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壯大,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教育體量。2018年我國大專院校和中小學等各類學校共計51萬所,在校生規模達2.7億人,專任教師約1600萬名,其中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3833萬人,毛入學率達到48.1%,實現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制定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總規模增加到3550萬,毛入學率提高到40%”的目標,我國基本上實現了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過程,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式發展的轉變。隨著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高等教育量的增長勢必引起質的變化,并由此引發了高等教育質量普遍下降的負面問題。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因此,追求卓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對高等院校的生存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大規模的擴大也帶來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導致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亟待建立一個卓越的高等院校管理體系,以解決日益突出的高等教育質量下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
二、我國對卓越績效模式的引入
(一)卓越績效模式概述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經濟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和經濟強國。日本生產的優質商品紛紛涌進美國市場,對美國本土企業進行著激烈的打擊。美國政府和企業界在對日本經濟發展歷程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設立“美國國家質量獎”的想法,企圖通過“美國國家質量獎”,激勵企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產率,進而增加企業利潤,獲得競爭優勢。于是在1987年由里根總統簽署法案,通過并設立了“美國國家質量獎”,即馬可姆•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BaldrigeNationalQualityAward,簡稱BNQA)。“馬可姆•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的評價模式就是卓越績效模式(Perfor-manceExcellenceModel,簡稱PEM),評價標準就是卓越績效準則。卓越績效模式不是目標,而是一種評價方法,是全面質量管理實踐的條例化、具體化和標準化,它以顧客為導向,追求卓越績效管理理念,包含了領導、戰略、顧客和市場、測量分析與改進、人力資源、過程管理、經營結果等7個方面。
(二)卓越績效模式的引入
我國在參考美國“馬可姆•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的基礎上于2004年9月了GB/T19580-2004《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家標準(最新標準為GB/T19580-2012),標志著我國的質量管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卓越績效模式是當今世界許多成功企業的實踐經驗總結,反映了最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激勵和引導企業提高管理質量、追求卓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我國引入、實踐和創新卓越績效模式,是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三、高等院校引入卓越績效模式的作用性分析
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是教育系統中互相關聯的各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高等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高等院校是實施高等教育的載體和場所,在高校中引入卓越績效模式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卓越績效模式為高校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框架
高校是一個有機而復雜的整體,提高其教育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具備系統的思維,需要各利益方的共同參與。卓越績效模式可以為高校提供一個自我管理的結構框架,為高校發展確定目標和方向,勾勒出高校發展過程中注意的重點,這樣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有利于增強高校的綜合競爭力。同時,這樣的模板式管理框架不是一成不變的,各高校可對照卓越績效模式所涉及的7個部分,并結合自身的特點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創新,使得框架更切合各高校的特色,充分挖掘高校的發展潛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各利益方的積極性、主動性,為高校的發展、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作出最大的貢獻。
(二)卓越績效模式為高校提供了自我診斷的測量儀器
高校對卓越績效模式的導入、實施和創新,其實就是高校不斷自我檢測、自我剖析、自我改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可以發現自身存在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有的放矢的實施改進方法和創新措施,不斷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中,取得長久的核心競爭力。
(三)卓越績效模式為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搭建平臺
高等教育質量的高低,必須通過合理有效的評估體系進行評價,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是一個被實踐證明有效的評價體系、指導體系和戰略實施平臺。要想實現高等教育的“卓越績效”,不僅要有教育資源的投入,還需要有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有效支配的“抓手”。卓越績效模式可以為高校提供自我改善的指導體系和實施平臺,是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優化的抓手,所以在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中導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是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的必然選擇。
(四)卓越績效模式為高校各利益方提供價值保障
高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組織,其利益相關方包含的范圍比較廣泛,比如:教職工、學生、政府、企業、科研合作單位、校友等等。高校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作為“經營結果”的畢業生質量的高低,還取決于“過程管理”的好壞以及各利益相關方對于利益的滿足上。卓越績效模式就要求均衡地考慮利益相關方的利益,使得利益相關方獲得綜合滿意,追求“和諧共贏”模式。所以在高校中導入卓越績效模式對高校的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四、高等院校實施卓越績效模式的途徑和方法分析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對于高等院校這樣一個不同于企業的特殊性質的組織,應當主動謀求發展,通過自立標桿、自我定位、自我激勵、自我診斷,不斷追求卓越。筆者認為在高等院校中導入卓越績效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全國質量獎對教育行業的政策導向
縱觀我國歷屆全國質量獎獲獎組織名單,不難發現以企業為主,極少有教育機構獲獎。僅在2018年,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獲得了第三屆中國質量獎。除此以外,再無教育機構獲得全國質量獎,更沒有高等院校獲得全國質量獎。美國最先嘗試將國家質量獎應用于教育行業,于1999年在“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中增加了教育類獎項設置。查閱了我國國家質量獎的評選辦法和依據,沒有明確將教育行業納入國家質量獎的評選中來。我們希望國家層面能加強對教育行業參評的政策導向,從而使得教育行業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獎項的評選中來。
(二)盡快制定卓越績效模式在教育行業的轉換指導文件
卓越績效模式起源于對企業的管理模式,其管理體系中的專業術語,與企業文化的吻合程度較高,與教育行業的匹配度較低。在教育行業導入卓業績效模式,在評價指標和語言體系上,都需要作進一步轉換,以體現出教育行業的規律和特色。學校進行自我轉化,不僅需要人力物力財力,且轉化的文件適用范圍窄,因此即使有些學校想引入卓越績效模式,也只能選擇性地借鑒。我們希望政府能出臺適用于教育行業的通用模板,這樣每個學校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制訂詳細的實施細則。
(三)加強高等院校對卓越績效模式的認知和普及力度
從“985工程”“211工程”到“雙一流”建設,從“合格評估”“專業認證”到“審核評估”,從“六卓越一拔尖”計劃1.0到“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等等,國家在實現“教育強國”的道路上,一直都在努力。但從目前高等教育質量的成果來看,我們跟歐美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質量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希望各高等院校主管部門可以制定政策,支持和鼓勵高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更好地幫助高校提高教育質量,為實現“質量強國”貢獻力量。
(四)高校自身應積極探索導入卓越績效模式的方式和方法
高校屬于一個生產任務不易測定的組織,其質量高低的評估需要較長的時間軸,因此長期以來對高校的管理都是比較寬松的。所以,僅僅以行政命令或者獎懲制度在高校這樣的組織中推進卓越績效模式的實施是不會有良好效果的,應當輔助增加軟約束來進行。同時,高校自身也應該加強自我建設,突破發展的局限性。卓越績效模式的很多條目中都強調了組織文化的建設,在這個問題上對于高校有特殊意義,高校可以利用校園文化的建設,適當地加入質量文化的內容,從而從意識思想中促進教師、管理人員和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覺醒和認識,才能從內部有效地推動卓越績效模式的實施。
五、結束語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卓越績效模式,對于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卓越績效模式作為一項衡量高校管理成熟度的工具,能夠為高校診斷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指導高校如何從優秀到卓越,通過“卓越的過程”將“卓越的產品”創造出來。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導入卓越績效模式,為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劉鎏,何偉黎.歐美高等教育自我評價發展歷程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6(6):26-32.
[2]李晶.基于卓越績效準則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分析[J].價值工程,2018(4):177-179.
[3]韓煜東,程禮芬.基于卓越績效模式的高等教育質量改善途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209-210.
[4]戴冬秀.卓越績效模式在教育行業應用的現狀分析[J].上海質量,2013(11):63-65.
[5]朱茂琳.高等院校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J].經濟論壇,2010(12):169-172.
[6]姜輝,顧穗珊.中國政府質量獎發展現狀及其效益評價研究[J].管理科學與工程,20187(3):179-189.
[7]黎荷芳.高校“教學質量獎”評選中的教學質量評價問題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12(1):84-86.
[8]趙娟.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方法比較與創新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2014.
作者:葉大相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