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鋼琴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與情感教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鋼琴既是一種樂器,又是一種藝術形式,通過鋼琴演奏,可以傳遞思想、抒發情感。站在欣賞者的角度,鋼琴作品可以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高校的鋼琴教學,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樂理知識、演奏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遞一種優雅的、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感受鋼琴作品所蘊藏的厚重的情感與文化,通過不斷的學習,逐漸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與審美水平,以獲得受益終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關鍵詞:鋼琴教學;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教學方法
近年來,各大高校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鋼琴盡管是一種西方樂器,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鋼琴同樣是中國人所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隨著鋼琴教學理念的不斷完善與教學方法的持續改進,審美教育與情感教育愈發受到重視。教育的本質,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然而長期以來,應試教育下的高校教育,更多的是一種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就業的“技藝”,只體現出教育中知識的一面,卻忽略了教育對人的精神、情感、心靈所產生的影響。尤其是鋼琴教學,要充分體現出音樂藝術打動人心、塑造品格的力量,通過鋼琴教育,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用音樂怡情,用藝術育人,這才是鋼琴教學的本質所在。
一、鋼琴教學中審美教育與情感教育的滲透原則
1.愉悅性原則。與文化課教學所不同的是,學生的鋼琴學習水平與天賦、靈感、從小受到的藝術熏陶密切相關,單憑一味地努力刻苦,并不一定能夠學好鋼琴。所以,老師還是要從“興趣”二字著手,讓學生因為喜歡鋼琴、熱愛鋼琴去主動學習,而不是為了考試,為了取得好成績而被動學習。鋼琴教學中,審美與情感的滲透,都要基于“愉悅感”的基礎上。愉悅性指的是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帶著內心的愉悅感去學習,有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揮鋼琴藝術的情感元素,正確地引導學生。
2.實踐性原則。只有與演奏結合起來,鋼琴的審美教育、情感教育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僅憑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的鋼琴水平很難有質的提高,而鋼琴在中國家庭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這就需要學校多為學生創造練習鋼琴的機會,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完善硬件設施,多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彈奏中感悟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培養學生捕捉、提煉鋼琴曲目中的情感元素。還可以舉辦小型的音樂會、公益性的社會演出,鼓勵有鋼琴特長的學生走出校園,面向社會大眾表演,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歷練自己,用學生的真情實感感染大眾。
3.人性化原則。鋼琴演奏通過音符表達作者的情感,鋼琴教學中,要想準確把握作品的情感,教學活動必然要帶有溫度,不能是機械的、枯燥的、冰冷的,這就要求老師內心要充滿對教學工作的熱愛,充滿對學生的愛,對藝術的愛。情感,是音樂家創作作品的基礎,更是與聽眾之間拉近距離的重要載體。鋼琴教學要充滿人性化的溫度,把情感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就像貝多芬說的那樣,通過音樂讓人類迸發出精神與情感的火花。首先,在教學中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尊重學生對鋼琴作品的理解差異,尊重每位學生的情感體驗,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彈奏技巧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學生在彈奏中所體驗到的音樂情感,以突出鋼琴教學的情感屬性。其次,要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圍繞學生的性格、年齡、心理特點,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符合學生認知的鋼琴作品,潛移默化的培養音樂情感。
1.創新教學模式。在鋼琴教學中,老師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經驗、人生閱歷講述作品,向學生傳遞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用豐富、真實的生活感染學生,引發學生的內心共鳴。在講解比較枯燥、單調的樂理知識、理論知識時,老師要善用一些巧妙而有趣的元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這些元素不一定是多媒體等先進的信息技術,還可以是老師的動作、語氣、表情以及恰到好處的教學語言,為鋼琴教學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用老師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彈奏教學中,老師還可以即興演唱,表達自己的情感,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想象力,自己發現鋼琴的演奏技巧。即興演唱對演奏者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臨場應變能力是巨大的考驗,老師的即興,會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一項非常寶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老師要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在演奏鋼琴曲的時候通過表情、眼神向聽眾傳遞情感與思想。比如,每按下一個琴鍵,想象成自己每一腳走過的路,踏上的樓梯,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都融入情感教育。
2.避免盲目與形式化,滲透必要的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鋼琴是一門藝術學科,鋼琴演奏是一種藝術形式,而藝術的范疇是無限大的,所以鋼琴教學不能僅局限于樂理知識和彈奏技巧方面,而是要讓學生的思想、情感、精神得到啟迪和升華,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讓他們在鋼琴的演奏、學習追蹤獲得心靈上的愉悅感。要實現這種高層次的鋼琴教學,首先,老師要對樂理知識、彈奏技巧有深刻而全面的認知,有自信成為學生的榜樣,讓學生將自己當成模仿對象,并在不斷的練習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次,老師要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職業,在教學活動中投入真情實感,因為真實的情感本身便具有教育意義,而且是任何教學方法、現代科技都無法替代的,只有用真情感染學生,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對于鋼琴的熱愛,主動地刻苦練習,提高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等著名音樂家的生平和經歷,提倡學生學習這三位音樂大家的作品風格。貝多芬的鋼琴曲往往充滿了英雄氣概,旋律明朗、大氣又瀟灑。肖邦的作品風格是浪漫的,如詩如畫,演奏的手法十分靈活,讓聽眾仿佛身在夢境,是一種情感上的升華和藝術的享受。柴可夫斯基的曲子莊嚴而神圣,讓人有肅然起敬之感,又如親臨宏偉、肅穆的場景中。通過對不同音樂家不同作品的對比分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靈感,從模仿音樂家的風格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充分發掘優秀作品的情感價值,體現鋼琴教學人性化、情感化的一面。
3.帶領學生挖掘鋼琴作品中的審美元素。鋼琴教育的核心本質便是審美教育,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鋼琴教學的基礎技能作為鋪墊,為后續的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打下堅實基礎。鋼琴教學的審美范式階段是最容易體現審美教育的時期。比如演奏鋼琴的教學環節,主要是通過技能的表演來體現鋼琴審美,演奏的過程就是審美傳遞的過程,演奏的節律十分重要,彈奏者的審美狀態不同,表達作品的方式也就不同,為聽眾帶去的審美體驗同樣有所差異。在研究鋼琴審美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肖邦的作品中有巴赫的影子,演奏《平均律鋼琴曲》時,就可以圍繞不同的審美方式采用不同的形態模式進行演奏。站在鋼琴音樂語言的表達層面來講,這種鋼琴曲的前奏通常較短,可以更好地轉化音樂中的主體形象,有時慷慨激昂,有時又舒緩淡然,既表現了曲調的多樣性,又能給予聽眾不同的情感體驗。審美教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特點,時代不同,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也不同。文藝復興時代,亞里士多德的美學理念是鋼琴音樂的標準審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鋼琴審美更傾向于自我體驗。審美教育又帶有很強的主觀性,隨著主體的變化而變化,而演奏者看待藝術的視角、對藝術的理解又直接決定了對鋼琴作品的審美體驗。即使是演奏同一首鋼琴曲,如果演奏者的狀態不同,審美體驗也會不同。具體到鋼琴教學中,老師最好用一種非理性的方式進行藝術教學,鼓勵學生在演奏中表達自我,抒發真實的情感狀態,大膽地表達此時此刻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總而言之,審美教育應該是自由的、自我的,以學生的個人體驗為準,不應該被統一的審美標準所限制。
4.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鋼琴語言具有藝術的美感,也具有藝術的抽象性,對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啟迪效果,如果在欣賞、演奏鋼琴作品時沒有發揮想象力,那么便永遠無法體驗到藝術的魅力。無論是審美教育還是情感教育,其本質都是開啟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對藝術之美的憧憬,引發學生的共鳴,從而獲得只屬于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性格、經歷、對作品的理解不同,感知音樂的層次和角度也就不同,從中獲得的審美與情感體驗自然也會有巨大差異。老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個性化的理解。在欣賞《秋日私語》這首鋼琴曲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秋天的場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幫助學生創造靈感,讓學生一邊傾聽優美的鋼琴曲,一邊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的內容往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成長環境有密切聯系。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學生,可能會聯想到秋天豐收時的場景,聯想到父母勞碌的身影,從而激發內心深處對親人的深厚情感。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正是鋼琴教學中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的價值所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鋼琴學科最大的特點便是藝術性,鋼琴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綜合素養至關重要,在教學中密切融合審美教育、情感教育,能充分體現鋼琴的美育作用與價值。通過分析審美、情感元素在鋼琴教學中的滲透原則與滲透方法,希望能為促進高校鋼琴教學的發展有所啟迪。
參考文獻:
[1]陳彤.鋼琴練習曲教學中的審美體驗和情感表達[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
[2]成莉.探索鋼琴教學“新”途徑——《鋼琴教學新思路》導讀與評介[J].音樂創作,2016
[3]李方遠.情感審美是鋼琴教學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J].北方音樂,2015
[4]趙星.情感教育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與融入探究[J].魅力中國,2019
[5]呂琰.深入體驗,親身感受——體驗式教學法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北方音樂,2019
[6]牛濱.新媒體視野下高校鋼琴教學研究——評《鋼琴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7
[7]韋高騫.談茶文化時代下鋼琴教師的教法改進[J].福建茶葉,2018
[8]江唯,王海輝,梁寒冰,吳昆.情感教育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時代教育,2014
作者:閔小敏 單位:濟南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