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車爾尼練習曲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車爾尼鋼琴練習曲是現代鋼琴教學中重要的教材,國內外的鋼琴教育界都將其作為經典教材。在教學中通過不同學生個案的對比實驗,也證明了應將其與相關樂曲的學習緊密結合,有針對地進行學習??梢詾閷W習貝多芬,乃至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做好技術準備,對鋼琴演奏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車爾尼練習曲;貝多芬奏鳴曲;鋼琴教學
卡爾•車爾尼(CarlCzerny1791-1857),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其中最為世人熟知的是他創作的一套練習曲。鋼琴這件樂器從在莫扎特時期適合沙龍演奏,音響柔弱的撥弦琴慢慢演變為55鍵,使用擊弦錘的近似于現代鋼琴的大鍵琴(hammerclavia),這使得貝多芬在他所創作32首奏鳴曲及5首鋼琴協奏曲時,相對于他之前作曲家的作品使用了更適合大鍵琴的演奏手法,更多的連音、遠距離的單音、雙音音階進行,以及夸張的力度變化。這些音樂要素表現上的拓展也給鋼琴的技術訓練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多有針對性的練習手法才能奠定其技術的基礎。鑒于車爾尼曾跟隨貝多芬本人學習了他的所有作品,對于貝多芬鋼琴作品的演繹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所創作的練習曲也基本涵蓋了貝多芬鋼琴作品演奏所需要的絕大部分技巧。其中,他的練習曲集OP.500就是特別針對演奏貝多芬作品中所需要的技點而量身定做的。正是與貝多芬的師承關系,也使得車爾尼成為19世紀歐洲鋼琴演奏發展歷史上承上啟下的鋪路者。
一、現狀分析
在國外的鋼琴教育界中,很多著名的鋼琴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對車爾尼鋼琴教材使用的看法,如俄羅斯學派非常講究手指觸鍵時的力度與速度。鋼琴家李赫特曾在回憶錄里記載其幼時練琴的情況:曾被要求用保持ff的力度彈奏車爾尼的740練習曲,以鍛煉手掌的支撐和手指的能力,這對他以后演奏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有著極大的幫助。而講求用挪移手腕制造柔軟觸鍵音色的法國學派則認為過多的力度練習會讓人對觸鍵的敏感度下降,會影響其對鋼琴榔頭敲擊琴弦時產生的微妙的音色變化的體驗。在國外鋼琴界對如何理解和使用車爾尼的練習曲也曾存有諸多的爭議與討論。從鋼琴演奏家的角度出發,與鋼琴教師們對車爾尼練習曲的理解與體驗則是不盡相同的。匈牙利鋼琴演奏家安得拉斯•席夫(AndrasSchiff))曾在一次關于貝多芬奏鳴曲的講座中揶揄地取笑車爾尼的練習曲是“日復一日的耕種”,他在與哈梅林(Hamelin)的訪談中也曾對車爾尼的練習曲表現出厭煩。這些偉大的鋼琴家很少關心年輕的學生們如何才能掌握表現音樂的技術,他們更在意的是怎樣才能表達音樂作品的內涵,而容易脫離了技術去談音樂,往往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只能一次次地得到挫敗感。而就中國鋼琴界使用車爾尼教材的情況來看,在教學中,目前使用較多的是由簡到難順序排列的599、849、299和740四本練習曲集,大部分教師都將這四本練習曲作為學生培養手指獨立性以及提高速度、加強力度訓練的指南。然而,筆者認為,如果僅僅將它們當作攀登手指技術能力高峰的臺階,這種看法還是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只是孤立地學習這幾本練習曲,而沒有將它們與相關樂曲的學習聯系起來,車爾尼的這些練習曲會很容易被定性為“枯燥而無聊”的手指機械運動,而且由于數量巨大,也很少有學生能夠將這四本練習曲完全熟練地掌握。不僅浪費了時間,還容易滋生厭學心理。
二、實施路徑
鑒于車爾尼鋼琴練習曲的練習價值,也是為了進一步試圖通過實證來檢驗車爾尼練習曲在教學中對于學生學習演奏貝多芬奏鳴曲的輔助作用。筆者對兩名音樂學院附中初中一年級鋼琴專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對比實驗。實驗的前提是這兩位同學識譜能力相近,技術水平也無較大的差異,并且都曾較完整地學習過車爾尼740練習曲。我給這兩位同學同時布置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7,要求他們在兩周內完成第一樂章的視譜,能較流暢地演奏并能獨立解決其中的技術難點。我向兩位學生同時指出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存在的技術難點,如第一樂章的第100小節以及再現部第280小節處開始右手的八度半音變化的模進,第110小節及再現部第292小節處開始右手的六度加三度模進。但出于實驗目的的考慮,筆者僅向其中一位同學告知練習這個部分前須練習相對應的車爾尼練習曲(740第15首),并要求將此練習曲一并作為作業。而對另一位同學并無告知此點,僅讓他單獨右手練習這兩處。第二周上課時兩人在技術的進展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都是較慢速度的演奏,但練習了車爾尼練習曲的那位同學對于整體樂句的把握明顯更加流暢,八度之間的連接更為自然。而僅僅單手練習的同學則將八度彈得非常獨立,每一組之間的變化處理得較為生硬。兩周過后,兩位同學的差距逐漸拉開,一直同時練習740第15首的同學對于這兩處技術難點完全沒有心理上與技術上的障礙,可以一氣呵成地完成演奏,并且樂句之間手腕移動也非常順暢自如。而另一位同學對于這兩處仍存有一定的畏難心理,雖經過努力,也基本可以演奏下來,但在速度上難以提升,在音樂表現上也較為生硬,缺乏表現力。之后,我也將車爾尼練習曲(740第15首)布置給了第二位同學,在下一次上課時明顯有了變化,該同學的演奏也趨向流暢,八度也不像之前那么生硬,速度也得到了提高。由此教學個案可見,車爾尼練習曲對于解決貝多芬作品中的技術難點的確是有著明顯的實踐意義。演奏者可以通過對于車爾尼練習曲的習奏,攻克技術難點,從而更快、更好地掌握樂曲。值得一提的是,車爾尼的練習曲對于學習演奏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也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在教學中,我們還會發現,很多學生會對肖邦練習曲中的高難度技巧望而生畏,如又被稱為“三度練習曲”的OP25-6,也成為鋼琴專業學生的一個技術試金石。其實,在車爾尼的740中就有類似的三度練習曲(No.10,No.34,No39)可作為預備的練習。再如肖邦敘事曲OP23中最后兩句左右手的音階上行,也常是學生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點,若通過練習車爾尼740中的No.5也就可以較為輕松地得到預備性的訓練,從而解決這一技術問題。綜上,車爾尼練習曲(尤其是作品740)是鋼琴演奏技術訓練教學資料的寶庫。通過對它研究、練習,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有的放矢地演奏貝多芬的鋼琴作品,還可以為演奏其后浪漫主義時期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充分挖掘車爾尼鋼琴練習曲這一教學資源的寶藏,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分析、學習,會對諸多鋼琴文獻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傅利民,陳云華.鋼琴演奏史[J].音樂探索,1998(02).
[2]羅傳開.車爾尼的一生(上)[J].音樂愛好者,1998(02).
[3]埃里希•多弗萊因,金經言.歐洲音樂教材概要[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7(02).
[4]陶誠.卡爾•車爾尼初探[J].鋼琴藝術,1996(06).
[5]周薇.西方鋼琴教學理論的歷史回顧與反思[J].音樂藝術,1996(04).
[6]A•曼恩,M•R•麥卡多,侯寶平.莫扎特的教師生涯[J].音樂探索,1993(03).
[7]周薇.西方鋼琴演奏藝術史鳥瞰[J].中國音樂學,1987(03).
作者:劉南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