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在鋼琴教學中的體現,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音樂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我國學者從教育心理學范圍理解,認為音樂教育心理學是研究音樂教育過程中學習者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教師將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運用到鋼琴教學過程中,對鋼琴練習前的準備階段及練習過程的心理活動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科學分析,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鋼琴彈奏技術練習效果,讓其能完滿表現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情緒。這也是對音樂教育的一種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鋼琴教學;音樂教育心理學;實踐
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的學科,與其他的交叉學科相似,是教育學、音樂學、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并相互滲透后的產物。音樂教育心理學旨在探討音樂教育中學習者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以此指導音樂教育的實踐,促進音樂教育的科學化。鋼琴彈奏練習是學習鋼琴的一個必經過程,這個過程要求學習者心、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所以不能單純只考慮鍛煉其手臂和手指的技術,更要集中調動其發揮大腦的音響形象思維及敏銳的聽覺感知,通過音調記憶印象、內心的歌唱引領手臂傳于手指演奏出感人肺腑的音樂。那么應如何將音樂教育心理學的觀點運用到鋼琴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鋼琴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完整地演繹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內容,使指尖在鋼琴上的滑動和歌唱都是發自內心情愫的傾訴呢?本文總結和歸納了筆者在多年鋼琴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實際經驗,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練習前的準備
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演奏音樂作品,但因為練習演奏的目標是作曲家寫出來的音樂,所以,我們應盡可能地去了解它。如果有人只憑著到演奏時臨時得到的情緒,或只靠一剎那的靈感,而事前不對所演奏的作品作各方面的了解和研究,不培養想象力(也就是創造力,因為從另一角度看,演奏者就是第二創作),那么這種演奏將是沒有依據的,將導致演奏的失敗。演奏前,我們要在以下兩方面做好準備:
(一)音樂聽覺
1.節奏(音樂聽覺基礎)
節奏是指人耳感覺到的相對恒定的時間片斷內將音響的持續與中斷(休止)組織起來的音響。這里指的時間片斷是拍子,拍子的時間數值就是速度。在鋼琴練習的準備過程中,每首完整的作品都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細節、不同的音連接構成的。所以在練習和演奏中不要放過每一個音符,特別是短小的音符。如練習車爾尼的練習曲中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時,要將技巧運用到樂曲中,帶著感情表現去練習,要彈出每一個音,利用想象幫助技巧,達成理想的節奏要求。
2.音樂聽覺的敏感性
人類自身對外部事物有著很強的敏感性。人通過接觸大自然和生活的各個層面,可以體驗到大自然的感染力,并運用自身的生活積累,去捕捉音樂的色彩、形態、動向和氣氛,以增強音樂聽覺的敏感性。這也是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之一。如彈奏肖邦的《Raindrop》(降D大調前奏曲),能讓人仿佛聽到春夜細雨中屋檐下淅淅瀝瀝、若有若無的雨滴聲。
(二)音樂活動的心理過程
1.性格
每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風格,即作品的性格。為了更好地演奏他們的作品,演奏者必須了解其生平、性格,以及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等,或作品與文學、戲劇、繪畫、詩歌方面的聯系,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并且注意作曲家的風格特點,才不至于將巴哈彈成貝多芬,或將勃拉姆斯彈成肖邦,或將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都彈成同樣的風格。特別要注意樂曲(或每一樂章)的開放和終止處,一定要在心中明確你要將所彈樂曲演奏成哪一類性格的音樂,不要彈至中途才突然想到,以免有損樂曲表現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這是鋼琴學習必需的一種素質。
2.想象
想象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進行探索和發現的一種主觀認識過程,即在表象的基礎上將其加工改造成一種新的形象。要鍛煉自己的想象力,要能發展它又能控制它,想象力在練習演奏中對樂曲表達有主導作用。如在彈奏巴哈的賦格曲時,你要將各主題清楚地“帶入”,又要想象主題跟其他聲部的關系和整體的音響表現。要用豐富的鋼琴音色去表現音樂作品,除從鋼琴的表現性能去獲取之外,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如從樂隊豐富的音響色彩中得到啟發和靈感,想象出各種樂器不同的色彩。有了這種想象和要求,在練習中就務必使自己恰如其分地運用正確彈奏技巧及方法。
二、鋼琴練習過程
(一)音樂記憶的練習
與美術不同,時間性是音樂的特點之一。音樂跟隨著時間起始,接著逐漸展開,最后會緊隨著時間的發展而逝去??梢?,記憶對于從事音樂活動的人來講作用尤為突出。音樂記憶的練習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剛開始學習鋼琴的學習者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問題:拿到一首新曲子,從頭到尾反復練習,但是在彈奏過程中仍有錯音反復出現,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么怎樣才能把這首曲子彈好呢?筆者認為充分將音樂教育心理學運用到音樂記憶的練習中至關重要。首先是有意注意的運用。學習者應在反復視奏、熟悉樂譜的基礎上,對指導老師指出的錯誤進行思考后,經過重點練習,解決問題并加深印象,從技巧表現上鞏固下來。每次練習在做法上必須解決一兩個難點,這樣就可避免無用的反復練習,自然就增強了記憶力和背奏能力。容易出錯的地方反復加以練習,直至能夠精準而流暢地彈奏出來。有了如此明確的練習目標,才能把存在的問題一一解決和落實。通過這樣的練習環節,既可以抓住重點、克服難點,又可讓學生克服困難、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記憶效率還有很多辦法,如音樂作品的音樂主題、調式、調性、音樂主題的發展手法和規律、樂句的劃分(如重復、重復變化、復奏等)和曲式結構特點(部分的對比與再現)等,在對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掌握樂曲的發展脈絡和結構邏輯,就是音樂記憶和背奏的依據。我們還需要培養學生鋼琴演奏的興趣,讓其練習的時候不但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還要養成一種求知與興奮的情緒,這也是提高音樂記憶力的原動力。
(二)彈奏歌唱性的問題(音樂情感)
在音樂心理學中,美感是一種是人們對事物美的立場,是人們的審美必須獲得滿足的一種主觀認知。音樂是美的藝術,而音樂美是鋼琴藝術的焦點,鋼琴演奏應當是對美的展示。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如何將作品的美感通過鋼琴這一器樂工具充分地展現出來也是音樂教育心理學的重要內容。要讓靈巧的手指在鋼琴上行云流水般滑動,指尖如跳舞般彈奏出優雅如歌的旋律,讓人感到音樂是從心底流露出來的。要做到演奏的歌唱性,就像人用嗓子(聲帶)發出聲音來演唱歌曲一樣,而鋼琴是靠人用手指彈奏來歌唱的。兩者進行歌唱都必須源于心、腦的驅動。樂曲能否被流暢地表現出來,地要由觸鍵的質量來決定。從技術來看,彈奏者必須具有各種觸鍵的技巧(如連音、斷音、頓音等彈法),善于在彈奏的同時有感情地、發自內心地帶動手指觸鍵進行歌唱,使演奏者的身心和鋼琴與音樂感情融為一體。古今很多的鋼琴演奏大師,就是通過這種仔細、嚴謹的方法來解決技術上的問題,而且其方法和思路也和解決歌唱性彈奏方法一樣。
(三)有效的有意注意
在音樂教育心理學中,我們強調的是具備目的性的有意注意。在鋼琴教學中強調有意注意,就是用心、用意。鋼琴練習(演奏)是第二次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演奏者要善于把樂譜上的音符變為有內涵意義的音響。要在體會樂曲的感情特點上放飛自己的想象力,表現感受從指間流出的音樂;并且在練習中要糾正不理想的演奏,得出滿意的效果。在音樂教育心理學中,持續無意注意是一種負性的心理活動,具體體現在練琴時僅僅是手指的機械動作,腦子卻在想其他的事,為了彈琴而彈琴。相反,有目的的有意注意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持續有意注意會使人彈奏時“忘記自己”,養成集中精神的習慣。在練習、公開演奏或考試時,演奏者都應從第一個音起,完全沉浸在曲目所需要表現的意境之中,思想意識應高度集中。周圍任何人或事都不能影響你的全身心投入,自然就不會有精神緊張或焦慮不安的毛病了。如許,練琴才能獲得更大進步,演奏水平才能顯著提高。所以說在練琴過程中積極調動思維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三、結語
鋼琴演奏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僅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術,而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演奏者的思想、文化、藝術、美學及個性等諸多因素的結合。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將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無縫連接地應用到鋼琴教學過程中,從音樂聽覺基礎、特征以及音樂活動的心理過程等幾個心理學角度進行科學分析,有利于演奏者把握鋼琴演奏技能和音樂表現力,充分地表達音作品樂的思想感情和內容。因此,將音樂教育心理學運用至鋼琴教學中不失為一種音樂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黃劍敏,馬達.關于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159-163.
[2]郁正民.音樂教育心理學的構建[J].函授教育,1996(3):98-101.
作者:梁陳相 單位:廣西教育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