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初中生感恩教育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感恩氛圍
校園布置讓“每一個角落都述說著感恩”,從教學樓的標語、圖片,到宣傳櫥窗里張貼的展版,甚至雕塑,都緊緊圍繞“感恩”這個主題精心設計。如標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等,學生們整天目睹這些蘊含著濃郁的感恩情感的標語,久而久之,就會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
2創新課堂教學,滲透感恩教育
課堂是我們實施教育的主渠道,不僅肩負著傳播知識的重任,更是承擔教育學生做人的使命。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各學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覺地、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知恩教育。如:初中語文《背影》記述年邁的父親在歲禍不單行之時,還確強忍著悲痛去寬慰與關心兒子,表現出父愛之濃;思想品德課《相親相愛一家人》這一單元時,通過講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故事,表達了他報國之情。所以老師要創新課堂教學,結合初中生可塑性強的年齡特征,將感恩教育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學科教學當中,讓感恩教育和學科教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我們的課堂教學體現古語“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蘊涵的道理。
3舉辦主題活動,培育感恩之心
學校、年級、班級舉辦的感恩教育主題活動,要根據初中生的年齡、心理特征以及認知水平來設計。第一階段知恩教育,如設計一些問題:你從父母那里得到了什么?假如沒有父母你將會怎樣?在這個階段讓學生首先知道父母之恩,進而知道老師之恩、社會之恩等。在第二階段感恩教育,如,通過“感恩”演講、“感恩”故事主題活動,讓學生對自身進行一次感恩的洗禮;通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小品、相聲、課本劇、歌舞等,將文化藝術融入“感恩”活動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從中得到熏陶,懷著感恩去生活去學習,感受生活的美好。
4實施因材施教,增強責任心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脾氣、家庭背景、人際關系、學習方式、接受能力、思維特點都會因人而異。怎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責”?一是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世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學生是獨一無二的。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必須對學生有全方位的了解。二是設計有效的教育方法。學生的有個性差異,教育方法也必須因人而異,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三是引起共鳴的教育內容。有時代感,切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育內容,才能夠讓學生入心入肺,激起學生心靈的漣漪。四是抓住有利的教育時機。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甚至有預見性,捕捉一個個有利的教育時機,對學生的教育就會事半功倍。我們作為教育者,根據初中生的個性差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讓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從而增強學生的感恩責任。
5家、校、社會聯手,弘揚感恩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們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把感恩美德發揚光大,是每個家庭、每所學校、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一是多渠道創建溝通交流教育的平臺。如,大規模的有:建立感恩教育基地、樹立感恩教育的典型、召開感恩教育大會,小規模的有:家長會、班級Q群、微信群等。家長會讓家長讓學生感悟父母的關愛;二是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感恩教育的載體。中國傳統節日很多,盡管風俗各異,但很多節日都蘊含著感恩教育。如:春節時,接受長輩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并表示感謝;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三是希望各種媒體對“感恩”傾力關注。媒體的作用以及影響力是巨大無比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如果媒體關注母親節、父親節像關注情人節、雙十一之類的節日一樣,感恩美德就得到弘揚,正能量就得到傳播。感恩,是人類美好的情感,是人類美好的優良傳統,是人類心靈的燈塔。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村留守學生日益增多,農村傳統文化日益荒蕪,初中生的感恩教育需要教師用適當的方法點拔學生,培養學生擁有感恩意識、感恩責任、感恩美德,讓他們心存感恩,知恩圖報。
作者:陳秀鳳 單位:廣西賓陽縣賓州鎮第四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