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媒體高校感恩教育環境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開放性
新媒體是一個開放性的交流平臺,公眾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通過傳播媒介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或觀點。比如,通過發送短信息、網絡微信群聊和博客日志等。與此同時,參與者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來自外界的評價、建議等方面信息的影響。這種交流平臺不僅完成了交流互動,而且拓寬了公眾的參與度,突破了傳統主流媒體發言的局限性。高校感恩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借助新媒體的開放性傳播優勢,把學校實施感恩教育的重大意義、制度設置、感人事跡等對學生進行公開宣傳,使大學生成為積極、熱情的參與者。此外,在感恩教育主體方面,只依靠學校單方面作出努力的封閉式教育,不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必須重新整合各種教育力量,把家庭、社會和學校有機地結合起來,拓寬教育平臺。
(二)平等性
新媒體給公眾創造了一個信息平等交匯的空間,每一個人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都可以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在觸及敏感話題,溝通交流的雙方甚至多方同時可以把年齡、性別、身份、地域和種族等基本情況隱藏,在這樣虛擬的情境下,沒有傳統的等級觀念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單化,實現了精神層面的相對平等。高校感恩教育是在平等的環境中得以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馬克思說:“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大學生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心理特點更為突出,他們需要被尊重和肯定,在生活細微處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平等、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有利于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而新媒體虛擬的社交環境,為大學生感受愛和傳播愛積極、熱情、團結地走到一起提供了可能。因此,平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高校進行感恩教育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
(三)多樣性
新媒體是一個承載著復雜多樣信息資源的廣闊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網絡門戶等眾多渠道接觸各種文化和思想,并深受影響;同時他們運用網絡視頻直播、文字同步互動、短信即時群發等傳播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利益訴求,向外界輸出自己的聲音。這種多渠道、多方式的信息傳播和互動,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同時也給高校感恩教育帶來挑戰。高校要搶占新媒體陣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提高感恩意識,必須適應和掌握新媒體的特點,主動開發和整合學校教育資源,豐富感恩教育的途徑和方式,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新媒體注重于服務大眾,提高用戶體驗,這個特點要求高校在進行感恩教育時必須考慮學生的感受,不能采取單向強制性灌輸的手段,應該采取多樣化的信息傳播形式、顯性與隱性有機結合的教育方法,使高校感恩教育生動活潑。
(四)及時性
新媒體的“新”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信息傳播的快速、及時。傳統媒體在傳播信息時要經歷人為操作的呈遞環節,這些環節的完成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在這個意義上說不具有時效性。而新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把信息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它改變的不僅是空間,而且還有時間。這種改變有利于人們對信息做出快速反應,對突發事件和重大問題都有較多時間進行討論和思考。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感恩教育實效的取得必須重視信息的及時傳播和輿論的引導。就信息傳遞的效率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活動參與度,使大學生充分認識感恩教育的意義。當校園涌現感恩事跡,學生們會在第一時間參與討論并發表看法,學校應該運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及時引導輿論,把感恩事跡的閃光點迅速傳播,形成校園正能量,使感恩教育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感恩教育環境的構建
新媒體熱潮強勢席卷校園對感恩教育提出新挑戰和新要求。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在校園的廣泛應用,一方面給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給大學生感恩教育環境的構建帶來挑戰。高校必須把握新媒體形式下感恩教育的新特點,善于借力新媒體優勢,通過完善制度、培育校園文化、優化輿論、搭建實踐平臺、強化四者合作等措施,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構建高校感恩教育新環境。
(一)制度環境:建立相關制度,完善感恩體系
新媒體下高校相關制度的建立是高校感恩教育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是高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的體現,是高校教育理念得以落實和大學生健全人格得以實現的有力保障。應對新媒體的日新月異,必須建立有章可循的制度體系。加強制度建設,主要有兩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明確思路、原則、方法、機制等,為感恩教育正常運行提供條件。高校感恩教育制度的建立,著眼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文化的傳承,從指導思想、工作方法、運行機制到人員構成、資金配備、活動方案等為感恩教育的實施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評估體系。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快速涌現、傳播,網絡交流呈現情景虛擬化和參與大眾化,感恩教育評估體系要順應時代要求,不斷完善和充分發揮自身功能。感恩教育是否取得成效,必須通過與之相配套的評估體系來監測,有效的信息反饋才能不斷鞏固感恩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規范、激發、引導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行為。“社會政治制度是政治心理的重要產生根源,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下會形成不同的政治心理特征。”換言之,社會成員的心理活動會受到其所處的制度環境的深刻影響。新媒體的發展加快了信息與大學生接觸的頻率,沒有制度的引導,行為和意識會偏離軌道、失范。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提高和行為的體現有賴于感恩教育制度在其中發揮作用。良好的制度環境,催人奮進、鼓舞精神,激發、引導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養成,賦予感恩行為以生命力。另外,制度的運行起到“他律”作用,是感恩教育中“自律”的重要補充。在現實生活中,知恩不報或忘恩負義的行為屢見不鮮,因此制度化、規范化、具體化的感恩教育顯得非常重要。
(二)校園文化環境:創新感恩主題活動,培育校園感恩文化
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歷史傳統的積淀,而且是學校個性風格和精神面貌在特定時期的集中反映,成為自覺不自覺地支配、引導、熏陶大學生感恩意識和行為的因素。新媒體時代,校園文化借助傳播媒介展現前所未有的魅力,同時充分調動了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短時間內營造濃郁氛圍。校園感恩主題活動的開展和校園人文景觀的建設是營造感恩氛圍的重要渠道。大學生置身于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背景之中,自身感恩意識的養成會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形式來實現。高校在建設校園文化環境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動態環境和靜態環境緊密結合,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統一。開展主題活動烘托校園感恩文化氛圍。大學生是一群對未來充滿活力、熱情和好奇的年輕人,他們希望通過參與活動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個性魅力,表達個體的客觀存在;同時在他們的內心也充滿悲憫情懷,對人間社會的冷暖極富同情心,容易被愛所感染。這種心理需求與主題活動內容的契合,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體悟感恩,增強責任。比如在網絡上開展“我要感謝的人和事”博客征文比賽,幫助大學生挖掘日常生活中一些感人小細節,讓善的種子生根發芽;比如開展“感恩母校,回報社會”的網絡視頻秀,并在學校網站主頁鏈接精彩片段,同時在校園廣告顯示屏上輪回播放,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的培育、老師的教導和同學的幫助,讓愛播撒校園的每個角落;比如設立“感恩日”等等,在校園形成濃厚的感恩文化氛圍。加強人文景觀建設渲染校園感恩文化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里的每一座山、一片水、一面墻,甚至每一棵樹木、一條道路、一棟教學樓辦公樓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和故事,它們散發出來的精神氣質和文化氣息感染著每一位大學生。這些歷史和故事需要講述和傳播,新媒體技術的功能使這些歷史和故事更加生動活潑,更易于受感染和深入人心。比如,大學生通過網絡或電子校史館知道了學校教學樓等諸多設施場所的名字的由來,是緣自杰出校友的愛校情懷、社會熱心人士的助學善舉、學校教師模范的顯著功勛等等,讓學生感受到施恩的榮耀。加強對校園人文景觀的建設,就是讓學生“浸染”于校園感恩文化,對學生感恩意識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輿論環境:強化校園媒體輿論功能,發揮榜樣的力量
媒體輿論是一面鏡子,對行為主體的言論和舉止起到即時的引導、監督、評價作用。一方面,正面宣傳感恩教育的正能量,弘揚崇高的道德品質和精神,讓感恩教育的意義和施恩報恩行為的價值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認同。大學生有崇拜英雄偶像、要求進步的心理特征,高校要發揮新媒體輿論宣傳優勢的導向作用,使先進人物的優秀品質和模范行為在校園輿論中閃耀光芒,讓感恩事跡在大學生的心中產生共鳴。榜樣的力量會吸引大學生從心理和行為上進行效仿,進而主動把愛傳播出去,把感恩意識傳遞給別人,形成擴散效應。另一方面,合理利用負面素材,公開曝光社會中忘恩的不良行為,在輿論的批判和聲討中對感恩意識淡薄或缺失的大學生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通過案例教育,使大學生意識到知恩不報或忘恩負義的不良行為,將承擔嚴重后果或付出巨大代價。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中形成感恩光榮、忘恩可恥的輿論氛圍,能激發大學生感恩意識,培育大學生成為懂得感恩他人、善于奉獻社會的高尚的人。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以教師言行激勵學生。“榜樣歷來是我國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而教師是學生在學校中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樣。”教師感恩行為的示范作用不應該在感恩教育中缺位,品行端正、知識淵博、樂善好施的教師深受學生喜愛,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不是疏遠了彼此的感情,而是拉近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師應該用真切、溫暖的情感去幫助和感化學生,與學生平等交流和貼心互動,對于當面難以啟齒的困難和問題,教師要發揮新媒體的功能,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散愛的種子,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同時,高校要通過新媒體等手段積極宣揚典型優秀的感恩事跡,充分發揮教師“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為感恩教育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實踐環境:加強社會實踐,實現感恩內化
“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狀況如何,主要由社會實踐來檢驗,離開了社會實踐,任何美妙的方法都培養不出優秀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感恩意識的形成來源于自身社會實踐的情感體驗,或者是通過學習和效仿他人的行為獲得的心理認同。這種體驗和認同需要再次置于社會實踐平臺,不斷地發展和深化,進而轉化成為內在品質,即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周而復始的過程,最終實現感恩意識內化。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是否經得起社會實踐的考驗,必須要從虛擬的媒體網絡中走向現實社會的田間地頭。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只有融入社會實踐轉化成為感恩行為,用實際行動回報他人和社會,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從一個低俗的“自然人”轉變成為高尚的“社會人”。高校要為感恩教育搭建實踐平臺。感恩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接地氣”,緊密聯系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特征和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避免出現封閉、抽象、靜止、教條的灌輸現象。社會實踐平臺的搭建,使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與社會現實開放式地直接對話,不僅可以檢驗、堅持、強化乃至升華自身的道德品質,而且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自身存在的價值以及感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感。比如參與假期“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服務、愛心進社區公益活動、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工作以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專業實習和社會調查等等,這些都需要高校在其中發揮橋梁作用,有意識有計劃有成效滿足大學生知恩報恩施恩的內在心理需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環節,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緊密融合成為一體,從而內化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所需要的優秀道德品質和高尚道德人格,使感恩教育煥發出無窮的魅力。
(五)合作環境:重視學校、社會、家庭、個人四位一體的合力
感恩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這個工程不可能純粹地由單方面做出努力就能夠完成,從感恩意識通過社會實踐環節內化、升華為道德品質到個人感恩行為的完全實現,受著諸多因素的交互影響,其中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個人自我教育都不可或缺。新媒體充當著載體的作用,把各個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學校仍然是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主戰場,學校的正面教育必須與社會的輿論導向、家庭的氛圍熏陶以及個人的要求進步緊密結合起來,發揮合力作用,才能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第一,堅持學校教育為主導。學校是培育大學生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的重要場所,感恩意識的養成離不開學校的正面教育和校園文化的熏陶。學校在感恩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不僅可以強化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而且可以及時發現并扭轉大學生對感恩教育存在的誤區。第二,優化社會輿論環境。新媒體時代,信息得到廣泛的傳播與交流,社會輿論的渲染給感恩教育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和巨大挑戰。優化社會輿論環境,就是充分弘揚社會正能量,極力打擊忘恩負義等不良行為,規范新媒體輿論空間,大力宣傳感恩事跡,使溫暖燦爛的陽光照亮大學生心里的每一個角落,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第三,發揮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家庭是一個人最初的、影響最為直接的成長環境。父母在子女心中的高大形象不會隨日月變幻而黯淡無光。父母的言行舉止一直引導、激勵大學生的成長,起到示范作用。父母對待他人和事物的溫情、和善就是最好的無聲教育,在特定的情境下,由這一代人傳遞給下一代人。因此和諧的家庭環境可以孕育一顆向善之心。第四,健全人格的自我要求。事物的運動發展,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新媒體時代,對個體的自我要求提出更嚴格的標準。感恩教育實效的獲得,不僅是學校、社會、家庭共同發揮合力作用的結果,更是大學生要求進步的自我實現。所以,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配合,是感恩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
三、結語
總之,新媒體時代高校感恩教育環境的有效構建賦予感恩教育活動以充沛的活力和持久生命力。制度體系的堅固保障、校園文化的濃郁熏陶、媒體輿論的正確引導、實踐平臺的積極搭建、四位一體的真誠合作等措施,不僅有利于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而且促進了大學生的自我完善,推動了校園和諧與社會和諧不斷向前發展。
作者:陳恃中 甘偉忠 單位:廣西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