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三位一體的幼兒感恩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當前幼兒感恩意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當前幼兒感恩意識的現狀
對幼兒感恩意識的現狀調查以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采用問卷法、訪談法和觀察法以確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家長問卷調查顯示:76.5%的家長反映幼兒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65.3%的家長反映幼兒不懂得主動關心家人;52.8%的家長表示幼兒在受到別人幫助或關心時,不懂得主動向別人表示感謝。對幼兒的訪談中,很多幼兒表示平日只有好朋友幫助過自己,有的甚至直接說沒有人幫助過自己。對教師的訪談中,老師表示多數幼兒在人際沖突時不愿包容他人,很少主動為他人著想。入園觀察,我們看見的是:下雨天,年老的祖輩忙著為孩子打傘、背包、換鞋,孩子卻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連一聲“謝謝”也沒有;孩子的生日到了,媽媽提著蛋糕匆忙趕往幼兒園,老師帶領小朋友唱起生日的歌曲,表達著他們的祝福,孩子高興極了,卻沒有想到要感謝媽媽,感謝老師和同伴。總體而言,幼兒的感恩意識非常薄弱,能夠主動表達感謝的話語或行為甚少,他們理所當然地接受著他人的關愛,卻很少想到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也應該感謝、關愛和回報別人。
(二)幼兒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無法體驗到源于家庭生活的“同胞”之情,而同胞關系又是兒童最初能夠體驗到的重要人際關系之一。這或許是造成孩子進入幼兒園生活的一個先天情感體驗的不足。加之,中國的父母有一種傳統意識,他們把為孩子的付出視為自己的責任,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心甘情愿傾注所有的愛和心血,卻從未想過要向孩子“索要”愛,更缺乏主動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家長如此的單方面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會導致孩子感恩之心的淡薄。
2.幼兒園方面。
幼兒園特別是私立幼兒園,為了吸收生源,迎合父母對子女高期望的心理,竭力開發各種智育課程,德育課程得不到重視。有限的德育課程設置也不盡合理,理想化的道德教育目標與幼兒實際生活的脫離;空洞無味的說教形式與幼兒以生活經驗為主的學習方式相互沖突。這種不注重從幼兒實際生活中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的做法,往往使幼兒對身邊的小事情缺乏感受,在實際生活中體驗不到感恩。
3.社會方面。
現代社會經濟的繁榮使得人們的生活日益富足,幼兒從小就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很少甚至從未體會到艱苦的生活,也難以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科學的迅猛發展所造就的輝煌的物質成就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身體快感,使得人們愈加相信功利主義的合理性,從而導致它在社會各個領域中更加肆無忌憚。”功利主義價值觀在人們生活中的肆意滲透造就了功利主義教育實踐的盛行,也淹沒了感恩教育的呼聲,這些狀況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幼兒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二、幼兒園通過活動開展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出世的生活態度。因此,對幼兒的感恩教育是幼兒園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幼兒園可以通過環境設置、一日生活、主題活動和節日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感恩教育,對孩子的情感和健康人格進行培養。
(一)環境設置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包括物理環境、心理環境、人文環境等多個層面。幼兒園的物理環境對幼兒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為此,幼兒園環境布置要善于利用門廳、走廊、教室等的教育元素,圍繞“感恩”這個主題精心設置,通過張貼通俗易懂的感恩事例的圖片,孩子們在家對父母、祖輩感恩活動的照片等,讓幼兒園里充盈著濃厚的感恩氣息。另外,還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建立分享區,鼓勵孩子把自己的圖書、玩具等拿到分享區,讓孩子們感受分享和被分享的喜悅。幼兒園的心理環境與人文環境構成了園內的精神文化環境,是影響幼兒發展的更為重要的因素。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我們一生中的大多數習慣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習得的。教師作為幼兒發展中的重要他人,應起榜樣和示范作用。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感恩,教師就必須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教師應該對幫助他的人說“謝謝”,特別當幼兒幫助老師做小事時,要及時對他們說“謝謝”,并且不時地對孩子進行關愛。久而久之,天性使然的模仿中,孩子們形成了感恩的意識。
(二)一日活動
感恩教育蘊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是課程,每天的接送幼兒是感恩教育最有效又最無痕的環節。幼兒來園、離園時,教師應引導幼兒和門衛叔叔打招呼,了解門衛叔叔為了幼兒園的安全每天站崗、巡視,很辛苦;進入教室主動和老師打招呼,并與家長說“再見”,離園時主動和老師說“再見”。這不僅僅是引導幼兒學會說“禮貌用語”,培養他們的禮貌意識,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積累中,引導幼兒明白大人辛苦地工作、家長每天的接送都是對孩子的關愛,學會“感謝”,知道“感恩”。進餐時間,教師告訴幼兒保育老師每天要給小朋友分配食物,還要拖地、打掃,很辛苦,請小朋友在吃東西的時候多注意,把掉下的東西放到桌子中間的托盤里,引導幼兒明白勞動的辛苦,養成對他人勞動尊重的習慣。教師運用教育智慧,把握住一日生活中生成的課程,為幼兒創造一個感恩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氛圍。
(三)主題活動
幼兒園感恩教育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開展,圍繞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同伴三大主題進行。根據3-6歲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并賦予適宜的內容和形式,目的在于讓孩子知道不同的感恩行為,最終理解感恩,并將感恩外化為日常行為。3-4歲的幼兒擁有了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備基本的聽說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語言與人交往,但是他們的認知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都還很有限。對這一階段的幼兒,感恩主題可圍繞幼兒生活中最親近的人,讓他們對父母、親人有所了解,初步體驗爸爸媽媽的愛,并能借助動作、表情、語言等表達感受,學會用簡單的語言和行為表達問候、感謝;4-5歲幼兒的人際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同伴關系的地位逐漸提升,他們由之前的主要與成人交往開始轉向同伴聯系不斷增強。這一階段的感恩教育主題應圍繞學會關愛周圍的人與物,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禮儀,如與人交談的禮節、公共場所的禮儀等;5-6歲幼兒心理活動已形成系統,各方面的發展也進一步成熟。對于這一階段的幼兒,應側重于孩子責任感、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養。此外,感恩教育的主題需要進一步拓展,由感恩父母、老師、同伴到感恩為他們的幸福生活付出勞動的人們,進而開展對家鄉和祖國的情感教育。
(四)節日活動
特定節日是進行集體“感恩”活動的最佳途徑。教師可以給孩子們介紹節日由來,并通過故事、影視資料豐富他們對節日的認識,深化對節日的了解,讓幼兒在一種獨特的氛圍中學會感恩。“重陽節”、“母親節”、“父親節”到了,教師指導幼兒為祖輩、父母制作卡片,說一句祝福的話,并幫助他們寫在卡片上。同時,結合節日開展“小手多做事”、“小手做好事”的活動,教育孩子用實際行動,感謝爸爸、媽媽辛辛苦苦把我們哺育長大,回家為父母、長輩錘錘背、倒杯水,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孩子們逐漸懂得感恩應該與自己的實際行動聯系起來,實現由知到行的轉化,真正達到知情意行的一致。
三、幼兒園利用家庭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
對幼兒的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家長必須學會有選擇的愛,明白親子之間是雙向交流,父母不僅要愛孩子,還要培養孩子愛父母。因此,激活家長的感恩需要,家園合作,共同樹立以“愛”為核心的感恩教育理念尤為重要。
(一)榜樣示范
“兒童教育心理學證明,嬰幼兒的意識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他們富于模仿的特點,加上他們生活上特別是心理上對父母的依賴和愛慕,使得家長的舉止言行容易在他們幼小的心靈刻上深深的烙印,在日后的成長和學習中往往以此為基礎并作為判斷的參照系。“為此,家長要以身作則,規范自己的言行,通過自己平素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的感恩行為來影響幼兒。此外,家長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能夠讓孩子更為直接地體會到愛的溫暖,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更有利于感恩教育的開展。
(二)勞動活動
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勞動不僅能使兒童學會自我服務,而且還能教會兒童照顧和關心他人。教師可以通過家長開放日活動,讓父母看到孩子在園勞動的情景,發現孩子不僅能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能為同伴和老師做事,使父母意識有所轉變,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來,為自己服務、為父母服務、為家庭服務。為激發孩子對家庭勞動的興趣,家長要一起參與其中,對幼兒的幫助行為有敏銳的體察并及時給予表揚,使孩子在愉快的情緒中完成勞動任務。
(三)特殊日子
父母、長輩的生日和結婚紀念日、祖輩家長祭日都是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大好時機。家長要告知幼兒過生日不只是孩子的特權,父母、長輩也該享受這種權利,幫助孩子學會在接受父母祝福的同時,向父母表示祝福;在父母、長輩的結婚紀念日,告訴孩子正是父母、長輩的相親相愛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幸福的成長環境,應該向他們表示祝福和感謝;在祭祀祖輩家長的日子里,告訴孩子已故親人對自己關愛的過往,自己的悲傷情緒及懷念之情。這樣,不僅給孩子以學習模仿的榜樣,也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意識到原來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感激的人和事,無形中培養了感恩意識。
四、幼兒園利用社區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指出:幼兒園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為兒童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感恩教育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因此教師和家長應充分利用社區資源。
(一)參觀活動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美國教育家H•加德納(HowardGardner)提出理想的教育要為兒童提供“深入社區的學習”時機,把兒童帶進社區。幼兒園附近的場所,如:學校、超市、郵電局、銀行、書店、車站等,教師可以帶幼兒去參觀,引導孩子觀察各種工作環境中的人們是如何與物體與他人相互作用的;幼兒園還可拓展幼兒園感恩教育的基地,帶領孩子到聾啞學校、敬老院、武警中隊、消防支隊等參觀,請專業人士為孩子們講述他們的一日工作。通過參觀活動,讓幼兒了解不同職業的人及勞動的社會意義,學會尊重為我們服務的人,懂得對幫助我們的人表達謝意。
(二)邀請活動
家長、社區人士都是教師對兒童進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應適時把他們請進幼兒園和幼兒一起開展活動,讓孩子們分享他們的經歷和體驗。教師還可以更進一步解放思想,通過招募家長和社區居民做志愿者的方式,陪同幼兒走出園門,走進社區,如到附近貧困鄉村小學開展“手拉手”的活動,小朋友拿出學習用品,還有自己畫的畫送給山區小朋友。通過活動喚醒幼兒心靈深處感恩的善根,在生動的實踐中體驗施恩的意義與快樂。幼兒園要有效開展感恩教育,教師必須放棄她們的“專家”角色,真誠邀請家長、社區人士加入進來,一起建立支持網絡,三位一體才能形成合力,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作者:張莉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