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生感恩教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問題的分析
感恩教育是整個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體味來自他人、社會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讓孩子感知來自痛苦、挫折和失敗等的“恩”。并最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教育。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與家長的溺愛有一定的關系。現在一些青少年意識不到感恩,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不無關系的。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的情商與品格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傳統家庭模式中,父母的角色是為子女無償付出,他們再苦再累也不求什么回報,而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自幼嬌生慣養,很少體諒父母的艱辛。如今的應試教育,使得考試成績一俊遮百丑,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勞,造成少數孩子唯我獨尊,甚至有的還恩將仇報。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感恩意識就很難養成。其次,學校教育的片面,學校重視智育忽視德育。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高考就是指揮棒。學校、教師、學生變成唯分數論的忠實擁護者,學校教育的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用于加大加深的知識內容、題海戰術與增加學生的作業量上,成績幾乎是評判學生好壞的惟一標準,只要學習好、成績高,即使有些生活方面的小毛病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德育方面的教育就必然被壓縮甚至忽略。而大部分學校評三好學生的標準只有一條——成績好,“三好”變成了“一好”。最后,社會環境不良風氣的影響,錯誤的價值導向的引導。當今社會感恩意識的缺失,雖然局限于少數人和個別現象,然而其影響卻不容低估,其危害必然導致個體品質的自私自利、導致人情的冷漠、導致社會道德的滑坡。所以說,喚醒青少年的感恩意識,彌補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問題的探索
首先,曉之以理,以德服人。通過開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動,逐步深化青少年的感恩意識。學校可借用我國的傳統典籍,古文新用,將《弟子規》納入學生的必選課,熏陶學生的感恩意識;還可以通過辦板報的方法,在校園的櫥窗、展板、班級板報宣傳欄里,有計劃的制作感恩方面的教育內容。社會則可以利用媒體宣傳報道感恩方面的新聞、公益影片,加大《感恩中國》這類電視節目宣傳與報道的力度,在全社會形成知恩圖報的優良氛圍。其次,動之以情,注重身教。親子之情不應該是家長單邊的給予付出,還要有孩子的反哺回饋。家庭感恩教育是親子的雙向互愛,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明白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體諒父母謀生的艱辛。身教勝于言傳,父母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無時不刻地影響著子女,因此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孝敬父母,真誠待人,心存感恩,讓自己的良好品行無意間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學會感動,學會感恩,學會愛與被愛,使他們的心更善良、情更真摯。然后,實踐活動,重在行動。知恩報恩,不僅要用心,更需要踐行!把感恩教育融進社會實踐,學校可以依托大學生志愿者協會、學生社團等組織,開展多種志愿活動,使學生走進敬老院、孤兒院,走到留守兒童們中間,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感恩品質。學校還可以在每年重陽節這天,布置家庭親情作業,學生身體力行的為父母做頓飯、打掃房間、收拾碗筷等,內容不限,形式多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靈受到撞擊,并用文字記錄下父母的感動瞬間,以及自己的行動過程和心靈感觸,讓行動與心靈交互碰撞,使行為內化于心。最后,持之以恒,塑造良品。知恩報恩不是一次行為,需要堅持不懈。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項艱巨工程,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實效,也應反復抓。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家長以身作則的同時對孩子的思想、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學校教育為發展,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注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各年級的德育都要把感恩教育作為其中一個系列,長期開展。社會環境為導向,社會要傳遞正能量,將知恩圖報作為社會主旋律進行大力宣傳。
三、結語
感恩是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文明,一種責任。小到一個個體家庭,大到一個民族國家,若是不懂感恩,處處人情冷漠,那么也就沒有希望。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更要注重感恩情感的養成,要把五育并舉的教育落實在行動上,尤其不可忽視德育方面的教育。只要人人懷有感恩之心,處處心生感激之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才會拉近,才會多一分溫暖陽光,少一點冷漠陰暗。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文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和諧,更融洽。
作者:王雪嬌 單位: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