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護患情景模擬高職法制教育策略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高職護理學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1高職護理學生缺乏醫療法制意識
高職衛生職業學院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她們雖然能體會學醫及從醫的艱苦,但往往會忽略行醫的高度責任性和高風險性。她們普遍缺乏足夠的醫療法制意識,甚至有的學生對所學醫學知識一知半解,埋下了“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的隱患。而且由于課時有限,醫療工作繁忙,臨床教師有心加強法制教育又無暇顧及,醫學生只有等進入臨床實習工作后,才或多或少地接受一些醫療法制教育。但醫院普遍注重對實習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缺乏醫德規范、法律觀念及醫療風險意識教育。
1.2培養優秀護理人才的需要
護理學是一門科學性及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作為護理人員,不僅要有較高的醫療護理水平,還要有法律意識。培養護理學生的法律意識,為她們今后進入臨床打下堅實的基礎。
1.3醫學高職學院法制教育內容和形式不符合醫療法制教育的要求
目前醫學院校雖有專職法律教師,但上課內容與醫療實際聯系不多,無法讓學生對醫療風險和依法行醫有深刻的認識。與醫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執業醫師法》和《護士管理辦法》等都應體現在法制教育中。我們采用基于護患情景模擬的法制教育讓醫學生充分體會臨床,既能掌握法律基礎知識,又掌握醫學專業知識。既能維護患者權益,又能維護自身權益,這是法治時代賦予高職醫學院校的歷史使命,也是醫學生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2.1明確高職醫學院校辦學理念
“服務社會”的理念既是大學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經濟功能,更是為社會秩序和諧有序服務的政治功能。認識法制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意義,才能擺正法制教育在高校辦學中的地位。
2.2理論聯系實際,基于護患情景模擬過程中加強法制教育情景模擬教學是一種虛擬實踐性培訓方法。
教師應依據臨床中不同的經典案例,結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執業醫師法》和《護士管理辦法》等知識,找出典型疾病中潛在的法律問題,指出各類患者的人性特點,指導護理學生針對這些問題、特點及心理現象尋找正確的處理辦法,然后利用護患模擬加強法制教育。
2.2.1教師在臨床護理教學中,根據臨床各系統不同疾病的特點,和同學們一起找出關于該病在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潛在的法律問題并找出應對方法:
如V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患兒可以出現三大臨床表現,包括驚厥、手足搐搦和喉痙攣,一旦發生喉痙攣,醫護人員沒有及時發現和處理,患兒可能在數分鐘內窒息甚至死亡,就會導致醫療糾紛甚至訴諸法庭;應對辦法就是要充分認識和掌握喉痙攣的臨床特點,同時加強責任感,對V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患兒加強巡視,爭取第一時間辨認出來并給予有效救護,并注意與患兒親屬進行有效溝通,使其對患兒疾病可能出現的危險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并加以關注。然后針對該疾病,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模擬親屬和醫護人員,教師扮演病人,深入每組與學生展開模擬情景溝通,爾后角色反串扮演。這樣可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從現場情景中獲得心理體驗,產生求知欲,鍛煉溝通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積極興奮狀態,樂于觀察思考,主動分析探究,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學生也真實地體驗到現實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法律問題,學習探索醫患、護患矛盾和糾紛產生的現實原因。通過這樣反復模擬訓練,同時采用座談、問卷和測試形式了解學生對于實施法制教育的效果反應,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邊完善,使學生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結合臨床實際找出各系統疾病中可能存在的法律問題和應對方法的能力逐漸提高,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知法、懂法、依法規范自己的護理行為的自覺性,同時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或杜絕差錯事故發生,為臨床護理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2.2.2在護理教學中制作模擬醫療事故,增強學生法制教育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
教師在護理教學中,根據臨床某典型疾病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醫患模擬實驗,制作醫療事故或法律問題,然后讓同學們找出應對方法,增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并不斷強化法律意識。
2.2.3個案分析與情景模擬:
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臨床典型病例,觀看臨床護理中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真實個案,并組織學生模擬真實場景,利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真實感受到醫療護理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認識到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結語
總之,在護理教學中應加強法制教育以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法律意識,而基于護患情景模擬的高職法制教育策略,可使學生模擬臨床護理工作,不必進入臨床實際工作,就如身臨其境,熟悉了諸多經典護理案例,提高學生責任感、道德意識、人文思想和學習熱情,增強學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工作作風,使他們今后進入臨床護理一線時可減少工作失誤、失職,減少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保護了患者的合法權益,達到雙贏的結果改進護患關系,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左學軍 朱慧芳 單位:廊坊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