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非法律專業法律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對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一般可分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研究型人才培養,但不論是哪種人才培養目標,都離不開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對于非法律專業學生來說,法律并非他們的專業知識內容,同時,法律也不像英語、數學等課程那樣屬于基礎必修課程,這也導致了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法律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對于非法律專業學生進行法律基礎教育的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是公共必修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教育兩方面內容。但是目前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就是,從教材內容來看,思想道德修養內容約占整門課程的2/3,法律基礎內容約占整門課程的1/3,這導致了在很多高校將這門課程定位為思想品德課程,從而容易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其作為政治課程進行講授。同時,《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師多數為非法律專業教師,缺乏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的培訓,在授課時,很難將法律知識、教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很難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知識真正融合到一起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向學生傳授。
(二)教育方式單一,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缺乏實踐性
高校對學生法律教育大多采用課堂講授形式,易傾向“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以理論教學為主的課堂,往往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得學生被動獲取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時多為應付考試,對于書本中的法律知識只是死記硬背,沒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容易遺忘且很難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此外,這種局限于課堂理論教學方式的法律教育,缺乏實踐經驗,導致大學生缺乏對法律直接的體驗和實踐,很難從心理和思維的角度樹立法律意識,從而未能完全達到法律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法律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高校法律教育需要一支具備專業法學背景、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法律實踐經驗的法學教師隊伍。在高校當中,對非法律專業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教師主要還是承擔《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師,這部分教師多數為非法律專業教師,由于缺乏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培訓和法律實踐經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很難將法律知識、教學理論與教育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進行相關案例分析時,難以結合道德與法律,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關聯延伸,從而降低了法律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四)法律咨詢機構建設不健全
高校中法律咨詢相關機構的設置不健全。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已擁有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但是,在高校里卻很難看到大學生法律咨詢中心。高校中以提供法律咨詢及幫助服務的機構建設尚不健全,當大學生遇到法律問題的時候,很難通過有效途徑獲得幫助,不利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及學校法治氛圍的形成。
二、高校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建議
高校對非法律專業學生進行法律教育,首先要明確培養目的。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法律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養專業法學人才,而是要通過法律教育讓其對法律體系結構有整體的認識,并且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及法律素養,提高其用法律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目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
(一)拓寬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利維坦》一書中,托馬斯•霍布斯提到“法律僅僅對廣泛了解的人來說才是法律,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梢姡诜ㄖ紊鐣ㄔO這個大環境之下,我們的高校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進行法律教育,應首先要以法律知識的傳授為基礎。對于高校而言,拓寬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一方面,除了一些法律必修課程以外,還可開設法律相關選修課程,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需求和興趣選擇法律課程進行修讀,讓其有更多的機會拓寬法律知識面。同時,學??沙浞掷蒙鐣械膬炠|資源,從社會中聘請優秀的法律工作者,如律師、法官等進入校園,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等形式為學生傳授法律知識,讓授課者的實踐經驗真正與理論講授相融合,增強法律教育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優化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前提,高校法律教育需要良好的師資隊伍來推行。對于一些非政法類高校來說,在現有師資的情形下,應加大法律基礎課程教師的專業化培訓,鼓勵教師進修學習和深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還應吸收具備扎實教學功底、良好專業修養和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優秀教師加入法律教育隊伍,真正將法律理論知識轉化為指導法律實踐的力量。
(二)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達到由內而外的素質教育
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律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所以新形勢的教育,就是培養具有現代道德意識和法律觀念的人才,將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才能更有效地達到對學生進行由內而外素質教育的目的。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要求,將《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兩門課程整合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其目的也正是在于將學生的道德修養教育與法律基礎知識教育有機融合,相輔相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全國高校內是規定的公共必修課程,它也是一門旨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法律道德素養的重要課程,要將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達到培養目標,高校應當考慮加強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把控及教學質量管理。一是,課程承擔單位應當對課程進行準確定位,在進行授課內容安排時,注意法律教育內容與道德教育內容的平衡統一,從而避免顧此失彼的現象發生;二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法律知識與道德教育進行融合,例如在講解婚姻法、民法等法律知識的時候,可以適當結合相關道德規范的內容,將道德修養與法律教育作為統一整體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從道德與法律的角度來規范自身的行為;三是,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而言,應當增加《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講授的趣味性,對于一些法律概念應當避免過于專業化的闡述方式,可適當增加法律案例分析,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社會問題法律案件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對法律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有助于非法律專業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消化吸收。
(三)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注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由于傳統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法律教育通常重視課堂教學,忽視實踐教育環節。然而,對非法律專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學生在擁有一定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心理和思想上培養學生的法律觀念、感覺和情緒。否則,理論的法律教育只能讓學生對知識概念有所了解,很難讓其在思想和情感上與法律思維保持一致,從而無法達到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的目的。通過對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法律教育模式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法律教育途徑相對較多且更注重實踐性。例如,新加坡高校在法制教育過程中融入了家長合作、社區合作、政府合作等途徑,為高校的法制教育提供更多便利的環境和優秀的教學資源。借鑒國外不同法律教育方式,高??赏ㄟ^以下幾方面工作的開展推動非法律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實踐工作。一是,組織學生觀看諸如《今日說法》、《法網》等類似的普法欄目,用貼近現實的法律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讓學生產生對法律危害性的認識以及對于違法犯罪行為的憎惡感,在認知上了解守法、用法的重要性;二是,讓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在校園內開展法律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鼓勵高校建立法律社團等學生組織,在學生會等社團中增設法律部,為社團活動提供法律意見,通過校內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三是,學校應積極與政府法律部門及相關機構進行聯系,為學生“走出校門”進行法律實踐提供機會和平臺,例如動員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到社區的普法工作中,讓學生在做法律宣傳工作的過程中自身也受到法律的教育與熏陶。鼓勵學生到法律援助中心和律師事務所實習實踐,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真實案件審判等,讓學生更近距離接觸法律,增進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在法律教育的過程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實踐教學手段,有效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充分發揮實踐的綜合教育功能,對學生法律觀念以及法律學習積極性的培養更加有利。
(四)建立高校法律咨詢機構,營造高校法制氛圍
對非法律專業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教育及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對學生自身內在法律素養的提高,與此同時,在高校當中,還應當積極推進法律咨詢機構的建設工作,營造濃厚的法制氛圍。因為對于高校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并非學習法學的專業人才,雖然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但是當真正遇到法律問題的時候,還需要得到相關機構的意見與幫助。因此,建立高效法律咨詢機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讓學生對法律產生信賴感,當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想到通過對相關機構進行咨詢、尋求幫助,利用法律的途徑對問題進行解決,對于其法律意識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法律咨詢機構的人員結構可由法律專業教師及學生助理構成,還可聘請校外專業人士參與到高校法律咨詢工作中。機構的職責應是積極為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提供法律幫助,同時切實加強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機構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常用法律知識的宣傳活動,達到法律知識的普及目的。除此之外,法律咨詢機構的建立可以為學生提供法律實踐機會,學生通過參與到法律咨詢工作中,更加熟悉法律內容及相關法律流程,讓學生可以走出課堂,充分實踐。
三、結語
總之,在國家進行法治社會建設的過程中,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性,重視對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培養,從明確法律教育定位,從學生法律知識教育、法律意識培養、營造法治氛圍等方面著手,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培養其法治精神,為法治社會的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作者:鐘馨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