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wǎng)用心挑選的談法制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指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法律教育實踐活動是當前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其與理論課相對應,強調(diào)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法律信息、理解法律法規(guī),從而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實現(xiàn)學生法制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指導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致力于實踐課程的自主開發(fā),尤其是在中小學,實踐教育因其重視時間、寓教于樂的特點廣受歡迎。法律教育是當前現(xiàn)代教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其在培育學生法律意識、傳授學生法律知識、塑造學生法制思維中有著重要意義,是新時期法律教育的課程載體。法律實踐活動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形式,相較于單純地進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更重視實踐性,強調(diào)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法律知識、理解法律運行、積累法律經(jīng)驗,從而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對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公民培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作為一所體育運動學校,學生(運動員)不僅是文化學習的主體,也是運動訓練的主體,更是集體生活(大部分學生住校)的主角。這種特殊的“三集中模式”,為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也對學生的法制意識和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開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成了我校老師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一項以學生為核心的集體性活動,法律教育實踐活動需要在保證基本教學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基礎上展開,教師應當做好相應的活動設計與指導,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
一、確定活動主題
活動主題是實踐活動指導中的首要問題,也是進行法律實踐活動方案設計優(yōu)先要處理的問題。法律實踐活動應當以活動主題為核心展開,一個合格的、合理的主題有助于提高實踐活動的教育效果,主題的科學性決定了活動的科學性,主題的合理性決定了活動的合理性。在法律實踐活動中,要有明確的立場和活動定位,要深刻理解法律實踐活動的意義和目的,以實踐活動的目的為依據(jù)明確法律實踐活動的主題。首先,要加強自身法律知識的學習,明確法律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找到法律教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定位,以新課改精神為指引、法律教育目標為依據(jù)給實踐活動以準確定位,從而確定主題。其次,在確定主題的過程中要切實考慮實際問題,嚴格遵循從實際出發(fā)的工作方法,尊重學生的認知習慣與行為習慣,考慮到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從“生本位”的角度完成主題確認。最后,要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條件,包括硬件設施、軟件基礎和學校周圍環(huán)境基礎,評價各類法律實踐活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突破物質(zhì)基礎進行法律實踐活動,一切應當從實際條件出發(fā),活動主題的確認也應當尊重現(xiàn)實條件。如以初中學生為例,中學的法律實踐活動主題確認時教師應當考慮到中學階段法律教育的目標、兼顧學生的認知條件,只有對不同階段法律教育進行合理定位后才能夠給法律實踐活動主題予以合理定位。
二、充分收集資料
實踐活動雖然重視實踐的過程,但其不是無序地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而是遵循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是將教育理念轉(zhuǎn)化為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其本質(zhì)上仍屬于教學的一部分。就像正常的授課一樣,實踐活動也需要相應的備課準備工作,而備課準備工作就是實踐活動的資料收集工作,收集資料是否充分關系到實踐活動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法制教育實踐互動的核心有兩個,一個是法制,另一個是實踐。法制實踐活動是將學生放在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主動的、多元的環(huán)境中進行法制知識學習和法制技能鍛煉,是讓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完成法制知識的學習與積累。法制教育實踐活動強調(diào)學生的“學”與“做”,教師“教”的職能在實踐活動中會被弱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法制實踐活動中就不能講授、講解或講述,教師需要事先就實踐活動進行資料收集,以便在實踐活動中為學生答疑解惑。為了做好資料收集工作,教師需要處理好以下問題:①由于網(wǎng)絡媒體的普及,能夠收集資料的途徑增加,獲取信息的成本降低,需要對紛繁復雜的資料進行有效整理和整合,對資料的類型、內(nèi)容進行篩選,從中選出與本次法制教育實踐活動關聯(lián)性較強的信息,建立相應數(shù)據(jù)庫,便于檢索、瀏覽和查詢。②應當就資料收集和處理的方法進行講解,在法制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在實踐中感知、獲取、整合、處理有用信息,那么教師不妨在資料收集環(huán)節(jié)就對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進行必要訓練,便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法制相關信息。③資料收集并非信息的無序堆積,而是對信息的有序整理和使用,需要妥善處理“為什么要收集資料”“收集資料的用途”以及“如何將這些資料利用起來”等問題,把握好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限度,用充分的資料數(shù)據(jù)來構(gòu)建實踐活動的理論框架和行動指導,提高法制實踐活動的專業(yè)性、有序性。
三、行動方案的制訂
行動方案是法制實踐活動實施的具體行動指南,是針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活動開發(fā)工作,是對整個實踐活動階段的預設和行為規(guī)劃。一個完成度較高的行動方案是法制實踐活動的重要指導,當主題、項目或課題確定后,教師就需要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學生情況、軟硬件設施配置確定具體的活動方案。行動方案的制訂是開展實踐活動的必要準備,體現(xiàn)了活動規(guī)劃的預設性,在保障實踐活動有序性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合理、科學、可操作的活動方案是實踐課程成功的一半,規(guī)劃和制訂行動方案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整合已知、積累經(jīng)驗的過程,讓學生參與到行動方案制訂中來能夠讓學生獲得實踐活動策劃者的體驗,從而滿足學生心理訴求,對學生參與度、積極性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從內(nèi)容上看,行動方案應當涉及法治實踐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活動前的準備、活動中的行為和結(jié)束后總結(jié)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應當考慮到與實踐活動密切相關的人事組織問題、責任分工問題、活動時間問題、活動目標、活動內(nèi)容、活動步驟、預期成果、可能遇到的問題等主要問題,這些信息均應當反映在行動方案中。學生小組或?qū)W生個體制訂的行動方案難免存在缺陷或不足,教師應當以其專業(yè)性來幫助學生實現(xiàn)補強,實現(xiàn)活動方案的制訂與完善。從結(jié)構(gòu)上看,行動方案應當符合邏輯和認知習慣,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①行動方案應當符合邏輯,活動內(nèi)容能夠?qū)訉舆f進。②行動方案應當具備立體性,能夠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體現(xiàn)法制實踐活動的價值,如“模擬法庭”活動中學生能夠感知和獲取信息的途徑包含了聽覺、視覺多個角度,那么“模擬法庭”的法制實踐活動行動方案中應當體現(xiàn)視覺、聽覺這兩個角度,用行動方案指導行為,提高實踐活動的專業(yè)性和針對性,這對實踐活動的教育教學實效提高有所幫助。③行動方案應當符合認知、學習、教育的一般思路,就像烙餅一樣有著特定的流程,改變流程雖然能夠提高烙餅的效率,但并不能改變烙餅的起點和終點。因此,法制實踐活動行動方案的制訂要體現(xiàn)實踐活動的秩序,要緊緊圍繞活動主題進行設計。行動方案的制訂是法制實踐活動規(guī)劃的核心內(nèi)容,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做好相應的指導工作。首次制訂行動方案時,學生缺少相應經(jīng)驗,很容易覺得不知從何下手,此時教師可以通過給出指導范例或帶領學生完成一次行動方案設計,以此引導學生完成活動方案設計。其次,教師可以采用量表來指導學生進行方案設計,采用問題的形式幫助學生找到活動的主題、明確活動的內(nèi)容、理清活動的流程,使學生通過填表或回答問卷的形式完成方案設計。最后,當學生實踐活動方案設計經(jīng)驗較豐富時,教師可以僅給出活動的主題,讓學生憑借其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自主設計行動方案,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知識積累。
四、成果交流
法制實踐活動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法制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法律習慣和法律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時代青年。因此實踐活動結(jié)束并非法制實踐活動的終點,教師要致力于實踐活動成果的深化和價值的升華,從而有效發(fā)揮法制實踐活動在法律教育中的教育作用。教師要認識到法制實踐活動的價值所在。實踐活動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一種載體或組織形式,但相較于課堂而言,實踐活動并非單純地追求結(jié)果,其更重視體驗。引導學生參與法制實踐活動的目的在于通過實踐活動來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經(jīng)驗、加深學生對法制的理解,不能僅強調(diào)活動結(jié)果,而應更加強調(diào)學生在過程中的感悟。因此,教師要做好法制實踐活動中成果交流的有效指導,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①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記錄和交流,包括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客觀感受和心得體會,鼓勵學生就實踐活動形成多樣化的活動成果,可以是論文、報告、日記、隨筆等,甚至是短視頻、錄音、詩歌等,引導學生用多樣化的形式記錄實踐活動,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成果。②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無論正確與否,教師應當持肯定的態(tài)度予以鼓勵,但需要對學生存在偏差的觀點予以點評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知,從而確保活動成果的合理性、科學性。③在實踐活動周期結(jié)束后,教師應當主動開展各種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成果交流,可以是論文撰寫、小組討論、成果展示、情報交換、即興演講等,鼓勵學生表達自身在法制實踐活動中的感悟和感受,鼓勵學生相互進行成果交流,讓學生在成果交流中實現(xiàn)經(jīng)驗互補與視野融合,實現(xiàn)實踐活動價值的升華。成果交流展示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探討問題中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課題研究的水平。在交流中也實現(xiàn)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增強法制實踐活動的教育性,從而有利于法律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五、結(jié)束語
法律教育實踐活動是當前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其與理論課相對應,強調(diào)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法律信息、理解法律法規(guī),從而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實現(xiàn)學生法制教育的目標。作為一所體育運動學校,學生(運動員)不僅是文化學習的主體,也是運動訓練的主體,更是集體生活(大部分學生住校)的主角。這種特殊的“三集中模式”,為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也對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開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成了我校老師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一項以學生為核心的集體性活動,法律教育實踐活動需要在保證基本教學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基礎上展開,教師應當做好相應的活動設計與指導,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在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基本職責就是指導、引導、組織、管理與評價學生活動。教師的指導需要以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為前提;指導不等于規(guī)定,不等于統(tǒng)一要求;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應取決于是否充分發(fā)揮了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否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通過有效的指導,實踐活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發(fā)展搭建有效的平臺。
作者:曹益群 單位: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