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增強廣大人民群眾法律意識,是我國落實依法治國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大學生身為社會高知群體,培養其法律意識,是高校教師必須承擔的歷史重任。本文以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及法律教育的時代意義入手,分析了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及法律教育面臨的困境,提出了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及法律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法律教育
引言
伴隨全民教育時代到來,以及終身學習理念的不斷深化,大學生基數不斷增加,但是在學生數量飛速增長的背景下,其法律觀念以及自覺遵紀守法的意識卻存在明顯的滯后問題。為切實提高大學生群體法律意識,學校和教師有必要創新、改革法律教育,通過激發學生自我覺醒以及創新法律教育模式等形式,將新時代大學生法律教育創新落到實處。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及法律教育的時代意義
(一)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需求
公平、正義與民主是和諧社會、法治社會建設的關鍵。若想快速實現民主法治,將公平正義落到實處,就要不斷加快社會法治化進程,貫徹平等、公正原則,加強法律權威性,做好社會法律普及與提升普法宣傳力度等工作。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大學生承擔著民族復興與國家富強的希望,改善大學生法律教育、培養其法律意識具有必要性。大學生作為高知群體,對于社會進步和發展有著促進作用,在法治國家以及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我國大學生群體所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若不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則無法成長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合格人才,也難以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所以,大學生對于法律理論內容的了解與掌握、法律意識的深化、法律信念的養成以及法律技能的提升,均稱為當代大學生法律教育的關鍵內容,學生們法律意識唯有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并順應時代主流,才可真正發揮學生于社會群體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社會主義事業法治化進程,進而在社會中發揮模范作用與帶頭作用,實現和諧社會建設。
(二)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
新時期,社會對于大學生群體所提出的要求并非單純地體現在專業知識方面,社會更為重視學生個體綜合能力及綜合素養。誠然,法律素質是評價學生個體綜合素養的主要標準之一。當今,國家注重人才的全面發展,而這在某種程度上要求學校通過教育提升學生們法律意識,而提升其法律意識具體涵蓋:完善的法律知識體系、堅定的法律理念,以及法律知識實踐應用水平等,從而使學生樹立堅定的法律信仰。一直以來,我國都十分重視改善與強化學生思政教育,在此過程中,要求大學生個體自覺生成遵紀守法的積極理念,學校在學生專業文化素養培育及法律意識培養過程中,應重視兩者的融合整合,強化學生們法律意識,推動其綜合素養水平的提升,從而落實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核心教育目標。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及法律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社會腐敗現象弱化了法律權威性
一般來說,大學生仍處在心智發育階段,尚未達到成熟狀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行政腐敗現象已經對學生內心產生諸多消極影響。部分大學生在上學期間對于學生工作表現出的熱忱,并非其內心深處想要獲得鍛煉與提升,從內心深處熱愛為大家服務,而是為了滿足個體追逐權力的渴望。這部分學生在畢業后,面臨著擇業和就業這一現實問題,通常公務員是其首選,而除了公務員這一相對穩定也長效的薪酬待遇外,能夠真正吸引這部分學生的便是對于日后權力掌握的期待,而社會實際生活當中所呈現出的部分司法腐敗現象,導致大學生形成社會不公平這一認知。在大學生就業競爭過程中,此種錯誤認知被不斷強化,擇業就業不再是以能力為主,而是“拼關系”。這些社會中的腐敗現象在客觀層面弱化了當代大學生對于法律意識、素質養成的重視程度。
(二)學生功利思想導致法律意識淡薄
近年來,多數學生存在較大的就業壓力,在大學既定學業完成后又疲于考證、考研等。大學生就業難現已成為社會現實問題之一,引發了諸多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極端功利化。比如,多數大學生在上學期間消耗過多精力用于英語學習,為日后考取登記證書奠定基礎,忽略法律知識與國家相關法規的學習,也忽略了個體綜合素養的全方位提升。與此同時,部分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包括班主任與輔導員,以及從事學生工作的各院系副書記于學生入黨、評優評先和提干等工作當中,并未貫徹民主精神,在這些工作過程中普遍存在浮于形式的問題,在客觀層面也弱化了部分大學生對于民主法律的堅定信仰,神話了大學生們的功利化程度,對其法律意識培養及法律教育具有不利影響。
(三)高校法律教育工作整體成效不大
一般來說,在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其真正擺脫了高中階段沉重的課業壓力與升學負擔,不但其個體學習要求及全面發展等層面產生較為滯后、要求松懈等問題,而且多數高校在這一階段也對學生教育和管理發生松懈現象。相對明顯的表現,即過于注重學生群體文化課知識學習與就業競爭力的加強,忽略了大學生個體法律意識及能力的培育,以及法制觀念的深化,在法律相關課程設置、法律課堂教學時間與法律教材選擇等層面均發生“打折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群體法律意識培育及法律教育工作開展帶來消極影響。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及法律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當今社會環境,加強法律權威
近些年,我國始終強調有貪必肅、有腐必反的理念與行動,重視強化對于各項權力運行的全面監督和制約,以制度為依托進行權力管理,重視貪污腐敗現象的預防方針政策建設,更為高效、科學的防治社會腐敗現象出現。一方面,應創設積極的社會法治環境。積極的法治環境是大學生法律意識生成的主要依賴,所以相關部門應持續強化改善社會法治環境,真正消解社會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其一,應完善民主法治環境,強化正義、民主、自由與平等的法治理性,明確法律至上理念。其二,健全法治建設工作各環節,嚴格根據法律法規辦事,加強法律權威性。唯有切實保障平等、公平的法律原則,使大學生群體在實際生活中堅信法律公平,才可調動其學習法律、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另一方面,公正執法,造就大學生群體法律情感。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但需要依賴于相應法律發揮,而且還要依賴于法律具體運行與實施。所以,在執法與司法過程當中,應強化相關工作者法治意識,使其真正將公正執法落到實處。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司法公正,加強司法權威性與公信力,進而培養學生法律情感,為改善法律教育和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工作奠定基礎。
(二)激發學生自我覺醒,堅定法律信仰
從整體上來說,法律意識涵蓋法律知識、信仰、情感以及意志。而法律信仰是每個主體以理性認知為基準所產生的神圣體驗,不僅是對于法律心悅誠服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亦是社會群體對于法律的理性認知與激情升華,更是個體對于法律的主觀心理狀態的崇高境界。真正能夠阻止犯罪行為的是遵守法律的傳統,此種傳統植根在每一個體熱烈且深切的意識和信念當中。即法律既是世俗社會的政策性工具,更是生活最終意義與目的的組成部分。激發學生自我覺醒,使其從內心深處堅定法律信仰,是加強大學生群體法律意識、法治素養的核心所在。所謂內因是變化的基本依據,而外因則是變化的根本條件,外因借助內因產生作用。充分整合地方政府機關、社會各行業、學校、教師、家庭及學生個體的力量生成法律教育合力,勢必是培養大學生群體法律意識、開展法律教育的最佳外部條件。然而,若想切實提升大學生群體法律意識,需要大學生個體明確擁有法律意識、掌握相對完善的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學習國家法律知識,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大學生們法律意識,深化其相關體驗,使其努力做一名知法守法的新時期高素養人才。
(三)創新法律教育模式,深化法律教育
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模式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未來能否成長為順應社會改革、發展的優秀人才,對學校而言,若想強化學生群體法律意識,一方面,應將依法治校落到實處。因為學校實際法制情況對于學生法律意識具有無形的影響。構建完善的規章制度,依托于現行法律法規,確定立校原則是新時期高等院校實現依法治校的根本。另一方面,在學生工作當中堅定民主原則,特別在學生評優評先工作中,相應工作者要始終堅定工作的公開、公正與透明。同時,學校在設計人才培養大綱時,應將法律素養培育囊括在內,注重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時,還應重視法律教育。除此之外,學校應鼓勵從事思修課程教學的教師創新自身教育方法,注重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從而確保法律教育工作實效性。法律作為具有較強專業性與實踐性特點的學科,唯有通過教育實踐,才可讓學生群體真正掌握法律知識,因此法律部教育應注重理論內容和實踐教育的深度整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導入式案例教育模式,規避單調、枯燥的法律條例講析,深化課堂師生互動,加強法律教育趣味性。結語綜上所述,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及法律教育始終是現代社會的重點問題,隸屬社會政治問題,與國家民主法治社會建設密切相關,同時法律意識培養更是進一步強化、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發展的現實問題。大學生法律教育及法律意識培育問題觸及范圍廣泛,限制因素較多,解決難度較大,需要政府機關、社會力量、學校及學生個體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薛峰.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法律教學改革研究[J].智庫時代,2019(21):97-98.
[2]肖天林,陳明君,李金艷,肖文文.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法律教育改革[J].德州學院學報,2014,30(S1):63,72.
[3]張嶺梓.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6):76-78.
[4]曹廣勇.法治思維下高校學生事務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3):55-56.
作者:黃格 單位:自貢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