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法律教育對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的廉潔文化建設,并從內涵和主體兩個方面闡述了其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針對法律教育融入廉潔文化建設的契合性和相互促進力,又進一步對法律教育的正面導向進行了論述,主要包括:彌補了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中的不足部分、為該項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規范了高校內各主體的行為方式。
關鍵詞: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法律教育
高校廉潔文化是在高校范圍內建設的、關于廉潔的理論與行為規范的文化總和。作為廉潔文化的重要發展領域,高等校園的廉潔文化推廣對加強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營造清廉的教育環境、培養公道正派的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積極意義。當代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可追溯于我國參加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公約在反腐敗預防措施機制中提出社會參與的重要性,要求通過開展包括中小學和大學課程在內的公共教育方案以提高公眾對腐敗的存在、根源及其所構成的威脅的認知。隨后,《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意見》《關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落實了我國面向全黨全社會開展反腐倡廉教育的要求,明確將學校列為廉潔教育的陣地,并結合高等院校的特點提出了該項教育的目標和主要內容。高校廉潔文化建設至今,需要解決的問題已從如何將廉潔文化引進高校轉化為了采用何種途徑促成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在依法治國的時代大背景下,文化建設形態也逐漸發生了從側重思想型教育向側重法治型教育的轉變。
一、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內涵與主體
(一)內涵
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拓展與創新,其主要內容在于在高校中教育與廉潔相關的理論與精神,并使之作用于各個主體,產生廉潔自律的引導力。與傳統的廉潔文化建設不同,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具有以下特點。1.含有校園特色,與校風密切聯系,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是一些校園內特有的事項,例如招生、評獎評優、學干競選等,其專項性決定了文化建設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常常與校風相結合。該校內足以展現廉潔師德學風的師生們可以被作為榜樣成為廉潔教育的案例;排演話劇、辯論賽、演講、翻轉課堂、開辦講座等校園內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可以輕易地在高校內開展;成立廉潔文化研究中心來推廣與廉潔相關的法規、制定該校獨有的與廉潔相關的制度,也可以通過充分利用高校優勢來實現。這些廉潔文化建設方式與校園內其他文化的推廣是相互促進的,體現了文化建設途徑的多選擇性。2.應有所作用的主體是特定的。不同于社會中很強的人口流動性與人際復雜性,相比較之下,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主體是特定的,不外乎高校行政工作人員、教師、學生、后勤保障等其他工作人員,而不同的主體在廉潔文化教育中都被賦予了不同要求。3.具有反作用力。高校廉潔文化建設雖然是將全社會的廉潔文化建設框定在了高等院校的范圍內,力求在相對簡單又重要的環境中創設出、營造出廉潔文化的氛圍,但同時,它實質上的效益輻射面是很廣的。
(二)主體
不同于古代的廉潔文化,大多都被賦予“廉政”“清官”的內涵,指向的主體也都是行政官員,社會主義時期的廉潔文化建設主體更具有大眾性,表現為全社會的廣泛參與。以高等院校為例,其廉潔文化建設主體除高校行政工作人員外,還包括有高校教師、學生、其他工作人員,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建設功能與要求。高校行政工作人員指在高校內不直接參與教學的,分布在教務、學工、財物、監察等各部門的工作人員。高校教師起到的是直接教育功能,無論是在專業課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上,都要求他們在接受廉潔文化教育的同時,將廉潔文化的思想和物質層面的內容轉化為行動和語言傳遞給他們的學生。大學生的行為與思想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在他們步入工作崗位之際,也必然會對將來社會各行各業的廉潔文化環境發展產生影響。基于此,大學生是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主要對象,在文化建設中無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功能。其他工作人員指為各單位正常進行職能活動而提供的以服務為目的的工作者,在這里主要指高校內安保、食堂、公寓管理等領域中的后勤人員。他們是廉潔文化建設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在實踐中卻是腐敗的高發區。
二、法律教育與廉潔文化建設的關系
法律教育是法治型廉潔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廉潔”以“反腐敗”這一外觀詞匯出現在了《監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中共中央紀委關于嚴格禁止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若干規定》《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重大事項的決定》等法律法規中。法律教育即是使各群體廣泛學習、接受上述法律文件中與反腐敗行為相關的法條規范,利用法律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來更進一步加強人們的廉潔意識。法律教育與廉潔文化建設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一方面,法律教育是新形勢下廉潔文化建設的核心途徑;另一方面,廉潔文化建設包括了物質方面的制度建設,而法律教育是制度建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法律教育融入廉潔文化建設具有契合性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教育是道德意識建設的基礎,其根本目的在于以法律作為教育的內容,促成大眾形成對法律事項的認識、對法律懲戒力的感知,推動受教育者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和法律觀。廉潔文化建設圍繞思想和物質兩方面的內容展開,既要求把廉潔作為一種重要的道德品質,又要求其制度能夠深入人心,從而通過道德與法律以確保廉潔文化建設機制的高效運行,在作用主體中建立起與廉潔意識相關的道德觀和法律觀。兩者的目標是統一的,且統一于當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都期望可以進一步對主體的行為產生規范效力。法律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識、增強法律意識、培養守法的行為習慣為目的的宣傳教育活動。而廉潔文化建設的內容綜合了媒介引導、依托活動、打造文化景觀、法律宣傳教育等多種行為活動。
(二)法律教育與廉潔文化建設具有相互的促進力
法律教育作為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給該項建設提供了國家強制力的支持,豐富了文化建設的多元化方式。與此同時,廉潔文化建設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律教育的完善。法律教育將法制理論在廉潔文化建設中加以教授和運用,因而,實踐中暴露的與廉潔相關的法律問題可以被發現,例如反腐敗的立法分散、《監察法》與《刑法》間的鏈接、懲罰主體的范圍等。當然,這些法律問題的解決同樣可以期待在傳播、研究、挖掘廉潔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予以實現。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廉潔文化建設,校內眾多的專家、學者通過理論與實踐研究,更能夠在智力上為完善法律教育提供支撐。
三、加強法律教育對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作用
(一)有利于彌補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中的不足部分
就現狀而言,法律教育融入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1.法律教育的針對性不足。與廉潔相關的法律法規被批量地在高校輸出,卻難以產生與之相應的效益,校內各主體的專業性決定了法律教育必須在基礎的法律普及之上有所側重。例如,高校行政工作人員更應當加強對《監察法》《刑法》之類法律的教育,法學生應對《法官法》《檢察官法》《律師法》開展系統地學習,醫學生則需要以掌握《執業醫師法》為核心。因為,和其他群體相較之下,他們成為這些法律中適格主體的可能性要更高,加強對專門法律的教育也會更有意義。2.以法律教育促進廉潔文化建設缺乏主體自覺性。目前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更多的還是局限于發文件、拉橫幅的層面,能夠積極將國家強制力保障的法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自覺尚未形成。高校內不僅少有學習法律的自覺性,更缺乏的是,從領導層就開始自覺推進法律教育的行動,這也是問題的根源所在。3.法律教育的可接受度不高。法律作為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是通過直白的學習方式所難以掌握的,加強、豐富法律教育的方式也是促進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切入點。與廉潔相關的法律除了能以書面文字的方式被傳授,專題法律講座、話劇、演講、書畫展等都是可采用的。
(二)能夠為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反腐敗法律教育的內容為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提供了法律基礎,各種形式的廉潔文化傳播活動也都有法可依。一方面,反腐敗法律指導廉潔文化的內在含義與表現方式。依靠法律,廉潔的內涵、清廉的行為準則、廉潔文化傳播的合適途徑等獲得了正確的解釋,使得抽象的意識形態文化得以在客觀現實中被體現,賦予了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以科學性的保障。另一方面,法律教育的現實環境需要也合乎了依法治校這一時代要求,在制度層面上為高校廉潔文化建設提供了時代性的保障。受教育主體的法學素質在法律教育過程中得到了培養。校內特有的制度無論是用綜合化的制度設計模式,將與廉潔相關的主要活動以章節的形式規范起來,還是采用分散化的模式,使財政、監察、學工、教務等領域的反腐制度獨立地被創設,都給高校廉潔文化建設帶來了專門性的制度保障。
(三)對規范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中各主體的行為方式具有促進作用
加強法律教育是促進實現法的規范功能的體現,能夠將有益的、正向的社會效果落實到高校廉潔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首先,法具有指引功能。反腐敗法律體系中規范了正確的行為模式,明確闡述了人們不得做什么,應當或者必須做什么,當法律教育使這些意識深入人心的時候,高校中各主體的行動方式也會存在相應引導力。其次,法具有評價功能。法律、道德、紀律等形成了對人們行為的衡量體系,而依法治國的政策將法的公信力突顯了出來,若高校廉潔文化建設中的各個主體的行為被評價為不合法,其必將承擔法律責任,從而有效避免了更大損害的發生,填補了校園內正義的缺失,維護了高校環境的穩定。最后,法具有預測功能。高校內受到法律教育的人們可以預先知道自己行為的結果,憑借法的威懾力,使得他們能夠自覺地遵守法律,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有助于減少腐敗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鄧學源.廉潔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辯證思考——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1).
[2]吳芳.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高職院校“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與法律研究,2017(1).
[3]張俊紅.“互聯網+”視閾下構建大思政平臺的思考[J].研究走廊,2017(7).
[4]童婷.淺議法律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J].法制博覽,2019(20).
作者:施增陽 單位:昆明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