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院校德育創新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給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同時也為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利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深入了解當下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現狀和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現狀,重點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從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隊伍和教育平臺、凈化新媒體環境等方面闡述創新德育工作的路徑。
關鍵詞:
新媒體;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創新
高職院校學生是將來社會生產生活的主力軍,是重要的技術型人才,需要科學引導和專業的培養,其中,作為基礎教育的德育工作是人才培養中的重要部分。目前,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多元化的信息涌入,讓一些認知能力稍遜的學生無所適從,同時,德育工作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適應時展,創新性地開展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是當下亟需研討的重要課題。
1新媒體時期高職院校德育現狀
1.1新媒體時期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現狀
為了深入了解當下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現狀,筆者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蘇北幾所職業技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800份,收回問卷721份,有效問卷680份,經過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1.1大部分學生接觸新媒體的時間遠遠多于舊媒體
調查顯示,學生基本上都擁有新媒體產品,主要包括手機、電腦、MP3、平板等一系列產品,其中手機的使用率最為頻繁。而在這些新媒體產品中,使用得最多的軟件是人際交往類的,如微信、QQ、微博等,其次是娛樂休閑類和生活便利類應用,再次是社會熱點、新聞類,最后還有少量是學習類。由此可見,網絡已成為學生平時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新媒體已成為高職學生生活的必需品,接觸舊媒體的時間已經明顯變少。
1.1.2新媒體已融入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對現代社會的便利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很大程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這樣的便利性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對信息識別能力較弱,容易造成盲從、跟風等現象,嚴重的甚至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調查顯示,對于人肉搜索、散布虛假或恐怖信息、網上言語攻擊等行為,83.8%的人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參與,9.2%的人承認參與過其中的一些,1.4%的人把這樣的行為當成一種習慣,還有5.6%的人對于什么是“人肉搜索”基本不了解。由此可見,網絡環境下,學校的教育引導是多么重要。
1.2新媒體時期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現狀
1.2.1實際教學中不夠重視德育工作
首先,高職院校本身不夠重視德育工作,多數高職院校總是把就業率當作衡量辦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和學校招生的制勝法寶,因而學校教學計劃總是以專業課為主,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被當作“副科”,可以放任自流、不管不顧;其次,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也認為自己是來學技術的,需要多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專業技術,才能提升自己將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認為思政教育這門課可有可無,甚至經常逃課。
1.2.2教育過程中對新媒體的運用不夠,效果不理想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相較于傳統的道德教育有了很大的改進,在德育的方式、方法、途徑上有所創新。但是這種以新媒體為載體的虛擬德育并沒有和傳統德育完全互補融合起來,二者甚至有些脫節。例如,很多高職院校網站的德育內容乏味、無趣,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以致基本的知識灌輸的效果都達不到,更談不上互動和交流了。如何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做到新媒體與傳統德育教學的完美結合,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德育模式,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2新媒體時期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產生問題的原因
2.1傳統德育模式不適應新媒體環境
同志在2016年12月7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如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交流和傳播,這為德育知識的傳播和德育主體的廣泛參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努力順應時代潮流,創新工作方法。然而現實中,以說教模式為主導的傳統德育模式無法適應新媒體環境。主要表現在:多數高職院校對德育的目標設置得過于空洞和高大,德育的內容沒有很好地結合當下的社會生活和熱點事件,在德育的形式上也沒有做到真正的互動式教學。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二者相結合的效果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2.2德育工作的隊伍建設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是一門公共課,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多數高校對這門課的課程設置上目標空大,內容偏形式化,故而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也不夠重視。尤其是在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職院校,很多思政教師都是由一些專業課老師兼任,這些老師們在自身專業方面素養很高,是一流的技術型人才,然而在德育理論和思政教育方面的水準低下,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對新媒體應用得較少,導致教學內容和方法陳舊,依然采取“填鴨式”的灌輸教育方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3新媒體自身的環境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發展突飛猛進,而與此相關的,對新媒體的管理和約束的法律法規卻相對滯后,加之新媒體自身的開放化、多元化、虛擬性特征,使得新媒體所處的環境并不純凈。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接觸的各類新媒體,諸如QQ、微信、各類網站、論壇等都充斥著暴力、色情等低俗內容,這些垃圾信息給他們帶來了精神污染,浪費了許多時間,更給鑒別能力較差的學生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因此,凈化新媒體環境可謂迫在眉睫。
3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創新
3.1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隊伍,提升教師新媒體運用能力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傳統德育的弊端日益暴露,那種以“灌輸式”為主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無法與新媒體相融合,也無法滿足學生對信息對稱的訴求。因此,想要把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首先要做到摒棄舊觀念,迎接新事物,利用前沿技術為思政教育服務。同時,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需要教育者具備一定的新媒體素養,教育者要主動學習提高新媒體教學技能,促進新媒體技術與傳統德育的融合。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需要加大對德育工作者的信息化培訓,做到先培訓后上崗,同時建立科學的考核和激勵機制,著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新媒體運用能力,使德育工作者既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又能熟練使用新媒體技術。
3.2加強平臺建設,創新德育的方式、方法
利用新媒體技術搭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平臺,打造師生共同體是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德育相融合的重要手段。校方可以建設專門的德育網站,利用音頻、圖像、視頻等方式將平時枯燥的教育內容豐富化,直觀化,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興趣。平臺的建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設立專題網站,宣傳學校文化和歷史傳統等,建立科學發展觀網站、紅色網站等特色網站,用直觀形象的數字、圖表吸引學生關注,發揮德育功能。其次,利用校園論壇、貼吧等社區平臺,鼓勵學生針對社會熱點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思政老師適當進行引導,這種平臺可以讓老師更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也有利于師生交流。
3.3優化新媒體環境,加強校園網絡管理和建設
由于當前網絡技術的普及,新媒體信息的傳播也呈爆炸式發展,因此需要凈化新媒體環境,嚴密監控校園網絡,利用防火墻技術、加密技術等,確保校園操作系統和網站系統的安全,并過濾不良信息和違法信息,從源頭上凈化新媒體環境,避免對高職院校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還需結合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一方面,合理利用學校行政部門的力量,對校園網、各種論壇、虛擬社區等設置專門的網絡管理人員,手動刪除網絡中有害的言論和低俗信息,規范論壇中的言談,并實行網絡用戶實名登記制度,切實維護和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對互聯網和新媒體方面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大對網絡違法犯罪處罰方面的立法力度,學校也要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相關規章制度,對違規和傳播不良信息的行為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1]萬力,魏錫坤.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
[2]毛蔚.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研究[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3]李榮勝.新媒體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職教論壇,2016(17).
[4]曾學龍.立德樹人視域下民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討[J].職教論壇,2015(35).
作者:孫淼 賀廣琰 單位:宿遷職業技術學院 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