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辦高校德育創新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辦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四川工業科技學院在立德樹人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探索,根據民辦高校的特點創立了“三全教育”德育模式,以“三品兩化五環節”為特征,進行全時段、全方位、全員育人,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
民辦高校;德育模式;德育路徑
思想品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民辦高校德育工作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在深化教育改革和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常態下,立德樹人是民辦高校不可松懈的任務。
一、“三全教育”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一直重視青年師生德育工作,不斷積累經驗,堅持開拓創新,構建了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三全教育”德育模式,該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三品”的核心素養設計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以培養擔當社會責任的人才作為自己的核心辦學理念。“三品”即感恩、責任、儀禮三種品德,“三品”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知感恩、懂責任、達儀禮的品德。其中,懂責任是核心要素,無論是知感恩還是達儀禮,可以說都源自于對社會、他人及自然的一種責任。
(二)“兩化”的可操作取向
“兩化”即“三品”教育的系列化、職業化。系列化涵括了內容系列化、過程系列化、手段措施系列化等,符合建構式學習特點,也是突出德育地位、保障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職業化是切合專業特征與就業取向,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是保障所培養的人才在個人基本素養方面能夠面向社會行業、與工作崗位對接的重要舉措。
(三)“五環節”的實踐過程
“五環節”是指“教育、管理、訓練、疏導、養成”五個培養“德”的過程,體現了系列化的特點,是將德育作為一個整體,融入貫穿于學校教學和管理的各個環節。其中,教育是先導,管理是基礎,訓練和疏導是根本方法,養成是目標。作為一種“整體融合”教育觀,這與“三全教育”有著相通之處。“三品兩化五環節”就是抓住教育、管理、訓練、疏導、養成五個環節,通過系列化、職業化途徑,培養學生知感恩、懂責任、達儀禮的品德。
二、“三全教育”模式創新
創造力就是生命力,“三全教育”之所以能夠被廣大師生所接受,且固化為四川工業科技學院的德育模式并在部分院校推廣,其根本就在于它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可行性。
(一)突出責任教育
學院以責任擔當為核心辦學理念,近年來通過校、院、班、學生社團等不同層級,以主題班會、征文、演講、師生志愿者大型公益活動等方式,堅持開展責任教育。“三品”教育相應地將學校的辦學理念———“責任”置于中心地位,重點突出,也有利于和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相融合,便于師生接納,并進一步發掘本校德育特色素材資源。
(二)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向來被尊為禮儀之邦,感恩與儀禮教育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開展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教育。現代高校德育不應脫離文化歷史,不能背離傳統美德。“三品”教育將感恩教育、儀禮教育納為內容,凝練了民族傳統美德最重要的兩個方面,順承歷史文化,對提高師生綜合素質意義重大。
(三)開展職業道德教育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在創新德育工作中,明確提出了德育的職業化,其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就業取向,有計劃、有目的、前瞻性地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在每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都結合專業特點構建了思想政治與道德品格培養模塊;另一方面則是指學校在對學生開展德育時,自身的教育工作要做到職業化、專業化,以保障德育成效。
(四)建構系列化的知行體系
“三全教育”德育模式,無論是“三品”內容還是“五環節”過程,都構成了比較完整的系統,促成德育的系列化,塑造師生的認知踐行體系,達到知行統一的教育效果。在感恩教育方面,學校長期堅持專題講座、感恩志愿服務活動、“感恩手語”比賽、演講征文比賽等,形成了感恩教育系列;在責任教育方面由主題班會、演講比賽、“愛護環境、節約資源”倡議及踐行活動、黨校黨課教育等系列活動構成了一個方法系統;在儀禮教育方面,學校編撰了《教師禮儀》和《學生禮儀》,每年堅持舉行禮儀操比賽、禮儀形象大使比賽、儀禮培訓、儀禮知識宣傳等活動,形成了儀禮教育系列。
(五)德育工作貫通課堂內外
“三全教育”德育模式鮮明地倡導如下理念:“每一名學校員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名干部、教師、輔導員、宿管員和工人,都有教育學生的責任和義務”。這種德育理念營造了全時段、全方位、全員育人的德育環境,將課堂教學與宿舍管理、后勤工作高度統一,使學校德育工作貫穿課堂內外。通過全校員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示范,保障了“教育、管理、訓練、疏導、養成”五個環節的育人成效。
三、德育創新模式的實踐成果
近年來,“三全教育”德育模式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豐富、顯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提升了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通過“三全教育”德育模式的實施,學生的人文素養、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青年師生經常會利用節假日主動關心、慰問福利院,看望留守兒童,為社區、村鎮做義工,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這些都是感恩社會、回饋社會的表現。汶川大地震后,學校師生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學校組建的500名師生救援隊成為第一支有序進入極重災區綿竹市的救援隊伍,在綿竹迅速組建了帳篷學校緩解災區學生就學壓力;師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政策,支持精準扶貧工作,僅2016年就為地方扶貧工作募捐近20萬元,師生們滿懷責任、勇于擔當、敢于作為,為抗震救災、精準扶貧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大事、大災面前,學校責任教育成效得到了最有力的檢驗。近些年來,學生綜合素養水平的不斷提升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與好評,學生志愿者、禮儀隊經常受邀為諸如北京奧運會、德陽市文化旅游發展大會、鄉村旅游節、梨花節等各級各類活動提供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向社會展現了四川工業科技學院學生的良好素養和形象。
(二)促進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水平
在推進課程改革工作中,在課程設置及實踐教學環節設計方面構建了八大模塊,其中放在首要位置的便是思想政治與道德品格培養模塊,很好地將德育與業務技能相融合,切實堅持“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的理念,形成學校共識,并且通過將“三品”教育“職業化”,把德育工作與職業規劃、就業教育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專業的學習。學校經常通過職場崗位模擬、求職面試模擬以及組織學生現場觀摩畢業生雙選會等活動,培育學生感恩崗位、感恩單位、感恩社會的意識,教會學生職場基本禮儀,要求學生從現在做起,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專業相關技能,既為就業打好基礎,也是對自己將要從事的崗位和將要為之工作的單位負責,這是一種對工作的尊重,又是一份責任與擔當。近年來,學校畢業生由于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熟練的專業知識技能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用人單位也從四川、西南地區而擴展到全國各地,從以中小企業為主擴展到大型央企國企和世界五百強企業。
(三)辦學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全教育”倡導大德育理念,將德育工作貫穿于教育、管理的全過程,明確德育工作不只是團委、思想政治課教學部等某個部門或者輔導員、思想政治課教師等部分老師的事,而是整個學校的事,努力加強部門協作聯動,使每個部門、每個教育工作者乃至宿管人員、后勤工人都參與到對學生的德育中來,通過自己的言行來教育、影響學生。經過努力實踐,數載積淀,學校的綜合育人環境大大改善:教室、公寓、食堂、廣場、圖書館,每個角落都是德育工作平臺;廣播、展板、海報、石刻、網絡和微信平臺到處都彰顯著正能量;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學校競賽等無一不反映出積極向上、熱烈活潑的精神面貌;學生酗酒、斗毆、考試舞弊等不良現象不斷減少,優良校風、學風已然形成;校園里彌漫著尊師重道的人文氣息,師生明德礪志,作為學校一員的歸屬感、自豪感明顯增強。由于學校育人環境不斷改善、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學校的社會聲譽越來越好、影響力越來越大,得到了主管部門以及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認可與好評。德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的德育工作與公辦高校的德育工作有許多共同性,但也存在許多特殊性。由于民辦高校生源、培養目標的差異性和學校的特殊性,決定了民辦高校的德育工作不能照搬公辦高校的德育模式而必須探索自己的德育工作路徑。四川工學科技學院遵循德育工作規律和自身的特點,探索出了“三全教育”模式,營造了全員育人的德育氛圍,優化了德育工作環境,促進了德育工作與教學工作的有效整合,全面提升了教育質量,這種成功的教育探索實質上是一種教育創新。這種教育創新對于我國民辦高校的德育工作來說具有顯在的啟示作用。
作者:熊定永 黃斯欣 單位: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蔣明軍.高校德育工作新途徑的探索與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6):165-167.
[2]鐘瑞添,陽國亮.高校德育體系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王小明.社會轉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創新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孫珊珊.高校德育生態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5]劉金菊.基于“全員德育”視野的高校德育模式研究[J].廣西教育,2014(27):28-29.
[6]王輝.基于網絡的高校德育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
[7]張秀云.關于對大學生強化德育教育問題的探索[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