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建構高校德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內部環境對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全面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作用。高校德育環境中的社會環境主要是指國內外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系統,其中經濟發展是影響高校德育工作開展的最基本要素,對德育工作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不僅制約著高校德育工作開展的水平高低,更對德育工作目標提出相應的發展規格和要求;政治環境通過引導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以及幫助大學生實現政治社會化的方式施展影響;社會新聞廣播、電視傳媒、互聯網等文化系統,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有一定的熏染作用。高校德育環境中的家庭環境包括家長的文化素養和教育水平、家庭結構、社會地位、父母的為人處事方式等,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初始教育環境,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是終身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談道,“如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教育學應當成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門科學———無論教師或家長都應當懂得它。”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改變某些人為可控的因素,盡最大可能去優化學生成長的家庭教育環境,從而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服務。高校德育環境是指在高校這一特定范圍內對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產生影響和作用的所有諸多因素的組合,涵蓋學校發展的硬件設施和各項制度文化軟件設施,具體包括學校的教學基礎設施、組織制度管理、校園文化生活環境、教風、學風、師生關系等,通過教學管理活動對學生實施德育。相比社會、家庭等外部德育環境來說,高校內部德育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更為直接。高校德育環境的三個重要方面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影響著高校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現代高校德育環境暴露出很多問題。
1.高校德育脫離社會實際。
高校作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綜合發展受社會影響比較大。首先,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社會發生相應變化,急功近利的市場經濟會對學生接觸到的傳統道德價值觀產生沖擊,使教育體制規定的德育標準做出相應變動?,F代高校的德育標準口號越來越響亮,標準也越來越高,但在很大程度上卻忽略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道德修養層次,一味要求他們達到共產主義道德的高境界,美好且理想化的德育目標完全脫離學生的發展實際,這是很不現實的。其次,現代高校面臨經濟商業化、多元性開放的社會發展形勢,人們的思想文化意識、思維方式、社會心理以及價值觀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高校德育所承載的疏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使命,在當前社會文化環境下顯然無法獨立完成,必須面對社會文化環境的復雜多變、良莠不齊、雅俗兼備等所產生的沖擊……多元化的社會文化,以其多元性、娛樂性、強勢性和趣味性等特點轉移了德育對象的關注點,弱化了德育的影響力,造成大學生對德育的冷淡、疏離和隔閡,淡化對社會主流文化的關注,導致大學生道德標準的失范和價值觀的迷失。
2.高校發展外部環境與內部德育環境形成鮮明的反差對比。
一方面,目前高校周邊網吧、游戲廳、餐館、美容美發、小診所分布密集,各種不良社會風氣給大學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高校德育工作壓力頗大,紛紛下大手筆開展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工作。另一方面,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德育工作也很重要。當前,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的進城務工人員,與社會經濟發展背道而馳的高比例離婚率,使得學生不能享受完整的家庭環境。而只有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才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反之會對學生正確道德價值觀念形成產生不利的影響。如何解決德育內外環境的反差問題,為學生德育的開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這是現行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
二、高校德育環境的生態建構策略
高校德育環境是對學生道德發展產生影響的所有因素的總和,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其組成部分只有當平衡、穩定性發揮作用時,才會對其產生積極的影響。針對現行高校德育環境方面的問題,廣大德育工作者試著將生態學的理念與策略應用進來,建設性地對高校德育環境進行生態建構,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對高校德育環境各方面要素進行協調梳理,促成內外一致的和諧德育生態環境,進而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加快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面入手。
1.協調高校德育內外環境的整體發展,構建“家庭—高校—社會”三位一體、聯動合作的德育生態環境建設鏈條。
要達到優化高校德育環境的目的,必須將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德育外部因素同高校校園德育相結合,完善運行機制,使其相互牽制,相互促進,發揮有效的最大合力,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協調均衡發展的德育生態環境。具體來說,家庭德育生態環境的建構首先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德育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潛在的,家長要通過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為學生做好家庭表率作用。其次,對于高校德育生態環境建構,要從學校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制度環境和輿論環境方面創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學校的自然環境要注重詩意、生態、學習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建設,讓學生在自然中獲得道德情操的陶冶;人文環境的營造,不僅要注重教師的師德、素養和風范,強化其職業水平和服務意識,努力做好學生的人生導師,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風。學風是學生思想品德的直觀反映,樂觀、向上、好學的高校學風對于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明禮誠信的校園道德風尚有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高校以人為本、和諧開放、包容并蓄的制度環境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都極有益處。再次,學校開展校園廣播、開櫥窗、辦板報、校園網、校歌等建設工作,能夠對學生自身思想品德的修養產生引導、感染作用。最后,優化社會德育生態環境,促進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高校德育工作離不開社會發展的大環境,社會的變化一定會對高校德育產生影響,因此,高校應該堅持開放性的教育理念,組織學生對社會精神文明出現的問題展開討論,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堅持以開放的心態吸納社會中有益于學生發展的德育教育資源,將學生德育視野擴展至校園之外的復雜社會中。
2.正確發揮德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和高校大學生的主體參與,構建現行高校德育內容、方式與目標有機統一的德育生態環境。
首先,在大學生德育內容的確定方面,應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入手,考察當前民主建設、思想道德建設的情況,進而聯系高校學生發展實際和社會可用資源,確定社會化的德育現實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努力選擇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德育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具體道德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運用能力。其次,針對大學生德育開展方式的選擇問題,注重學生的實踐鍛煉,創新德育教學載體。在德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鍛煉實踐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端正自己的道德價值觀,陶冶情操,進而樹立正確的道德信仰。
三、結語
需要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的積極配合,同時輔之于高校德育環境的生態化構建。只有家庭、社會、高校三方的德育環境都達到生態構建時,高校整體德育環境的生態構建也就會完成。
作者:莊志浩 單位:河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