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德育論文3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第一篇
一、感父愛雋永,體質樸真情
與母愛相同,教材中很多篇幅也展現了父親的智慧與雋永,可以讓學生去探究、感悟。
1.感受父子親情
父親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是一個“偉岸”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所體會到的父愛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關切。在《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中,在作者休養的小島上,來探望父親的兒子親手為父親種下驅趕寂寞的花,兒子的臉上充滿了喜悅。兒子走后,當作者看到這些鮮花時,內心的愛意不言而喻,而后作者寫信激勵兒子要繼續保持一顆愛心。文章沒有過多的氣氛渲染,語言干凈簡潔,卻表現了兒子對父親的默默關心,對學生的心靈成長起到了正向引導作用。
2.體驗父愛的雋永
從兒童的天性來看,父子之間的情感更為內斂。在上面的案例中,盡管父子之間的情感是通過“栽花”這件尋常事來體現的,但要小學生理解文中兒子對父親的愛還需要一定的情感體驗。比如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與父親共同栽種一盆鮮花,一起澆水、一起剪枝,培養父子親情的同時,使學生感受到被忽略的父愛,學會珍惜父親的鼓勵。從文本解讀的角度來看,有利于學生揣摩文中“兒子”對作者的情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從中體悟到父愛的雋永。
二、感親情溫馨,體博愛深情
1.感悟溫馨親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充滿童趣的篇章不少,既展現了親情的溫馨一面,也使學生領悟到親情的可貴。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作者用質樸的筆法描繪了溫馨慈愛的感人情境,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濃濃的親情。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介紹蕭紅的生平,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了文章作者對祖父的依戀。文中的“園子”是作者兒時的情感世界,祖父為作者創建了一個自由的精神世界,影響了作者的一生。作者對祖父的懷念,影響著學生對親情的感悟。
2.播灑愛的種子
“愛”是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初期必不可少的德育熏陶,語文教材中洋溢的“愛”在學生內心播灑了“愛”的種子。為配合教學活動,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如幫助祖父母做一件小事,或組織學生幫助孤寡老人,播灑愛心,并寫下內心的感觸;也可布置一篇習作,以課文作為仿寫目標,挖掘、回憶自己與祖父母間的情感趣事等等。通過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三、總結
情感是蘊藏在文字中的線索,牽動著讀者的心。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從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上學會感悟真情所在,體驗“被愛”與“愛人”的幸福,促進了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語文教材中滲透的德育形象教會了學生在平凡的生活瞬間、在豐富的文字中去感悟“愛”,體驗“情”。
作者:丁海珍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騎岸小學
第二篇
一、挖掘小學語文文本德育力量的方法
對于那些德育內容不是直接或明顯的課文,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把其潛在的德育內容挖掘出來。實踐中的關聯性有兩種:知識關聯性。即教師根據課文的知識內容進行德育內容的挖掘。如在教學《我選我》時,教師要挖掘選舉知識資源,挖掘權利與權益的教育資源,任何積極成果的獲得,都需要通過努力才能得到實現。因而,讓學生了解,“我”當選,除了有自己的一票外,還要有自己日常努力獲得的同學與老師的信任。背景關聯性。在文本表面無法展現相關德育內容的情況下,教師要善于從文章的背景與時代背景挖掘其中的德育力量。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結合當前的環境與資源背景,教育學生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關愛地球。
二、運用小學語文文本德育力量的德育教學操作
隨著小學語文教改的深入,德育教學操作的辦法較多,除了根據文本直接開展外,更多的是挖掘其中的內容,結合知識教學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教學。
1.傳統美德教學滲透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實際,把相關傳統美德的內容在教學的進程中滲透。可以參考的方式有兩種:隨知識滲透。教師隨著知識教學的展開,講解知識的性質、種類與作用的同時,把其德育意義講解出來,或是順便提及,或是稍加強調。如在教學《將相和》時,在古文知識的教學中,把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展開,把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以及友愛團結的重要性講解出來,教育學生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科學地處理與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總結性滲透。這種滲透既可以是教學中不同環節的小結,也可以是課堂結束時的總結,在實現知識回顧與復習的同時,達成德育升華。如在教學《盧溝橋的獅子》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總結時,對盧溝橋的意義加以升華,從盧溝橋的歷史意義、獅子的象征意義等入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實現愛國教育的目標。
2.責任感教學滲透
由于現代小學生大多家庭優越,且得到整個家庭的關愛甚至溺愛,因而,責任感對小學生而言,是相對抽象且非常亟待培養的內容之一。根據當前小學生的日常表現,需要加強兩個層面的責任感教育滲透:對物的珍惜責任感。主要指三類:自己的物質生活珍惜、自己的物品愛惜與公共財物的愛護。讓他們從勞動成果的層面加以理解,無論是什么財物,不浪費不破壞都是對自己、對父母與對他人的充分尊重,踐行了一個小學生力所能及的責任感。如在教學《拉薩古城》時,教師要結合當前各地“到此一游”的刻畫現象,加強學生對各種財物的愛護。
如通過《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習,讓小學生在與自己的對比中,了解自己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進而通過各種節約性活動與努力學習,實現對現實生活的珍惜。對人的責任感。即對自己、對父母、對老師、對國家、對社會上其他人,既要有感恩之心,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開展各種幫助性活動,踐行一個人社會公德。通過《為人民服務》的學習,強調對人民的責任感;通過《可貴的沉默》的學習,教育小學生的對父母的責任感。
三、總結
德育是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基礎性工作之一,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不斷地探索高效的創新教法,不斷追求知識與德育的統一。
作者:吉永忠 單位:江西省石城縣橫江中心小學
第三篇
一、注意德育教育的階段性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小學階段變化非常大,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生理上,更加體現在心理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和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的想法差別非常大,所以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種變化,努力讓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來進行德育教學。例如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國旗和國歌,國徽上的每個部分所代表的內容又是什么,從而讓學生對國家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主要通過對課文中八路軍艱苦卓絕的戰斗來了解當前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并通過一些課外活動和資料來激發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使他們了解到國家的真正作用,并從小建立起對國家的正確認識,使他們在接觸到一些不利于國家的信息的時候,能夠正確分辨。
二、把握小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育
小學生與中學生、大學生不同,他們對世界還沒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知,理解能力也比較弱,對很多事情只有一個較為模糊的認識卻不能了解具體是什么,例如,很多小學生都知道過馬路闖紅燈是非常危險的,和陌生人說話也是危險的,但是到底為什么危險,如果真的做了這些事情到底會有什么后果,他們卻不太清楚,只能有一些模糊的認知卻不能在感情上有所觸動。所以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在對學生們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當學生表現出不能理解的時候,要細心向他們說明和引導。另外,小學生也比較愛玩愛動,很難長時間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所以老師在進行德育教學的時候,可以借助一些輔助的道具或材料,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例如老師在講解《徐悲鴻勵志學畫》這一課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繪畫資料來向學生展示徐悲鴻的作品,并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畫向學生講解徐悲鴻學畫的故事,并向學生講解徐悲鴻的愛國情懷和努力奮斗的精神,最終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和思想道德觀念。
三、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基于語文的德育教學還不夠成熟,所以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考慮到如何將課文內容向日常生活進行引導,使學生感受到德育就在身邊,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在學習《廬山的云霧》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尋找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美麗景色,或者是路邊的一朵小花,或者社區中的一角,或者是校園中的一處,通過課文的延展使之能夠具化到日常生活中來,幫助學生認識在生活中培養品德的重要性。
四、總結
德育教育作為小學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受到老師的重視,語文作為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語文老師應當充分利用現有教材,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將德育教育生活化,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顧全美 單位:江蘇省泰興市迎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