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實現大學生德育培養的途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筆者從課程思政和德育的定義對比入手,得出課程思政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德育。通過列舉國內外的教育理念闡述課程思政與德育培養的關系,提出了通過課程思政設計實現大學生德育能力培養的6種途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德育;培養途徑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把立德樹人看作教育的根本任務來抓。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將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水平等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大學專業課的教學中。根據課程自身的特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夢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性傳統教育、國防教育、勞動教育相結合等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德育是一種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所以從課程思政和德育的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兩者是一致的,執行課程思政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德育[3]。
1課程思政培養德育的理論來源
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雖然提出時間不長,但在國內外的教育理念里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1.1西方的教育理念。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指出“教育可以培養道德”[4]。柏拉圖的隱喻意象闡釋了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是引導人的心靈從低級到高級,從虛幻到真實,達到永恒的善的境界。英國思想家、社會學家、著名的實證主義者斯賓塞認為:教育的任務是教導人們為完美生活做準備[5]。赫爾巴特(Herbart)闡述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高人的道德和品格。
1.2我國的教育理念。1.2.1我國古代的教育理念。在古代中國社會,教育這一概念也主要從道德教育角度予以闡述,如:《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就其失者也”。《中庸》中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6]。《荀子》中的“以善先人者謂之教”[7],《說文解字》中的“教也,上所施,下所效也”。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道德教育作為他整個教育的重中之重[8]。他沒有把德育設成專門的學科,而是將德育的要求滲透到文化知識學科中。1.2.2我國近代的教育理念。中國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認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創造“完美的人格”。他在1912年發表的教育論文《關于新教育的觀點》中同時提出了“五項教育”的思想,即軍事國民教育、功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審美教育。1.2.3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理念。教育部的文件也明確指出: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9]。道德教育在保證其他教育的方向和保持其他教育的力量方面發揮著作用,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10]。從以上可以看出,從古至今,中西方的教育理念雖有一定差異,但是將德育的培養放在教育首要的做法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所以課程思政的本質就是實現德育教育。
2課程思政實現大學生德育培養的途徑
課程的思想政治是廣大人民教師責任的必然要求。古人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第一位的,教學生做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務。在大學生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必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師要真正做一名既會授業也會傳道的教師。如果課程中沒有思想政治,只有教而不育人不是合格的教師。高校專業課教師應不斷調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才能積極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課程思政中實現大學生的德育培養,主要途徑歸納如下:
2.1全面挖掘課程本身所蘊含的德育元素。高校各專業設立的課程是為系統地培養學生而精心設計的。特別是職業教育中的專業課程,都是經過從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中提煉得來的,課程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元素。教師要通過課程內容中蘊含的德育元素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在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將德育教育內容不斷滲透,使大學生在接受課程教學中得到德育的培養。
2.2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工匠精神熏陶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示范法是利用榜樣的突出特征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在上專業課程時,可以邀請在本行業或本崗位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來校授課,通過自己的事跡來感染學生。因為這些榜樣可以更直接更親切更感染和啟發學生,鼓舞學生前進,用身邊的人和事來激勵感染學生。榜樣既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大學生得到德育的教育。
2.3實踐育德。課程思政必須要貫穿到實踐中去,實踐出真知。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如果沒有通過實踐去完成,那么課程思政就是一句空話。職業院校課程教學要穿插實踐教學,讓學生到社會、到現場鍛煉,讓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增長才干,培養優良的品質和行為習慣。同時,現場實踐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互助友愛、團結合作、紀律性與責任感等良好品德,在實踐中得到德育的培養。
2.4課程中角色轉換實現德育培養。在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角色應當適時進行互換,教師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如何教授課程,學生也同樣要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想問題,實現課堂翻轉。在課程學習中,小組的學生亦要充當工作任務中的各崗位人員,根據任務的處境或角色行事和生活,以體驗他人處世態度和方式。角色扮演在培養個人、關愛他人、理解他人的社交情感以及發展人際溝通技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角色扮演方法應遵循情境、通用性、趣味性和分組性的原則,在角色扮演過程中自發學習相關的知識、態度和技能,不要單方面地追求表演本身的藝術性,才能在角色轉換或角色扮演中實現德育的培養。
2.5巧妙運用課程評價體系。高校都建有良好的規章制度,指導學生道德規范和培養。在課程教育中,教師要合理利用課程評價體系,將思政德育內容納入課程評價考核體系中并貫穿全過程。一旦學生在學習過程或實踐過程中有思想、品行不端正以及不符合課程評價體系中的思政德育標準時,教師和學生必須當場指出,以促進學生道德的健康形成和發展。運用課程品德評價時,教師要公平公正、正確適度、合情合理、注重宣傳與教育,以獎勵為主,抑中帶揚。教師要善于依靠和發展學生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巧妙運用課程評價體系,在德育培養中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6充分考慮學生品德個體差異性。課程思政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由于每個學生生長環境不同,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認知能力等都是不一致的,是有差異性的,教師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依據學生政治品德個性差異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要時刻牢記以學生為中心,要學會以學生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要利用好課程中的德育元素,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潛移默化地感染每一個學生。
3總結
課程思政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以上闡述的挖掘課程中的德育元素等方法,用于指導通過課程思政培養德育的途徑。大學生是有獨立思想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所以課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簡單地將思想政治課的一部分內容直接硬搬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讓課程中有“思想政治內容”,學生不會感到突然;課程里有“思政味”,學生就不會有“說教感”[11],因情感共鳴,學生能欣然接受,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12]。
作者:陳錦生 單位: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