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頒布、推廣與實施,德育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其進行實時的德育教育,對樹立和培養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有著顯著的催化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應當在各個學科中都有一定的滲透。音樂教學是初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教學目的不是培養出更多的音樂家,而是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及審美意識的同時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使其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本文主要探討了初中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要意義,同時提出了幾點滲透措施。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德育教育;滲透研究
引言
總書記曾說過:“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要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一個正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民族需要靠教育來振興,一項開辟新時代篇章的偉業正召喚著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一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初中生正處于道德素養、社會擔當、家國情懷培養與形成的關鍵期,也是身心快速發育的重要階段。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備過程,更是個人品行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單單只關注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忽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往往就會造成學生道品行素養的缺失,也樹立不了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教育本質上是“教人、育人”,音樂學科的學習更需要與德育相結合,以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高。
一、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
黨的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社和接班人”。教師不僅僅是授課,也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人生路上的指引者、解惑者。對于初中生而言,其心理尚未完全發育,在陌生的事物面前會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因此對學生明辨是非、正確審美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需要有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建立進行正確引導。花開有聲,潤物無聲。音樂是當前各學科教學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存在,會在無形中讓人的心靈產生觸動,情感得以升華。隨著藝術加入中考的號角吹響,初中音樂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音樂往往能夠潛移默化地舒緩人的心情,讓不滿的情緒得以宣泄,讓喜悅的心情得以釋放,是樹立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強心劑”[2]。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對自身的音樂素養也可起到培養、提升作用。音樂可通過自身的魅力逐漸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體會音樂的美學藝術,凈化心靈、調節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和情趣。無形當中讓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塑造,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極大的益處。因此,教師應當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有效的教學措施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
二、增強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意識
不同版本的音樂教材都含有豐富多樣的德育主題,如熱愛祖國、思念家鄉、友誼長存、志愿服務等。初中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在講授音樂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把握好每節課的德育主題,有機滲透德育教育理念,以教材內容為中心,高效開展課堂教學。做到音樂技能與德育滲透“兩手抓”,橫向以音樂技能為主線,縱向以德育主題教育有機滲透,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抓鐵有痕,潤物無聲。以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為例,教材中的作品德育思想教育較為明顯,如《長江之歌》《愛我中華》《我是中國人》等,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主題十分明顯,是為顯性教材內容;而也有其他的教材內容,其德育思想教育較為隱晦,需要教師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與探究,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青春舞曲》,以慰藉青年人珍惜青春的美好時光,“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即為隱形教材內容。當然,還有其他形式多樣地德育主題,可以通過《希望與你同行》《伙伴進行曲》《我們在一起》《朋友》《舉杯吧朋友》《友誼地久天長》》等歌曲,感悟同伴間的友誼之情。雖然歌詞并不是很華麗,但是無論從歌詞還是曲調都對友誼進行了頌揚,學生在歌唱中能體會到其所傳達的寓意,借此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同時也可以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德育教育的滲透措施
(一)教材內容的把握,正面教育
初中音樂教材中富含濃厚的現代社會情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對于初中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有著明顯的積極引導作用。但是,音樂教材中表達的情感教育需要音樂教師進行正面的引導才能實現,讓學生更為直接地理解教材內容。因此,教師應當對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緊扣教材核心思想,對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指引教育[3]。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龍的傳人》,教師可將詞曲者侯德健創作的背景對學生進行闡述,讓學生對于祖國的統一有正確的認識。與此同時,可適當引入央視大型專題片——《澳門歲月》,通過賞析與哼唱歌曲《七子之歌》,進一步增強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二)歌曲內容的理解,情感共鳴
歌曲的演唱其實并不難,教材編寫人員將大多數歌唱作品進行了降調與改編,旋律基本容易掌握,但是對歌詞內容的情感表達是其中的難點,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表達,聲情并茂地演唱,使自身的心靈受到涵養[4]。首先,教師應當對歌曲進行全方位的解析,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才能游刃有余地為學生介紹作品;其次,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自我提問的方式進行探究:“何種情感表達”“應當采用什么樣的曲調”“應當搭配什么樣的律動”;最后在課程進行時,采用合理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達到情感共鳴。如情境導入式的設定,以動人的事跡與感人的畫面作為引導,未成曲調先有情。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死不離》,作品以2008年汶川地震為背景,在賞析前,教師可通過PPT畫面賞析與新聞播報的形式,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的情境中,滲透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幫扶受災群眾,以此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血脈相連、生死不離”的精神境界。
(三)情感因素的滲透,培養情操
音樂教學中情感的表達是十分重要的,以“情”為橋梁,可以實現德育教學的目標。人們對于某個事物的喜好憎惡是較為直觀的情感表達,也是建立自身道德、行為規范的重要指引。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就需要從情感因素方面進行滲透,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以此在道德素養培養起到積極的調節引導作用。音樂鑒賞能引發學生情感共鳴,通過共鳴進行情操陶冶,在思想塑造陶冶中形成高尚的品格[5]。如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哦,林中的那間小屋》《好大一棵樹》等歌曲,感悟總書記名言金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態環境方面的保護人人有責,以此讓學生以身作則,進行垃圾分類,肩負起時代重任,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四)比賽評比的參與,營造氛圍
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校園文化藝術節“班班有歌聲”讓學生人人開口唱,增強集體榮譽感;積極響應教育局組織的文藝活動,并鼓勵學生參與到文化廣場活動中,盡可能表現自己的音樂技能。在各項比賽評比中,教師應當告誡學生維護學校形象,發揚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各種活動的積極響應、參與,可營造一種濃厚的音樂藝術氛圍,使德育教育的滲透效果得到提高。
(五)志愿服務的參與,感悟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學生是爸爸媽媽眼中的小公主和小王子,他們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除了伴有青春叛逆心理,往往還存在自我驕縱的不良習慣。音樂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讓世界充滿愛》《愛星滿天》《明天會更好》等充滿溫情的歌曲,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選擇《親親我的寶貝》《母親,我愛您》等歌曲,體會母愛的偉大、父母的不易;選擇《念故鄉》《故鄉的云》等歌曲,培養自身的家鄉情懷;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德育處組織的盲人圖書館志愿服務活動,將美妙的音樂帶給盲人爺爺奶奶們。可以選擇演唱自己拿手的歌曲,也可以演奏自己擅長的樂器,并且鼓勵學生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介紹自己所帶來的樂器,從樂器的結構、材質、起源、發展,到曲目的背景知識介紹,切實地讓同學們成為志愿服務的引領者,在活動中不斷增強組織能力和小主人翁意識,充當盲人爺爺奶奶們的眼,真切地體會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爭做新時代好少年。
四、結束語
初中生的培養發展,重在育人,先成人再成才。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實施德育教育。音樂教學作為初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初中音樂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當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的思想道德,使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馬麗英.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學苑教育,2017(8):19.
[2]侯宇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討[J].北方音樂,2019(8).
[3]楊艷.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C].第十四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基礎教育“十三五”規劃課題會議..
[4]徐玉榮.論德育教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7(4):44.
[5]韓立英.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中華少年,2019(6):282.
作者:葉華 單位: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