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德育校本化構建實踐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構建校本化的“生態德育”是真正能立足兒童立場、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一種有效德育方式。開設德育活動課程、創設基于兒童德育提升的校園文化、融德育于班集體建設的“生活化”體驗、家校合一培育可能是生態德育校本化構建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生態德育;校本構建;四條路徑
蘇格拉底說過:美德是智慧,智慧即德行。“以智育德”作為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素,或融于精彩的活動實踐,或融于豐富的情感經歷,或融于生動的價值體驗。基于此,我們構建校本化的“生態德育”,實現德育管理的新型模式,促生常態德育“非常”式管理。那么何為“生態德育”?它不是指源于“自然狀態”下的德育,而是指立足兒童立場,基于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狀態”,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回歸生活體驗中的情感道德價值觀的滲透,在熏陶感悟中潛移默化兒童發展所需的基本養分。生態德育的實施必須依據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兒童性原則。預設的一切德育活動都必須圍繞兒童的成長,讓兒童站立在活動中央,突出兒童是活動主體。我們要提供多樣性的適合兒童生長的活動情境,讓他們在多維的活動中感悟到生活或道德下應該有的行為,從而實現兒童在活動中的具體成長。二是生活性原則。教育家懷特海曾經說過: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因此生活化原則是指我們設計的活動要來源于兒童的生活,是為兒童的生活設計與服務的,能讓兒童在具體的活動中回歸生活體驗,讓兒童看得見摸得著生活的面貌,從生活的角度來認識德育的內容和自身的行為實踐。三是體驗性原則。是指讓兒童通過自身生活實際去感受“德育”,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體驗德育的內涵,構建自律的行為,并能自我修復、構建積淀的生活準則。體驗性原則強調了兒童的親歷性和過程性。
一、課程引領,全力推進德育活動立體行進
我們知道,對學生的德育,光靠說教與灌輸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為學生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在感受與體驗中得到內化,慢慢構建對生活本真的認識與理解,并由此而漸漸將自我的認識理解所構建起來的道德認識外化為適應生活、創造生活的道德實踐。為此,我們在校本化德育實踐中著力將德育活動課程化。因為德育活動課程有著學科課程無法實現的功能,與德育學科教育又有著很大的互補和互促作用,我們視活動課程的建立為德育活動行進的新契機和新起點,使德育成為本真的、有效的教育過程。
1.以“小腳丫”導游團活動課程為載體,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小腳丫”導游團,是一個以班級為單位,由全校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生團體,至今已成立了十年;曾獲得過全國十佳紅領巾小社團,全國雙有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并多次參加“相約沁園”國際交流活動,精彩亮相無錫“城市游”啟動儀式、陽山桃花節……我們通過多路徑、多方式的各類道德養成體驗活動,綜合開發活動腳本,如“無錫‘三名’工程”、“1+3”行動(自覺踐行社會公德,弘揚家庭美德,修煉個人品德,過有道德的生活)、“向著未來出發”道德體驗活動……我們通過巡訪、收集、整理的過程,欣賞美麗的家鄉風光,感受深厚的吳文化,體驗無錫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小腳丫”德育活動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團結協作意識,以及愛祖國、愛家鄉的樸素情感。
2.以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為支撐,培養和善的人文情懷
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滲入社會生活的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和凝聚的過程,也蘊含著無比深刻的內涵。在共同體活動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開展各種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如“我為媽媽慶三八節”活動、清明節的緬懷活動、端午節的送心愿活動、中秋節話團圓活動……充分利用共同體的力量,讓學生在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中更加熱愛我們古老厚重的中國文化,接受人文情懷的熏陶。
3.以一年級入學課程為依托,培養樸實的“六好八禮”
為了讓一年級學生能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學校德育處將有豐富從教經驗的一年級教師組織在一起,為一年級新生和家長精心匯編了一本“新生入學指南”。從入學準備、學習習慣、活動禮儀、安全知識等方面教育學生做文明人,得到了家長的高度稱贊,《江南晚報》做了專題報道。學校還開展了“一年級新生好習慣21天養成”家校互評活動,家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并以學生喜歡的“笑臉”進行評價。一個月后,我們表彰了一批“好習慣之星”,使學生們從小養成懂禮儀、有涵養的好習慣。
二、文化浸潤,全心推動德育管理工作內涵發展
校園文化的創設是寶貴的教育資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校園文化如春雨潤物般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人格,啟迪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能力。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活動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各學段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文化人,注重校園文化的營造與熏陶,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生態德育構建的一條有效路徑。
1.設計師生形象,呈現知行合一和諧美
“沁小”教師形象為“知識淵博、虛懷若谷、溫文爾雅、嚴慈相濟、愛崗敬業、愛生如子”,將師德教育通過形象設計進行潤物無聲的內化。學校每學期會開展“我心中的最美教師”評選活動,通過校園網讓學生、家長投票選出10名最美教師。每學期還評選出優秀正、副班主任各10名。每月,年級組長撰寫“榜樣就在身邊”,通過書面交流,寫體會;網上交流,教師跟帖;會議交流,校長寫寄語等多種形式展現教師美好的形象。“沁小”學生形象為“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舉止大方、談吐文明”,通過集體晨會、班級隊會解讀學生形象,無形的要求,文化的力量讓每個學生將形象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為。每年六一兒童節,學校都會通過自薦、推薦、舉薦的方式評選一批“沁園之星”,并在校園網站和校園內進行形象展示。形象的設計讓榜樣的力量充分彰顯,榜樣的力量是育德的精神高地,散發的正能量在學校傳遞和弘揚。
2.開設沁園十節,呈現文化浸潤多元性
快樂的“沁園十節”由“校樹周、光榮入隊禮、榴花紅藝術節、健康體育節、科技文化節、雙語文化節、閱讀文化節、安全文明月、感恩畢業禮、新年暢想日”組成,是校園文化的點睛之筆,更是學生張揚個性,演繹精彩的童年舞臺。校樹周,學生難忘的記憶。每年的3月3日至3月8日為校樹周,開展“我和校樹共成長”活動,學生圍繞自己一年來的變化、收獲和對未來一年的成長心愿設計一份手抄報,學校還頒發紀念校樹成長一周年小報收藏證書。美麗的石榴園成了學生童年的美好回憶。成長禮,感恩成長路上的陪伴。十歲,是學生人生的第一個里程碑,意味著擁有一份理想和責任。學校每年的三年級學生都會舉行“心存感恩快樂成長”成長禮。儀式中,感人的話語,幸福的淚水,甜蜜的笑容,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學生、家長、老師的心田。十歲成長禮,讓學生們與家長、老師、同學們共同分享了十年來成長的快樂,增進了親情、友情,使學生學會了感恩。教于有聲,育于無聲,豐富的校園文化猶如育德磁場深深吸引著學生們,讓每一個學生在校園內感恩成長、收獲快樂。
三、班級建設,全面帶動德育管理工作處處“開花”
如果說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那么班級就是學生發展的主環境,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讓班級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家園。目前我們正在進行“激勵教育視野下的班級管理共同體建設”的課題研究,讓學生在班集體中盡快形成社會所期望的道德品質。首先,在每個班級的教室門前都有一塊班級愿景墻。由班主任帶領全班學生根據年齡特點,分析班級現狀,確定本學期要達成的班級目標,經過全班學生的討論,確定班級愿景,張貼在班級愿景墻上,全體學生目標一致地去努力奮斗。每個班級還有自己特有的班旗、班徽,以此來培養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其次,本學期我們在四年級開設小先生午會制,五年級開設班級議事制,嘗試讓學生自由尋找班級中的崗位,人人有崗、人人參與,讓學生體驗各種角色,培養主人翁意識,提高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最后,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設計、布置、改善、保護班級環境,力爭使班級環境呈現特色化,讓班級環境成為學生表現創造力、體現個性化的舞臺。班級明星、班級榮譽、英語園地、圖書角、五星少年評比墻、我為班級添抹綠等使整個教室空間都透著文明向上的氣息。在班級環境文化營設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合作、創設、布置,不斷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使學生們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這種環境將有意無意地影響、支配學生的行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
四、家校合作,全程拓寬德育管理工作新型渠道
教育歷來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共同作用的行為,通過組建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實行分層管理的模式,利用QQ群、微信平臺、智慧溝通、郵箱等多形式,多方式探討了家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展現開放式的家庭、校園生活。從而喚起家長維護學生共同利益的意識,激發他們參與教育的熱情,形成新的教育共識和共同的感受。每學期的家長學校我們都會舉行優秀家長的評選和優秀家長的經驗介紹。組織家長撰寫“我的教育夢”家庭教育案例,我們把優秀的家教案例匯編成書,作為家長學校的校本教材,書名是“用心靈哺育孩子”,我們請校長寫序,并將書發給每位家長和每位老師。我們還嘗試打造手機里的家長學校,探索實踐家校聯盟微信公眾平臺,豐富家校溝通的渠道,從而提升家長的整體素養,讓家長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參與教育。每天給家長發送校園活動、家教經驗、教育快訊等內容精、質量高的微信,讓家長的學習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成為一種如影隨形的生活狀態,也讓絕大多數原本沒有交集的家長們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分享各自的家庭教育經驗,形成合力,推動學校與家庭的和諧互動、共贏。校園化生態德育管理呼喚創客的激情、菩提的智慧,以此促進德育氛圍創新式的融合、德育管理工作的全面發展。我們透過學生們燦爛的笑臉,看到了他們的茁壯成長,看到了他們的智慧拔節,看到了他們的道德風范……
作者:吳桔 單位:江蘇無錫沁園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