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語文教學專題式翻轉課堂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專題式教學模式是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專題式教學模式將教學知識達到了最大化和最優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翻轉課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重新構建了學習流程,增加了學生和老師的個性化溝通,知識的內化更加高效。研究從開展專題式教學和翻轉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改革視角,對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專題教學;翻轉課堂;大學語文;教學設計
在我國普通高校,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一門非中文專業的學生的“公共基礎課”開設多年。為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開設大學語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使用母語文字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修養,讓大學語文發揮出自身的魅力,從而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全面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基本素質。由此可見,大學語文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載體,大學語文的教材在內容選取上非常豐富,但是大學語文的課時卻相對有限,因此,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只有在自學原則的指導下教育學生端正對大學語文的學習態度,以此激發生學學語文的學習熱情,這也是教師能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讓大學語文課發揮其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作用的主要方法。因此,現行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的突破口應當可以從專題翻轉課堂教學入手,專題翻轉課堂教學能突破傳統意義上“篇章講授”的教學模式,把大學語文授課內容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在內容上進行有效延伸和拓展,在教學順序上進行重新調整,讓文學知識在課堂上基本實現內化,讓學生的文學修養和文學審美得到提升。本文將對大學語文改革中專題式翻轉課堂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有益探索。
一、大學語文專題教學的內涵和優勢
大學語文專題教學是指選取中外文學史上具有較高文學價值和教育價值的各類文體作品,通常都是名家名作,在內容上,趨向于情感教育、思想品格教育、人生信仰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將選取的篇章重新按照專題進行組合,每個專題都有一個專題核心內容,圍繞專題核心,將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使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在對作家作品的分析過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進而提高學生認識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能更理性的思考人生、認識社會。大學語文專題教學的優勢體現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專題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大學語文的課程培養目標,教學理念確立為“以人為本”,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人文素養得到充分的培養,課堂教學不僅弘揚人文精神,而且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篇章講授轉化為專題講授
對于閱讀欣賞類的大學語文篇章,課堂上的講授方法一般都是逐篇課文地講解。而多數《大學語文》教材選用的篇章較多,但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的課時又都比較有限,課堂受到既定課時的限制,教學實施過程中,通常的做法是挑選經典篇章精講,其余的文學作品讓學生課外泛讀。教師在對經典篇章進行精講時,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總體包括: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簡介、梳理講解分析作品等,這種模式的大學語文課堂常被學生戲稱為“高四語文”。“高四語文”的講授方法,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情緒不高,學習倦怠,沒有積極互動的課堂氛圍,這與當代大學生鮮明的個性和大學里探究學習的氛圍極不協調,因此傳統的大學語文的篇章講授方法,亟需改革。大學語文課程專題教學的特點是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思維的多元性,在組合專題時不再遵循以往的純課文講解的局限,而是將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作家作品按照專題的核心意義進行組合,使專題教學的內容兼具文學審美和時代氣息,教學內容的豐富多彩、個性化的課堂交流,使得專題教學能激發學生積極學習語文的興趣,大量的課堂互動能活躍課堂氛圍,大學語文的課堂不再是灌輸式的授課形式,專題式授課大大增加了學生的人文修養。這樣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才符合新時期大學生開放的心態和鮮明的個性,才可稱之為大學語文。專題教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專題核心,設置靈活而開放的多種問題,在問題的帶領下,拓展知識面,見識各種文學體裁,體驗從多種視角去解析作家作品的文藝性和審美價值,學生通過解答問題,也隨之充分挖掘專題的內涵和外延,如此,在專題的引領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慢慢善于發現和解決問題。大學語文在高校一般都是公共基礎課程,采用的也大都是分班教學模式,在分班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分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課程中專題的討論與學習,為學生構建一個能平等交流、展現自己個性和能力的探索學習的平臺。在每個專題教學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撰寫課程學習報告,通過匯報的形式進行整個學習成果的匯報和總結,對專題學習進行反思和總結。傳統的篇章講授向專題授課轉化,讓學生成為整個專題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團隊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專題學習進行梳理,鍛煉了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寫作能力和演講能力,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信。
三、專題授課和翻轉課堂相結合
所謂“翻轉課堂”,是指將基礎知識學習與課后練習、課下研習思考兩個環節互相翻轉顛倒,借助互聯網技術,教師將課前預習的基礎類知識信息放到網絡課程平臺上、主要包括學習計劃、相關視頻片段、微課視頻、PPT、提示問題等,讓學生通過媒介進行課前閱讀和學習,在課前獨立自主的完成基礎知識信息的閱讀和學習,而在課堂上,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主要內容包括知識的運用、答疑解惑等一系列知識內化的過程,把知識的內化從以前的課后提到課堂上,從而切實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翻轉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上環節中,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來研討教師設置的問題,加深對知識的深入理解,使知識在課堂上就達到了內化。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灌輸知識的講課人,而是變成了課堂的引導人,或者是參與研討的一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借助那個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習變得靈活,學生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變消極學習為積極學習,這種主動和積極的課程學習所帶來的收獲和效果均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的。翻轉課堂在小學、中學語文課堂上都可以實行,但是,由于小學到高中的語文教學以高考為指揮棒,篇章教學使內容更能精準的對應高考的考試范圍,答案爭議少,節省時間,效果顯著,因此,翻轉課堂在中小學教學中無法放開手腳,而《大學語文》教學不受高考考試范圍的約束,實行專題式翻轉課堂教學可謂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專題翻轉課堂在不改變計劃學時的同時卻擴大了學時,讓知識在課前的預習時得到專題式的橫向擴展,而課堂上知識的內化也將更加深入。
四、《項羽》專題的課堂翻轉設計
關于項羽,在中學和高中期間就學習過一些關于他的文學作品,《垓下之圍》是講項羽英雄末路,被漢軍圍追至烏江自刎的片段,關于歷史人物項羽,從歷史故事、古詩、電影等形式都有接觸,學生在學習《項羽》專題時,可將這些豐富多樣的題材融進專題的預習及學習過程中。從專題選取上看,分析項羽的性格是其根本,選文是一篇較長的文言文,可以抓住作者的“留白”———“虞姬之死”作為導入。文中對虞姬的死是這樣描寫的:“……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司馬遷在通篇并沒有明確描寫或者說明虞姬是怎么死的,而后世流傳的虞姬之死值得商榷,教師可以在這里設置一個由淺入深的小問題導入學習:虞姬真的死了么?虞姬什么時候死的?虞姬又是怎么死的?是自刎而死還是項羽殺死的呢?司馬遷為何在‘虞姬之死’的問題上做留白處理呢?學生帶著老師留的問題,層層深入探究學習選文,反復閱讀文中的細節,對“虞姬之死”的情節逐漸明朗,對于這首《垓下歌》的理解也更深刻,而對西楚霸王的性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隨著問題的步步引導和分析的層層深入,專題的課前預習任務可以設置為:以小組為單位,通過預習,合作完成一份項羽的性格分析報告。如此一來,學生預習后可做的事情非常多:首先會通讀原文,仔細揣摩文中對項羽性格的細節描寫,找出可以作文性格分析的支撐材料;然后會上網查閱關于項羽的故事、古詩、電影等;最后要形成一份報告格式的文字敘說。整個環節下來,學生首先對原文會有非常細致的研讀,還鍛煉了寫作報告的應用文體的能力,收集、匯總、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因此,在講授《垓下之圍》時,專題翻轉課堂教學對傳統的課時內容做了較大的改動,不再單純的講解原文,分析項羽性格,而是把記載項羽的主要正史材料、各個時期的古詩、學者對項羽的研究論文等也都放進課程的課前學習中,讓學生不再從模糊的情感認識去界定項羽的性格和悲劇,而是從學術研究的高度來研討項羽的人物性格和悲劇,下面介紹一下《項羽》專題的翻轉課堂設計(見表1)。關于《項羽》專題的翻轉設計的思路是這樣的:從小到大,學生學習到的關于項羽的文學作品的主題都是“成王敗寇”、“驕傲”、“不能知人善用”……似乎項羽在世人心中是一個反面的教育題材,其實在《史記》中,太史公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以“本紀”來記載項羽的一生,文中對于項羽的多情善感、驍勇善戰、知恥重義、寧死不辱、視死如歸……都有非常細致的描寫,項羽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也非常豐滿,在進行專題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師在布置課前學習資料和任務時,擴寬關于項羽的文學作品、詩詞、影視作品的學習,從而更立體的理解項羽的人物形象。在課上,設置問題層層緊扣項羽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在不斷的研討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豐滿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將會給學生帶來嶄新的啟迪———項羽是一個悲劇英雄。他固然有他性格上的缺陷,可他身上的閃光點也應該值得我們學習。專題式翻轉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自由靈活的學習平臺,也極大的擴充了專題相關知識,學生也能更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團隊溝通協作,共同完成專題研討的題目,更重要的是不再像以前那樣機械的接受知識,而是自主的去學習知識,思維也更加活躍。專題和翻轉課堂的結合讓學習變得靈活變得快樂,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
參考文獻:
[1]周洪波.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3,(11).
作者:王華玲 單位:天津濱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