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探尋,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針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度欠缺這一現狀作出分析,并就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進行探討,提出相關改進建議。
【關鍵詞】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中華傳統文化;人文素養;職業素質
《大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公共課,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在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和職業素質,這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英語和專業課相比,大學語文往往得不到重視,學生對其重要性缺乏認知,認為大學語文中的許多內容都是中小學學過的常識,缺少新鮮感,考核也不像英語要求嚴格,必須努力學習達到相應等級才能獲取畢業證,認為語文課就算不學也能輕易過關,這種心態下大學生必然會忽視對語文的學習[1]。2015年5月,筆者對山東省某高職院校的43名本專科學生開展了對《大學語文》課程態度的調查。由調查結果看出,對《大學語文》興趣一般,抱無所謂態度的占72%,毫無興趣的占9.3%。正因為對大學語文抱有輕視的思想,大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不容樂觀,語文素質相對偏低。具體表現在相當一部分學生語言文學知識欠缺,書面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欠佳,因欠缺漢字書寫的訓練,經常出現錯別字[2]。就業后,很難用現有知識去開展工作、適應社會,這一狀況如不解決會嚴重妨礙大學生成才。究其實質,一方面與中學語文的應試教育模式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很多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和興趣,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大學語文課程無形之中就落得“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地步。若要提高大學語文課的教學質量,迫在眉睫的問題是轉變提高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激發大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學習和探究的興趣[3]。為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課、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從2015年9月起,我們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旗幟的引領下,對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深化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激發大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從而提高《大學語文》的授課質量。教學改革的嘗試如下所示:
第一,合理選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提高其對文字的把握和應用能力。除選取中華文化典籍中的優秀篇章外,還涵蓋了實用的應用文寫作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文學典籍有一個較為系統的了解,同時又能促進學生就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文學文化典籍學習與應用文寫作訓練相結合,既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又能適應企事業單位對畢業生語言素質及寫作能力的需求,這就為學生畢業后順利走上就業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教、學、做的一體化。我們改變了以往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讓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注重加強實踐性教學與發展學生的人文素質相輔相成[4]。為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后教師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程任務,指導學生分組選題、查找資料、撰寫論文、制作PPT課件、上課前15分鐘由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與交流,這樣學生不但鍛煉了搜集處理信息、計算機運用、團體協作精神以及語言表達等職業核心能力,還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傳統文化思想、文化內涵和文化現象,從中吸收養料、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精神,逐步培養良好的職業文化素質。
第三,多種教學方法的交替使用。為提高教育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改革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新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感悟教學法:很長時間以來,教師或以自己的心得強加于學生,或用教參的答案固定教學方向,限制學生的自由。感悟教學法的基本原則就是“自悟”,引導學生自我閱讀,自我感悟。討論點撥法: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多提問,師生課堂上平等討論。針對一篇文章,有何啟發,有何疑問與心得,大家各抒己見,交流探討,教師適時點撥、歸納、調控、總結,這樣才有利于“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案例教學法: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從教材或社會生活中尋找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導學生分析判斷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提高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促進良好人文素養與職業素養的形成[5]。
第四,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綜合應用。為提高大學語文的授課效率,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更加豐富和立體化,我們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將教學內容立體地呈現出來,增加文學作品的具體化與形象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趣味橫生[6]。
第五,注重學生的“自我實現”和“情感參與”。“大學語文”是人文課程,特別需要在其中融入情感教育和思想陶冶,即要讓學生培養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興趣的基礎上,產生“自我實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營造積極愉快的氛圍,引導學生“志于學,樂于學”,吸引學生主動去“情感參與”,以激發他們對文學人物與文學形象的優良品德的向往和信仰,不僅關注學生的認知層面,對其人格特征、情感因素也予以重視,使他們在“心有戚戚焉”的同感中有所收獲[7]。
第六,針對專業需求,實行個性化教學。授課時結合臨床醫學、護理學、汽車、計算機、物流管理、市場營銷、旅游、學前教育等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定位,力求找到傳統文化與專業的結合點,有力促進本專業的學習。要突出專業特色,就要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取舍,按照因材施教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教學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各專業學生的專業愛好及需要來增刪課文內容,既重視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又重視思想性、職業性的熏陶[8]。
第七,高職語文教學中,除適應高職生的專業及個人需求外,我們還結合當前職業教育特點,對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采取模塊化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以聽、說、讀、寫為主線,分為書寫能力、交流與溝通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欣賞能力等主要四個模塊,采取分模塊分層次教學。在模塊化教學設計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和就業方向,確立不同模塊教學設計的側重點,并輔助于相應的訓練模式。 經過艱苦的教學模式與手段的改革,我們相信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典籍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授課質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廣泛的閱讀,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在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的同時,其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水平也將有大幅度的提升。.
作者:宋芹 單位:山東協和學院
參考文獻:
[1][3]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2][4]于曉楠.我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研究[G].江西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3(6).
[5]易小會.基于職業漢語能力培養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G].江西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5(6).
[6]萬春,楊敏.《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實驗[J].宿州學院學報,2006(2).
[7]張妍.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研究[G].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6).
[8]韋星.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