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移動互聯下大學語文教與學實踐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當前,移動互聯網讓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數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可以很快地對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補充或提出異議。但眾所周知,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如何引導學生正確鑒別、篩選信息,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已成為當前課堂亟待解決的重點。本文以《沈園二首》教學為例,展示移動互聯背景下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探究能力,從而為大學語文的教與學探索提供借鑒。
[關鍵詞]移動互聯;信息鑒別篩選;探究能力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為人們獲取知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大家只要動一動手指,隨時隨地就能立刻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當前,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為適應社會發展,各類教學平臺、教學資源、教學模式隨之而起,各式教學革新不斷提出。但作為教師,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無論借助哪個教學平臺、利用哪種教學資源、采用哪種教學模式,教學的初衷一直未變,即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才是關鍵。本文以《沈園二首》的教學為例,展示教學過程因受移動互聯網影響而發生的變化、沖撞和思考。
一、移動互聯背景下教與學的基礎——搜索信息
課前,師生在教學平臺上傳相關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資料,教師要重點鼓勵學生搜集和上傳與教師所發資料不同的材料,同時,還應要求學生對上傳資料進行閱讀和思考。在《沈園二首》教學中,師生共搜集到了陸游簡介、《沈園二首》的寫作背景、越劇《陸游與唐婉》的視頻、陸唐愛情、趙士程唐婉婚姻、陸游悼亡詩、千古傷心趙士程、《釵頭鳳》賞析、陸游與秦檜等相關信息,并這些資料上傳至教學平臺。學生在課前閱讀了大量的信息后,會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有限的傳統課堂難以實現的。
二、移動互聯背景下教與學的重心——能力培養
1.鑒別、篩選信息,切入主題。信息豐富的今天,同一個事物往往會搜集到很多不同的信息,到底哪條更準確、更合理呢?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鑒別、篩選信息的能力。《沈園二首》的講授繞不開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這是探討詩歌主題的關鍵。關于最早記述陸游唐婉愛情故事的資料來源于以下三本書:南宋陳鵠的《耆舊續聞》、劉克莊的《后村詩話》及周密的《齊東野語》,但這三本書的細節出入相當大。另外,學生還可在互聯網上找到許多關于陸游唐婉愛情的演繹。面對眾說紛紜的愛情故事,最易引出的話題就是,“如何來鑒別這些材料的真偽”,對此,教師可讓有共識的學生組成團隊,自主尋找他們觀點的支撐點。通過討論,大部分同學認為陳鵠的生活年代與陸游最接近,他在《耆舊續聞》第十卷寫道:“余弱冠客會稽,游許氏園,見壁間有陸放翁題詞云……”從這段記載看,他是以實地考察的方式獲得材料的,肯定了《釵頭鳳》的寫作時間、地點、緣由和有關人事變遷,因此,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2.大膽質疑,細心分析,合理推論。凄美的愛情故事落下帷幕之后,教師可在作品賞析中引導學生結合前面的材料品讀文本,并讓學生思考,對自己疑惑不解或認為不夠合情合理的地方進行質疑。很快,學生質疑和爭議的內容就產生了,其焦點主要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1)沈園相逢,陸唐二人已分道揚鑣約十年,且各自都有家室。在當今如此開放的社會,一個有婦之夫公然對前妻表露思念之情不僅有傷大雅,而且會置雙方目前的伴侶于尷尬境地,更何況在陸游生活的時代,理學盛行,倫理綱常、忠孝節義是文人士子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陸游這樣做是不是不合禮法,會帶來怎樣的后果?(2)分別近十年,唐婉生活一切正常,為何沈園的一次偶遇讓她最終香消玉殞,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她的離世?(3)從目前陸游寫給唐婉的詩作來看,分別十年,陸游未有思念唐婉的詩作,所有的作品都寫于沈園相逢唐婉去世之后,這是為何?只有解決了這些疑問,此詩的講解才能更加合情合理,深刻透徹。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利用移動互聯網分析問題并解決自己的疑問,就成為了課堂的重心。從學生搜集的資料來看,來源主要是網絡百科和各微博文章,很少有參考文獻、學術論文和著作,對此,教師可適時加入相關內容,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他們的疑問和爭議。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討論結果支持率高的推論為:在封建社會倫理觀的支配下,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因此,陸游休唐婉的這類悲劇會經常發生。盡管陸游當時有千分不愿,萬般不舍,但最終還是和唐婉分離了。如果沒有沈園的偶遇,也許他們會過著自己的生活。可是,造化弄人,離別十年的陸唐二人竟然在紹興禹跡寺南的沈園相遇了。此時,陸游正是禮部考試失利、仕途渺茫之時,遇見唐婉可以說是新愁舊恨一起涌上心頭,他在事業愛情雙雙受挫的窘況中借酒消愁,憤然提筆寫下了那首千古傳誦的《釵頭鳳》,并題于沈園的壁上。陸游在沈園賦詞并題于壁上,在陳鵠的《耆舊續聞》卷十和周密的《齊東野語》卷一中都有記載。陸游重游沈園時曾賦詩一首,序中寫道:“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詞一闋壁間。偶復一到,而園已三易主,讀之悵然。”基于這些材料大家認為題詩一事毋庸置疑。但這件事對于陸游來說是否有違禮法沒有記載,目前只能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合理推測:陸游沈園賦詩是正常情況下不應該去做的。沈園相遇時陸游因得罪權貴仕途受挫,又被迫與摯愛分離,此情此景令他非常傷心,痛苦是顯而易見的,借著酒勁將他的悲傷宣泄出來,對他來說也許僅是一次酒后的失態,是痛苦心情的自然流露。畢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從此唐婉再也無法平靜地生活了。沈園分別后不久唐婉便香消玉殞了,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唐婉的死亡呢?關于唐婉的死因當時社會諱莫如深,記載資料也是少之又少,陳鵠在《耆舊續聞》中也是寥寥數語:“未幾,怏怏而卒。”因缺乏資料后人無從考證,演化出了很多猜測。通過相關資料分析,最令學生信服的是結合當時社會環境和唐婉的《釵頭鳳》而作出的推論:唐婉最終離開人世是這次相逢所引起的社會風波造成的。首先,由《后村詩話》中“一日通家于沈園,坐間目成而已”和《齊東野語》中“嘗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跡寺南之沈氏園”的記載可以看出,相遇時唐婉和趙士程正在沈園賞景,可見唐趙二人的生活平靜而有情趣。其次,古語云:“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陸游把對唐婉的思念公然題于公共場合,這讓處在男權社會中的唐婉在新夫家如何立足?趙士程因愛唐婉可以不計較,但在一個大家族中他能管住所有人的嘴嗎?左鄰右舍、街坊鄰居會如何議論?社會輿論會如何評價?從陳鵠《耆舊續聞》中“淳熙間,其壁猶存,好事者以竹木來護之”來看,這件事的確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最后,唐婉的《釵頭鳳》不管是她所做或是后人依斷句補擬的,都準確地描述了這位才貌雙全的女子當時的處境:“世情薄,人情惡……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妝歡。瞞,瞞,瞞!”唐婉此時所面臨的整個環境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來形容絕對毫不為過。在這樣的處境中她有口難言,悲憤憂思,郁結成疾,不久魂歸天地。第三個問題難度較大,要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需要深厚的文獻學功底。鑒于大學語文公共課的性質,問題的解決仍傾向于用現有的資料進行合理推斷。馬天祥教授的《生離死別,遺恨綿綿遣悲懷——陸游愛情悼亡詩詞系年考釋》是最好的資料,文章對陸游的愛情悼亡詩作了嚴謹考證。據目前的資料來看,從陸游被迫和唐婉分離到沈園相遇的這么多年中,陸游的確沒有寫過思念唐婉的詩篇。分離后第一篇表達他對唐婉情感的就是《釵頭鳳》,詞作方面還有兩首《蝶戀花》,寫于南宋孝宗趙昚乾道八年即公元1172年,沈園相逢大約十幾年后,此時陸游已48歲。從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陸游63歲到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陸游84歲,這21年中,陸游先后又創作了11首悼亡唐婉的詩作。在前期的分析中,學生可以體會到陸游是個重情之人,休妻之事盡管非他所愿,但受歷史原因他也無能為力,20多歲的他選擇了服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才發現唐婉對他來說是多么重要,沈園相逢給了他排遣痛苦的機會。可沈園一別,唐婉抑郁而亡,也給陸游的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傷痛,無意間的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他始料未及的。在他的后半生,陸游除了時時會回想起他和唐婉度過的美好歲月,以及失去知音無人說斷腸的悔恨之外,心中充滿了悔疚和痛苦,“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讓他終生想起沈園都是淚流滿面。正如叔本華所說:“愿望無法實現的苦痛與悔疚留下的苦痛相比,是不足道的:前者的前景是開放的,不可估量的將來時光,但后者面對的是無法挽回的成了既成事實的過去。”
3.回顧總結,重視能力提升和價值引導。數百年后的今天,陸游和唐婉的故事早已被演化為堅貞愛情的象征,屢屢被搬上舞臺和熒幕。在這里,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我們并不想討論誰對誰錯,正如陳衍在《宋詩精華錄》所言:“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就百年論,誰愿有此事?”但在鑒賞陸游的悼亡詩時,我們必須根據現有資料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事實,既不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又能合情合理地解答學習中遇到疑惑。從而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在進行了這一番討論、思考、探究之后,學生肯定不會把《沈園二首》簡單地當作一首愛情詩去賞析,他們能深深地感受和領悟到詩人愛恨交加、悔疚綿綿的復雜情感。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以及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感悟作品的能力,是移動互聯背景下課堂教學最大的亮點。
三、移動互聯背景下教與學新變的意義
移動互聯網為教與學的實踐帶來了便捷高效的方式、靈活多變的形式、豐富新穎的內容、多元開放的評價機制,以及超時空的溝通方式,徹底地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同時,也給教與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從學的角度而言,學生的信息鑒別、篩選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教的角度而言,傳授知識已不再是課堂的重中之重,教師在培養學生鑒別、篩選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碰撞的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作者: 文麗萍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