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職業能力的大學語文教學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大學語文作為承載大學素質教育和母語教育的基礎核心課程,在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方面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實踐,試從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原則、基本理念與內容模式、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探討基于職業能力發展的大學語文教學問題。
關鍵詞:職業能力大學語文教學設計
大學語文以提高大學生素質為宗旨,是一門集工具性、審美性、人文性于一體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作為承載大學素質教育和母語教育最重要的基礎核心課程,在提升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其思維、塑造其思想品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大學語文課程應立足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的發展,從教學原則、基本理念與內容模式、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多方面科學構建課程教學設計。
一.大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凸顯大學語文的課程特點。語文是即“一語三文”———語言、文章、文學、文化,與此對應,大學語文課是通過“字、詞、句、篇”來培養“言、思、善、美”的課程,所以它的特點是集工具性、審美性、人文性為一體,且三性合一,缺一不可。這是大學語文課程區別于其它課程最根本的特點。工具性,即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獲取廣博的文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使他們具備文學藝術思維審美性;審美性,即引導學生去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之美,作者的人格之美,從而培養美感、陶冶情操,也就是儒家思想中所講的“美生真善”,這也是文學藝術類課程所獨有的特點;人文性,即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鑒賞經典文學作品,獲得民族文化自信,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使學生“精神成人”。基于上述特點,大學語文教學始終凸顯出自身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三性合一的課程特點,立足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展開。
(二)體現高等母語教育的屬性語文是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持續不斷接觸和學習一門課程,但作為一門高等母語教育課程,大學語文不是中小學語文的循環與重復。中小學語文側重于語文知識技能訓練和應試能力培養,而大學語文的知識范圍更廣、能力要求更高,教學內容更側重審美性和人文性,更側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精神格調的提升,大學語文是一種通過教學促進學生精神成人的“全人教育”課程。
(三)聚焦學生未來職業和思維發展需求。一是瞄準未來職業需求,提高學生任職所需語言能力。較高的寫作和口才能力是從事各項職業的必備技能,大學語文課程通過文學閱讀、口語訓練、應用寫作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語言文字基礎。二是聚焦思維培養,發展學生文學藝術思維。復合型人才需要具備多元互補的思維,既需要理工思維,也需要文學藝術思維大學語文教學注重引導學生發散想象、關懷人性、感知真善美,為學生拓展文學藝術思維提供平臺。
(四)注重“以文化人”和“以人化人”。在課程育人方面,一是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是大學語文課程獨具優勢的德育、美育手段。中國古代經典文本中蘊含的哲思智慧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也是體現出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規范和優秀的人文傳統,大學語文教學中始終注重挖掘經典文本中的所蘊含的的思想、道德價值,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注重“以人化人”。教育是有靈性、有溫度的。特別是人文類課程的教學,更要注重時刻為學生傳導人文精神,傾注人文關懷。在大學語文課程始終以讓學生更好的成長,讓他們在文學和語言的點滴浸潤和潛移默化中成為一個具有光明品德、追求真理、具有人文關懷的完善的“人”為最終目的開展教學。通過“泛在化”的語文教學,以文學為橋梁與學生進行平等的,開放式的交流和探討,與學生產生思想的碰撞與共鳴。
二.課程教學基本理念與內容模式
(一)堅持“三位一體”教學理念。立足大學語文課程屬性特點和高校人才培養需求,大學語文課程應堅持以“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文學藝術思維、拓展課程育人效用”為核心的三位一體教學理念實施教學。
(二)構建“模塊化”教學內容。與“三位一體”教學理念相適應,著眼學生能力培養目標,大學語文課程宜采用模塊化教學模式。在深入分析學習對象特點基礎上,按照其所需知識和技能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將教學內容劃分成不同的教學模塊,實施有機組合,課程構建“文學閱讀”“演講實訓”“應用寫作”三個模塊,各模塊的知識能力培養對應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構成部分,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趨向共同目標。文學閱讀與欣賞模塊———在經典文學的浸潤下傳承民族精神。中國文學源遠流長,經典作品燦若星河,無一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凝結著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文學閱讀教學著重引導學生品味和體悟經典文學作品的文字、語言和思想之美,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思維。針對學生文化基礎良好、思維開放活躍的特點,教學采取課堂講授與學生自主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課堂講授拓展學生文學知識廣度與深度,學生自主實踐,通過開展自主授課寫課程論文,對文質兼美的經典文學作品進行評價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以開拓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古老經典的傳統文學融入學生年輕的思維和活潑的解讀,使得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應用寫作模塊———結合職業需求培養實用寫作能力。應用文寫作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必備能力素質,教學中更加注重寫作中的邏輯思維培養,更加貼近崗位實踐需求,突出機關公文、事務文書、新聞、論文等重點文種,探索學生班組合作、時事評論、調研報告,運用所學撰寫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文章。真正做到日讀周進、一課一得,切實提高實用寫作能力。演講實訓模塊———立足實踐提升語言交流表達能力。具備良好的口語表達和交際溝通能力,以有效與他人溝通合作,是大學生必備的能力素質。演講實訓教學始終立足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和勇于自我展示的能力,通過漢語口語基本功訓練、演講實用技巧等實踐性技能訓練,結合演講稿寫作理論知識的講授,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促進學生母語交流表達能力提升。同時,通過組織開展課內演講比賽,采取學生自行組織、擔任評委、自主點評,對學生的文學儲備、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進行全面鍛煉與檢驗,為提升學生語言交流表達能力提供了實踐運用平臺。
(三)推行“泛在化”學習模式。大學語文課應堅持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將語言的建構與送用,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文學藝術思維的發展和提升通過“泛在化”學習模式進一步鞏固加強。
三.課程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大學語文要注重發揮工具、人文、審美性兼具的優勢,針對教學重難點內容,突出學生課堂參與主體地位,有機融合課內外多種途徑方法多角度開展教學。
(一)課內教學。1.例文講授法。通過對不同文體的結構、內容、創作手法和背景等的講授與分析,使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了解不同文體各自獨有的表達方式和結構模式。2.誦讀涵泳法。涵泳,本意是潛游,引申為浸潤、沉浸之意,比喻仔細讀書、深入領會。誦讀和涵泳是閱讀詩歌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以“語”的涵泳,推動“文”的理解。在講授文學作品時,通過欣賞名人朗誦影音,或由教師、學生朗誦作品,引導學生在讀中審美,在讀中生情,從而真正實現“以文化人”的目標。3.專題研討法v如開展“先秦諸子散文思想探討”“唐宋詩詞賞析”“中外文學作品比較研讀”等專題研討,通過課堂討論,撰寫專題論文等方式,開展研討,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賞析評價能力。4.自主實踐法。通過學生自主授課、主題演講比賽等文學語言類課內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加深對于重難點問題的掌握理解。
(二)課外教學。1.開列閱讀書目。精選各類適合大學生閱讀的書籍,開列基礎閱讀書單,以幫助學生更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外閱讀,并提升閱讀的質量和層次。2.開展文學類第二課堂活動。如指導學生組建文學社團,依托文學社組織開展各類文創主題活動,將課堂所學知識充分運用于實踐。3.組織實地參觀見學。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到文學名人故居、歷史文化博物館等地參觀,體會作家創作作品的時代特性、感受文化傳承的歷史性。
四.課程考核評價
通過針對不同能力培養的多樣化形成考核方式,增強過程質量評估,以更好配合教學、提升學習效能,形成閉環效應。圖基于能力培養的大學語文考核評價
參考文獻
[1]劉尊英等,全方位育人與“課程思政”教育探索與實踐[R].中國海洋大學,2020.
[2]李苗苗.繼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精神部署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5).
[3]李瑞山,論大學語文的課程方向與內容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07(6).
[4]何立明,大學語文的書房與課堂[M].第一版.武漢:長江出版社,2017.
作者:鄭曉靜 吳峰敏 單位:海軍潛艇學院海軍航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