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鄉村小學學生的閱讀能力比較弱,主要是因為農村小學生在語文閱讀材料、閱讀方法等方面有缺失,他們的語文閱讀能力亟待提升。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對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進行了解讀,結合鄉村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提出了強化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對策。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鄉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注重新課改理念的踐行,提升自身語文素養,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而要提升農村小學生語文素養,必須結合鄉村小學的語文教學實踐,基于核心素養以閱讀教學為載體,不斷強化學生閱讀能力,從而促進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1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深刻解讀
學生要想學好語文學科,必須要有良好的語文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如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語文認知能力與人文素養等。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抓起,引導學生勤思、勤讀、勤寫,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文化思想熏陶和培養道德情感[1]。
2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對策
2.1引導學生意識到語文閱讀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學生對語文閱讀的重要性沒有深刻認識,加上教師對其的引導方式不當,無法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為了通過語文閱讀來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語文閱讀的重要性。首先,可以針對“語文閱讀的重要性”為主題設置一堂討論課,讓學生搜集和整理語文閱讀技巧和課外閱讀方法等,使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學情等情況有一個基本了解。其次,通過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意識語文閱讀的重要性:一是有助于讀寫能力的提升;二是有助于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陶冶情操。讓學生明白閱讀活動需要長期進行,不僅要有良好閱讀技巧,還要有良好閱讀習慣。
2.2有效整合教學資源,發揮多媒體優勢教學應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現有教學資源的整合,構建公共網絡教育平臺,對課堂閱讀進行教育核心的把控,并有規律、有計劃地實施教學設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在情境問題中思考。如,教學《奇怪的大石頭》一文,在課前向學生提出以下的問題:1.李四光是誰?2.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3.巨石之怪在何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交流,了解李四光的人生閱歷。隨后教師說:“看來同學們對李四光的了解不夠全面,在石油事業方面,李四光也作出過重大貢獻,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用平板電腦或是手機在網上查閱相關的信息,稍后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找到的故事。”教師借助提問使學生對后面的故事查找產生興趣,進而引導學生查閱課外的知識。
2.3組織實踐活動,加強學生自身語言積累
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實踐環節,讓學生經歷親身體驗,以此來幫助學生擴展語言積累量,加強學生自身語言積累,從而實現學以致用。例,學習《陶罐和鐵罐》一課。在教學前教師可準備兩個陶罐和鐵罐,供學生參觀,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引出這節課的故事。故事的開端是國王的御廚里有一只陶罐和一只鐵罐,鐵罐仗著自己堅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從廢墟里挖出來依舊精美,而鐵罐卻被氧化得無影無蹤了。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中體會到:鐵罐只看到了自己堅硬的長處,而沒有看到容易被氧化的短處;而陶罐只看到了自己易碎的短處,卻沒有看到自己易保存的長處。我們在生活中也一樣,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短處,不能取笑別人的短處,要通過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才能做到與人和睦相處。
2.4轉變角度引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要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想。教學中要從多角度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注重自身教學方式以及引導方式的轉換。如,學習《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可以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然后提問:“黃河的過去是什么樣?現在又是什么樣?從過去到現在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問題的提出,能夠喚醒學生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學生因文本內容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各抒已見,有的同學會說之前的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而現在的黃河像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變得兇猛暴烈,給兩岸的百姓帶來了災難。然后,教師提示學生找出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學生便會想到人類無限制地開墾放牧,毀滅森林,綠色的植被遭到破壞,便發生了水土流失等現象。教師再向學生提問治理黃河的措施。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獲得顯著的加強[2]。
2.5注重讀寫結合,強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2.5.1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記憶力也非常強。在這個階段通過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促進自己寫作水平的提升。在閱讀教學中,也可以通過故事續寫形式培養學生寫作素養,積累素材,為日后寫作奠定基礎。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文時,教師首先向學生播放小英雄雨來的錄音,向學生出示雨來與小鬼子斗爭的圖片,讓學生對雨來的英雄事跡有所了解;然后讓學生熟讀課文,提問在與鬼子斗爭的過程中,雨來展現哪些優秀品質及愛國情懷?要求學生寫一篇與課外相關的讀后感,學生就會思考怎樣合理地將這些素材運用到日常寫作中去。讀寫結合的方式,既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2.5.2通過閱讀進行仿寫訓練
有效地發揮讀寫結合作用,教師可通過仿寫來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仿寫是實現創造性表達的基礎。在仿寫前,教師要教會學生仿寫的方法,為學生制定仿寫方向,才能讓學生進行創造性表達。而仿寫的形式有四個方面:第一,句子仿寫。學生可以在文中選擇一些運用修辭的句子,例如比喻句和排比句等。第二,段落仿寫。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摘選文中的結構特性比較明顯的段落讓學生進行仿寫,如:總分段和因果段等。第三,結構仿寫。即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的表達形式,或是文章的過渡段落都可進行仿寫,讓學生掌握寫中心句和過渡句的方法。第四,篇章仿寫。教師提供一篇范文讓學生學習文章作者是如何觀察事物和如何選擇素材,并且如何對文章進行布局的,從中模仿文章的表達形式,并適當融入自身的情感和內容[2]。
2.5.3結合課文內容寫讀后感
寫讀后感就是為了讓學生把閱讀文章的真實感想表達出來,寫出通過對文章的閱讀,感悟出了哪些道理。在進行讀后感寫作訓練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情感通過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在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方式來增強學生的情感,從反復的閱讀中讓學生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真正含義,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閱讀的感受,體會“給予是快樂的”這句話,借助骨髓移植來感受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及主人公和臺灣青年的愛國情懷。然后要求學生寫一篇與愛國主題相關的讀后感,以便讓學生在日后的寫作中都能準確地把握與愛國情懷有關的文章[3]。
3結語
總之,語文核心素養下要加強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需要教師注重課堂結構的簡化,并對教學環節進行整合,在清晰的教學思路下,設計有梯度的閱讀任務,采取多種方式強化閱讀教學的實施,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潘彩霞.淺析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課外閱讀指導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5):23,37.
[2]苗艷.漫談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2):134.
[3]劉云豐.淺論語文素養視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指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2):137.
作者:夏興勇 單位:貴州羅甸縣逢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