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音樂舞蹈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編寫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提要】現有絕大多數大學語文教材具有適用面廣的特點,但缺乏專業針對性,在內容、編排結構等方面已經不能滿足信息時代背景下的音樂舞蹈專業院校學生的需求。音樂舞蹈專業的大學語文教材編寫,要力圖選擇能滿足音樂舞蹈專業學生需求的語言文字材料,在關注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同時,應以培養學生藝術創新能力和為其專業服務為目標。本文在筆者編著音樂舞蹈院校專用教材實踐的基礎上,對教材編寫的目標和意圖、框架結構、選文規則做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音樂舞蹈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編寫;創新能力;服務
對于一般大學而言,大學語文課程區別于大學英語、大學體育等其他通識課程,其設置更多地是要求學生培養語言感知、口語交際表達和寫作等能力,凸顯其人文性和工具性,體現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的課程目標。如今大學語文教材繁多,但多是體現上述通識教學的理念,多數教材統一,可適用于多個高等院校,供多種專業學生使用。此類教材具有適用面廣的特點,但缺乏針對性。因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差異性非常大,他們對大學語文學習有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需求,所以在使用時,教材內容和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有錯位情況,因而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很有可能不高,課堂教學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依據,要想改變上述局面,大學語文教學首先需要在教材方面進行改革,要根據專業需求,編著針對性很強的教材。據筆者調研,全國音樂舞蹈院校的大學語文教材,大多使用通用教材,只有少數音樂院校使用自編教材,其教材雖主要為文本選錄,后附有論文寫作指導,但其選文內容范圍廣,與音樂舞蹈相關的選文較少。可見,針對性很強、為音樂舞蹈專業學生專業學習服務的大學語文教材尚且奇缺。因此,編著一本滿足音樂舞蹈專業學生需求的大學語文教材是非常必要的。但針對音樂舞蹈院校大學語文教材該如何定位?其課程目標是什么?如何體現?結構框架如何?選文遵循什么規則?筆者在著手編著一部《大學語文》(音樂舞蹈專業適用)教材的同時,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做以下思考。
一、音樂舞蹈專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目標如何在教材中得以體現
當今信息時代要求高等教學實行智慧教學,智慧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音樂舞蹈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目標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還要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為其專業學習服務。音樂院校大學語文智慧教學的手段暫且不予討論,但就教學的基礎教材而言也應該體現智慧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大學語文》(音樂舞蹈專業適用)教材的編寫應當由在音樂舞蹈專業院校、多年從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專任教師編著,此教材是專門為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編寫的高等母語學習教材,應選用與音樂舞蹈藝術密切相關的語言文字材料,幫助學生進行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進一步提升其語文綜合能力和素養,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和為學生專業學習服務為目標。通過大學語文課程學習,音樂舞蹈專業學生需提升聽、說、讀、寫、研、創、演的能力。聽、說、讀、寫屬于語言運用能力;“研”能夠培養和升華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是形成創新能力的關鍵前期階段;“演”是行為。培養學生讀、研、寫、演的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又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展示。而從認知角度來講,演、寫和創是表達思想,研和讀是理解、分析文本。上述能力的培養如何在教材中得以體現,或引導、或實踐呢?首先教材選用的適合音樂舞蹈學生的選文本身就為聽、說、讀提供了良好的語言材料,同時為學生與音樂舞蹈相關的“寫”和“創”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其次,教材中選文之后的導讀部分則關注人文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感受文本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審美情趣。再次,教材每篇之后的思考與練習部分是“演”和“創”能力培養的體現,此部分的設置促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喚醒學生應有的激情,積極動手實踐,引領學生進行語言運用實踐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與音樂舞蹈專業有關的藝術創作。最后,教材標注二維碼,對其掃描,可進入相應網絡平臺進行延伸閱讀和欣賞,進一步豐富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情感體驗,開拓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空間和知識面,反過來又會對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有良好的刺激。這樣,整個教材從內容和結構上都能體現音樂舞蹈專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目標。
二、教材結構框架
現有大學語文教材有多種框架結構,多數教材以主題為綱,還有以文學體裁(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為標準劃分板塊,有的以文學史時段劃分,有的分為選文和應用文寫作兩部分等等。每一種編排框架各有側重點,也各有優缺點。音樂舞蹈專業院校大學語文教材應該考慮到音樂與文學的關系。中西音樂思潮和文學思潮,音樂史和文學史往往交相輝映,難以區分,故音樂舞蹈專業院校大學語文教材可以文本選錄為中心,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中國文學語言材料部分,下篇為外國文學語言材料部分。在選文的編排順序上以時間為綱,兼顧不同文體材料的選錄。選擇這種教材框架結構既能呈現中西方文學和音樂思潮的流變,又能展現中西文學的文體特征。教材的每一節可包括作者簡介、選文、注釋、解析、輔助圖片、導讀、課后思考與練習,以及二維碼(用以拓展延伸閱讀)。其中,導讀和思考與練習兩個部分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需精心撰寫,確保符合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其喜歡,為其所用。導讀部分為幫助學生把握選文創作背景、重點和難點,亦起到了拓展延伸學習的作用。思考與練習部分,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大學語文的工具性作用。本教材注重語言文字運用技能的訓練,雖未單獨設計寫作板塊,但并非忽略實用性文體的寫作練習,而是采用以選文示范寫作和口語表達,以導讀、思考與練習帶動語言運用的方式。因此本教材在每一篇選文之后,設計了適合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開放式的思考和練習,以此激發學生拓展閱讀,提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引領學生大膽嘗試寫作或與其專業相關的藝術創作。
三、選文選錄規則
筆者根據在音樂舞蹈院校從事大學語文日常教學的經驗,以及對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調研,深切感受到音樂舞蹈專業的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之后,急需進一步學習與專業有關的語言文字材料。而大學語文教師可借助此類材料,在提升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語文素養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包括口頭和書面)的同時,幫助他們了解東西方的文化傳統,提升其人文素養,為其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提升其藝術創新創作能力。所以,音樂舞蹈院校的大學語文教材適合以文本選錄為主的原則。而選什么樣的選文?也就是說選用什么樣的語言材料呢?音樂與現存語言文字材料(一部分是文學作品經典)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原始時期,詩樂舞本為一體,后來在歷史演進中雖漸趨分立,但姐妹藝術之間相互結合留下了豐碩的綜合藝術成果,而現存諸多文學作品亦記錄下了極為豐富的音樂信息。若將中國詩歌發展史和中國音樂發展史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看出,它們有一部分是重疊的,如合于各地民間音樂及雅樂的《詩經》、合于南方楚聲的《楚辭》、合于清商樂的漢魏六朝樂府、合于燕樂的唐代聲詩與唐宋詞、合于南北雜曲的元代散曲,這些無疑都是音樂和文學研究的共同對象。無獨有偶,西方音樂和文學在發展中也難舍難分,相互影響。文學為音樂舞蹈藝術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的題材寶庫,音樂舞蹈不斷地詮釋文學:無數音樂舞蹈作品與古希臘神話、《圣經》有關,奇異的中世紀神話傳說在浪漫主義音樂家創作的樂曲中再放光彩,但丁、莎士比亞、歌德、海涅、雨果、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等文學大師的作品為音樂舞蹈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情感模式和靈感源泉。凡此種種,為音樂舞蹈專業院校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的編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教材選錄與音樂舞蹈相關的語言文字材料(即選文)的設想成為可能。而從古到今,這種語言材料龐雜眾多,故音樂舞蹈院校的大學語文教材不僅要在選文方面選擇與音樂舞蹈藝術緊密相關的,或對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的語言文字材料,而且要擇其中經典而收錄。
四、結語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定位為音樂舞蹈專業學生適用的大學語文教材,它應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突顯音樂舞蹈專業的教材特色,選擇適合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語言文字材料和運用實踐內容;二是所選篇章均對應相應的語文能力訓練,強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三是根據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學習特點,在每一篇選文之后設有注釋、解析、導讀、思考練習等,提供相關輔助和延伸學習的方法和資料,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新創作;四是在編排上力爭圖文并茂,以圖輔助釋義,以適應讀圖時代的審美特點;五是在教材上附注二維碼,提前收集相關的延伸閱讀文字材料、相關的音樂舞蹈視頻或音頻,并上傳至某個可使用的網站,以其為后盾,讀者可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取上述材料進行繼續學習。這樣,音樂舞蹈院校的大學語文教材就擁有了有別于其他大學語文教材的獨特之處:具有著重培養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藝術創新創作能力,為音樂舞蹈專業學生專業學習服務的特點。
作者:徐新韻 單位:廣東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