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實驗探究口語大學英語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實驗設計
1.實驗對象:廣州大學松田學院2014級學生。
2.實驗形式:小組合作形式的口語展示,每組10-15分鐘。
3.實驗時間:一學期(大一學年第一學期)。
4.實驗步驟:
(1)教師將班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人數6-8人(分組原則:每個小組應該包括各個層次英語水平的學生,各實驗小組的總體水平基本持平)。(2)選擇口語展示的話題(教師準備若干話題,各實驗小組根據小組成員的興趣程度選擇合適的話題)。(3)教師介紹口語展示要求及評分標準。(4)各實驗小組課后收集資料,口語展示前的各項準備工作。(5)口語展示。(6)教師點評,學生反饋。
二、實驗分析
1.口語展示前準備環節的困境。
(1)學生因素。
由于實驗對象均為廣州大學松田學院2014級新生,大多數學生在初中或高中的學習階段,從未接觸過口語展示,學生對于所面臨的任務顯得很迷惑,也不知道任務需要自己達到怎樣的要求。其次,大多數學生在此前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注重在筆頭英語上,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基本達標,但是很少有學生在入校前具備了良好的英語口語能力,因此學生基本處于一種信心缺失的狀態,擔心自己無法在口語展示的環節中順利流暢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
(2)教師因素。
教師提供給小組成員選擇的話題是該實驗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如何選取適當的話題至關重要。話題太過深奧或是專業性太強都不利于學生展開討論,學生的思維深度無法在口語展示過程中得到良好的體現。話題太淺顯亦不可取,學生極有可能以及其普通或簡單的表達方式呈現小組討論成果,無法達到教師預期的提高學生口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效果。教師的任務絕不僅僅是向學生提供各種話題并且將小組任務分配完畢。在這部分的工作完成后,如果教師未能向學生詳細講解什么是口語展示,口語展示可以用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在班級里開展小組口語展示的意義及預期學生取得的進步和達到的水平,口語展示的評判標準是什么,那么目的和方向不明確的活動設計一定會成為教學活動設計中的敗筆。只有正確的指導和明確的方向性,實驗才是有效的,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不僅僅限于課堂中,在課堂以外也是教師發揮其指導作用的重要場合。鑒于學生是初次進行小組口語展示活動,如果教師不能在課堂外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學生極有可能出現思路不清晰,表達方式不地道甚至不正確,選擇的材料不能緊密的結合話題內容,意識到錯誤但無法有效改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2.口語展示成果展示期間的困境。
(1)口語展示者(Speaker)。
在口語展示的成果展示階段,由于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活動,在準備期間極有可能出現以下兩種小組成員任務分工情況:①角色分工:同一小組中部分小組成員負責材料收集、思路梳理、制作音頻視頻等幕后工作,而另一部分臨場表現好的成員負責展示環節。那么從事幕后工作的小組成員盡管也為小組貢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沒有機會和途徑展現給聽眾們。②板塊分工:同一小組中所有成員均有意愿以展示人的身份出現,但是由于時間限制10-15分鐘,每位同學只能負責其中一個簡單的板塊,因此平均算來每位學生的展示時間不到三分鐘,時間過短,不能很好的體現展示者的英語口語水平。
(2)聽眾(Listeners)。
聽眾是口語展示環節非常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但是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部分聽眾認為口語展示只是展現說話人的英語口語水平,與自己關系并不大,因此出現了聽眾消極聽取報告結果的現象。而對于積極聽取報告結果的聽眾,由于展示人語音、語速、語調等問題,部分聽眾無法有效獲取關鍵信息。
3.口語展示后評價階段的困境。
口語展示結束后,教師的評價階段是再次讓展示者有所提高的環節,但是這一環節主觀因素比重較大。教師個人偏愛的風格、教師所欣賞的臨場表現風格、教師對話題的個人觀點等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教師對口語展示的評分。再者,對口語展示的評分目前為止并未有統一的、規范的體系標準,每一位教師所制定的評分體系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及忽略的評分點,這些都對評分環節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三、實驗結論——困境的解決辦法
1.口語展示前準備環節。
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特別是口語練習的興趣,積極的學習動機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流利地道的英語口語不僅是學生英語學習課程要求的一部分,更是當代社會對每一位大學生的客觀要求。無論是在以后的學習深造環節還是在以后的求職工作階段,流利的英語表達都會成為每位學生的閃光點。因此,教師可以從社會需求、求職需求、生活需求等各方面激發學生鍛煉英語口語的積極性。其次,教師需要仔細認真篩選提供給學生的話題。話題內容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方面,最好是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或談論的話題。教材話題、熱點話題、時事新聞、生活經歷都是不錯的選擇。再次,教師需要以講解或觀摩的形式讓學生清楚的了解什么是口語展示。學生有了明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才能做好準備工作。然后,教師應該清楚明確的向學生宣讀評分機制,讓學生了解在口語展示環節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對于口語展示環節容易犯的錯誤和較難克服的障礙教師可以適當提醒。最后,教師在課堂外需要向學生提供適當幫助:給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幫學生梳理邏輯思維框架、訓練學生的語音語調、幫學生克服展示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壓力、組織小組成員的合作配合……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除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小組演練,可以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QQ、郵箱、網絡調查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2.口語展示成果展示期間。
口語展示環節不應該硬性的規定每一位學生都上臺展示或平均分配每一位學生的上場時間。每一位學生的英語口語基礎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此環節需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對于英語口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負責該小組中較簡單的版塊,如introduction部分或是每個獨立版塊之間的銜接內容。對于從事幕后工作而未進行正式展示的學生,教師需要在課下的準備環節幫助和檢測學生的口語練習進度,如此才能保證每位學生的口語都有提高。對于聽眾來說,教師需制定詳細的參與度配合體系。為了避免聽眾出現未聽或聽而不明的情況,教師可以要求展示者在展示過程中設置互動環節和提問環節,既能調動口語展示時的氣氛,又能很好的檢測聽眾是否積極地參與了此環節。同時教師也可以讓聽眾們擔當評委的角色,對口語展示者的表現打分,這一舉措能有效的促進聽眾主動聽取報告的內容,從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上得到提高。
3.口語展示后評價階段。
評價階段需要避免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教師的點評無疑會帶有個人主觀因素,因此教師一人打分不可取,應該按照教師打分和聽眾打分的比例得出綜和分數,如此才能得出更客觀的結果。打分環節結束后,更重要的是教師和聽眾都需要點評和解釋給分點或扣分點,讓口語展示者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才能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進步。
四、結語
在一學期的實驗后,大多數學生都反饋口語得到了較大進步,并且在言語表達和邏輯思維上有所感悟,但是該實驗依舊有其不足:實驗對象覆蓋面不夠廣泛、實驗時間稍短、負責教師人數較少、口語展示的時間限制、少數學生沒有上臺進行口語展示……針對該實驗中提出的口語展示在大學英語教學實施中的困境,對于其他年級段學生是否適用以及提出的解決辦法能否取得顯著的效果將會是本人今后的研究中繼續深度探討的問題。
作者:吳沁 單位:廣州大學松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