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產出導向法下“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產出導向教學理論的提出為外語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導。文章聚焦英語教學,以及二語習得中學用分離、輸入輸出能力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以“大學英語”課程的宴會服務英語教學為實驗模塊,基于客觀的學情分析,確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產出導向原始教學模式進行重構,創建了課前“驅動與評價”、課中“促成與評價”、課后“拓展與評價”的教學流程,達成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最后對產出導向教學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驅動;促成;評價;“大學英語”教學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POA)”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提出,是以產出為目標的外語教學理論和模式。POA以學習中心、學用一體、文化交流、關鍵能力為教學理念,提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4個教學假設,創設由驅動(Motivation)—促成(Enabling)—評價(Assessing)三階段組成的教學流程[1]39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圍繞“英語教學中學用分離”這一問題,在產出導向法指導下,以宴會服務英語教學為載體,以用英語傳播中國宴飲文化為內容亮點,以傳承中國文化為思政要素,以網絡教學資源為輔助,利用批改網、訊飛語音轉文字等信息化平臺,形成了面向酒店工作環境的情境式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的英語交流與溝通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酒店職業素養、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一、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應用
(一)教學對象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對象為酒店管理專業大一新生,作者用中英雙語設計宴會禮儀知識問答題并進行問卷調查,同時從知識基礎、認知結構、學習特點和專業特性等方面對教學對象進行學情分析,以便更好地實施產出導向教學法。在知識基礎方面,67%的學生達到實用英語交際職業技能等級證書(VETS)初級要求的英語語言水平。學生通過前導模塊的學習,已經掌握一定的前廳服務場景及客房服務場景的英語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為宴會服務場景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學生已經具備宴會服務場景下的常用詞匯句型和基本交際能力,已經掌握中式宴會基本禮儀知識,但是欠缺與宴會禮儀主題相關的英語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在認知結構方面,學生對中式宴會禮儀專業詞匯和句型記憶能力較弱,對宴會禮儀主題語篇歸納能力較弱,而對興趣點教學內容(如宴會禮儀文化)有意注意的穩定性較強;同時,學生對某觀點進行拓展思考的主動性不夠,思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對酒店服務行業涉及的跨文化知識的重要性的認識有待加強。在學習特點方面,學生樂于學習中西式宴會禮儀文化,對興趣點學習內容如“餐桌禮儀”學習意志較強,對非興趣點學習內容耐受力不夠,不愿走出“舒適區”。此外,學生喜歡協作式、競賽式、移動式、游戲式、趣味式的學習方式,以及即時性反饋與評價,不喜歡被動接受知識,厭于背誦和記憶,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不夠。
(二)教學內容
“大學英語”教學基于新時代對酒店服務人員崗位能力的標準和要求,結合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場景,推進“崗證課賽”育人,最大限度地發揮語言課程的工具性與服務性特點,最終確立“宴會服務英語”為課程主題。文章選取課程模塊下的“中國宴•禮———宴會禮儀”情境教學實驗作為展示,教學時長為2課時(90分鐘)。在該情境下,學生掌握宴會禮儀英語語言知識,提高交際技能,理解文化內涵。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的基礎上增設了素養目標,這也符合POA一直堅持并倡導的“全人教育說”,即教育要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需要顧及人的智力、情感與道德等各個方面[2]550。宴會禮儀情境教學的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15個宴會禮儀主題詞匯和短語,如proposeatoast的發音、詞形、意義和用法,準確率達90%以上,同時掌握10個宴會禮儀主題句型,準確率達90%以上。教學情境的技能目標要求學生能聽懂一般語速的宴會禮儀主題語篇,較好地理解說話者的觀點和意圖;能夠準確、連貫、流暢地表述中西式宴會禮儀;能夠讀懂宴會禮儀主題書面資料,能準確地提取細節信息,概括主旨要義,識別篇章結構和邏輯關聯。素養目標分為職業素養、思政素養和勞動素養。學生既能夠理解并遵照中西式宴會禮儀提供宴會服務,具有團隊協作、精益求精、細致嚴謹、平等互信的職業精神,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互鑒能力,又能夠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及傳承與傳播中華宴飲文化的使命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勞動精神、體驗勞動價值,形成基本的勞動能力和習慣。
(四)教學流程
教學以POA產出導向原始教學模式為依據,根據學情分析和“大學英語”課程特點,融合課程思政,對POA教學模式進行了調整,設計了課前“驅動與評價”、課中“促成與評價”、課后“拓展與評價”的教學流程。
1.課前“驅動與評價”
課前“驅動與評價”包括輸出驅動、輸入積累、課前評價,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輸出驅動環節,教師發布主題視頻“中式宴會上的不當禮儀”并布置產出任務———要求學生錄制5分鐘的視頻,視頻內容為用英語糾正中式宴會上的不當禮儀。學生嘗試完成產出任務,將視頻上傳至教學平臺。該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提前體驗職場情境,“知不足而后勇”。在輸入積累環節,教師在教學平臺創建并發布15個宴會禮儀主題詞匯及10個句型跟讀練習,以及詞匯的配套選擇題。該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從音、形、義、境4個維度強化學生對詞匯和句型的記憶。課前評價環節分為教師評價和AI評價。首先,教師在語音、觀點、詞匯、語法、銜接、邏輯等方面對學生口語產出進行評價;其次,學生利用訊飛語音轉文字技術,將口語產出轉化為文字,上傳至批改網,批改網對文字進行智能測評。學生隨即查看教師評價和AI評價結果,知曉難點,提出疑問,做好預習。該環節的設計目的為以評促學、以評融學。
2.課中“促成與評價”
在課中“促成與評價”階段,設計多元化的促成環節,包括詞匯促成、句型促成、觀點促成、語篇促成。從詞到句、從句到章,逐層推進,達成產出成果,實現教學目標。根據POA理論,課中“促成與評價”階段不分輸入輸出,邊學邊用,學用結合。具體見表1。
3.課后“拓展與評價”
課后“拓展與評價”包括拓展與延時評價。在拓展環節,開展復習性拓展和遷移性拓展。復習性拓展的教學目標是鞏固知識,遷移性拓展的教學目標是強化知識。在課后拓展環節進行隱性分層教學,教師因材施教,設計A、B層級任務。A層級任務對應遷移性拓展目標,要求學生用英語比較中西宴會禮儀并錄制5分鐘視頻上傳至平臺;B層級任務對應復習性拓展目標,要求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宴禮儀并錄制5分鐘視頻上傳至平臺。學生自主選擇A、B層級任務,進行選擇性學習,超越其最近發展區,發揮潛能,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延時評價環節,教師依據評分標準評價學生作品;學生學習語音、觀點、詞匯、語法、銜接、邏輯等方面的評分標準,并依據評分標準互相評價。該環節的設計目的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提供優秀范例參考,激發學生見賢思齊。
(五)教學效果
1.宴會禮儀主題英語詞匯、句型識記和運用能力有較大提高
“中國宴•禮———宴會禮儀”情境教學設計了宴會禮儀知識問答題,題目由中文題目和英文題目構成,在學前、學后對學生進行測試。后測成績表明,英文題目平均分有較大提升,表明學生對宴會禮儀主題英語詞匯、句型的識記和運用能力有較大提高,對詞匯的詞形、意義和用法的掌握上有較大提高。見圖1。
2.口語產出質量有較大提升
產出導向教學模式使輸入與輸出有機結合,將接受性知識轉換為產出性技能,所學所用有效對接,提高了英語語言的輸入技能,也完成了具有交際價值的口語和寫作產出任務。學生通過課堂活動,能聽懂一般語速的宴會禮儀主題語篇,能較好地理解說話者的觀點和意圖,同時能夠用英語準確表述中西式宴會禮儀。學生學后利用訊飛語音轉文字技術,將口語產出轉化為文字上傳至批改網,批改網對文字進行智能測評。學前、學后測評結果表明學生在詞匯、語法、銜接方面有較大提升。見圖2。
二、應用產出導向法的教學反思
應用產出導向法進行的教學實踐,以及全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產出導向法逆轉了先輸入后輸出的外語教學流程,教學以輸出驅動為開端,經歷各環節的促成與評價,最終達成產出成果,實現了學以致用,學用一體”[1]395。作者在宴會禮儀這一情境的教學中,對產出導向法的操作和實施進行了深入思考。
(一)輸出驅動任務的設計與學情分析
課前的輸出驅動是產出導向法的一大特色,合理的設計能夠為學生制造“饑餓狀態”[2]553,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輸出驅動的任務設計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學情———任務過于簡單,不能實現有效驅動;任務過難,又可能給學生帶來挫敗感,影響促成環節的順利開展。因此,輸出驅動任務需要精心設計,在難易上把握尺度,使學生既能完成任務,又感到些許吃力,促使學生帶著疑問和極大的內驅力去完成促成及評價環節,最終實現產出。
(二)輸入語料與產出任務
產出導向法主張輸入語料與產出任務高度匹配,與產出任務無關的輸入不應納入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輸入語料資源中進行選擇性學習,進一步挑選出為自己產出服務的資源。運用產出導向法的一線教師,需要熟練使用信息化手段,重新篩選、建構、重組、創造并合理配置能夠匹配產出任務的教學資源。
(三)促成活動的設計與效果
促成階段是學生內化語言的顯性學習過程。在促成階段,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和學習特點設計新穎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完成促成活動,習得語言。促成活動的創新設計影響促成效果,促成效果又影響最后的產出成果。
(四)評價的質量與作用
目前口語測評主要依托AI智能語音測評系統、語音轉文字可視化系統、人工評價3種方式。AI智能語音測評系統可以實現對語音、語調和流利度的客觀測評,對口語產出語篇的篇章結構和邏輯關聯的測評尚不成熟;語音轉文字可視化系統可以實現對詞匯、語法、銜接的測評,對中文母語負遷移的測評尚不完善;人工評價可以實現對邏輯關聯的測評,但很難實現測評的高效性和客觀性。口語教學需要積極探索測評方式的有機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可視化技術和人工評價的優勢,為口語教學服務。產出導向教學理論發展10余年,歷經5個階段,在外語教學中取得了顯著成果。該方法改變了外語教學的傳統模式,有效促進了外語輸入與輸出能力的均衡發展,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作者運用該理論進行了教學實踐,取得初步成效。在未來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研究中,教師應更加深入地研究該理論的內涵,并進一步將產出導向教學理論應用于雅思口語和雅思寫作的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產出導向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8,32(3).
[2]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4).
作者:劉志博 竇菊花 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