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翻譯教學,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不同的文化與語言之間從古至今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中難免會翻譯到我國的讀本,同時也會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的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低地位。不同文化的翻譯教學應該是各國文化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如何通過不同的思想文化進行交流,這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在大學日常教學中經常性的進行文化交流與溝通,才能進而提高對不同語言之間的意識形態,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積極重要的一點。同樣,優秀的外國作品同樣對我國的文化有著很高的要求。這就需要不同文化之間互相對比、融合達到對比的差異化。
關鍵詞:中國文化;外國文化;大學英語教學;翻譯
1中外之間的文化差異
1.1生活差異
中國和外國之間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差別。隨著國綜合能力的提升,我國在國際地位的日漸增強,我國文化逐漸開始走向世界。同時中外兩國之間交流也日益密切。這就需要大量的翻譯人才來輸送我國文化。因此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但中外兩國有著意識形態的差別,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節日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外在文化信仰上有著較大差距。例如中國的中秋節、春節、端午節等都是通過降水以及不同節氣來劃分的。追根溯源都是來源于中國自古至今是農業大國,因此需要通過觀察不同節氣降水量的變化以及節氣來進行耕種。而外國則是信奉宗教信仰。類似圣誕節、萬圣節這些節日都是上帝的受難日。這就是中國與外國之間不同的文化差異,其信仰的事務千差萬別。在外國收到別人贈送的禮物時會爽快且欣然的收下,而中國在收到禮物時則會推三阻四的勉強收下。這從中就折射出中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
1.2宗教差異
我國自古以來信奉儒家思想,這起始于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承認其故有天命。盡管在漢代董仲舒將儒家思想轉化為“經”,但儒家思想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都占據著意識形態的支配地位。這就深深的影響著我們華夏子孫的思維方式。中國相信有一種力量在天地間,但不知這個力量是否決定的世間萬物。而外國的基督教則認為上帝是主宰一切的,相信上帝的絕對權威。這就明顯體現出外國是注重邏輯思維的國度,而中國則是重視外在形式的國家,更加注重整體的美。英文:。Ifspringcome,cansummerfarbe-hind?此句中if從句具有嚴密的句子邏輯,而翻譯出的中文則是,春天到來了,夏天還會遠么?通過對于兩國語言的差別我們就能找到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語言是特殊群體獨有的特征,在翻譯中難點不在于翻譯本身,而是其對兩種語言的大背景的認知。不同的語言導致我們有著不同的文化之間的差異。
2在大學英語中怎樣進行中國文化的翻譯
2.1如何進行中文譯文翻譯
近些年,中國在不斷地發展壯大越來越走向國際化。與世界各國交流日益緊密,因此我國對于翻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大學英語尤其是翻譯教學就顯的格外重要。但是由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漢子表達的意思較為復雜,無法深刻地理解其具體的含義,所以經常很難把握其具體的深層次的含義。但縱觀我國大學英語的普及教育,目前還依舊停留在大學英語四六級的考試當中,并沒有結合中國獨特的語言文化特點來進行針對性的翻譯教學。很多大學還是依舊停留在英文的重要固定搭配及翻譯句式當中。這就造成一些大學生尤其是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只懂得如何解題,成為考試的工具。這種機械化的教學手段只會帶來許多大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中失去自信。一些英語中的固定句式固定搭配并沒有提升學生們的翻譯水平,只能使其原油思維固化。那么文化是從何產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帶來的是思維方式的不同。因此在大學的教學當中應該通過教學進行文化植入,開一些跨文化交流的相關課程。由于一些學生對本國相關背景文化知識不夠導致我們在進行翻譯時無法用簡單且地道的英語進行表達。這就是其明顯的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來進行針對性的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這不僅僅是對于我國文化的深入理解同時也加深了外國語言的理解。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增強其文化的積累。不能意味的照本宣科式的學習。
2.2探究文化差異
在大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對于雙文化語言的差異化分析。如果沒有語言對比分析就沒有差異化的表述,從而也就提升不了翻譯水平。翻譯者如不能在語句中感受到語言之間的差別而受制于語言源文化,尤其表現在漢語方面。在日常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應植入些相關的語言背景教學增加大學生對于文化差異的感知性。在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的基本文化素養的感知力,這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翻譯水平是有著極大幫助的。而在一些大學英語教材上看,教材的編排還是側重于對讀寫等基本能力的提升,并沒有實質性的好好植入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最終只能導致學生跨語言學習的困難性,無法很深入其語言背景也就翻譯不出地道的中文。究其根源還是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及背景知識,導致其翻譯的機械化,程式化。沒有形成好的文化積累,如何去翻譯出好的作品呢?這難道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么。我認為在普通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于中國文化教學在翻譯層面的講授不僅僅是要從單一的知識點進行教學,而是應從這些國家的文化背景入手,培養學生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從而加深語言文化的了解,增加其對翻譯的感知力,這是尤為重要的。我們應該培養的是:如何用外國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中國的文化,反過來,如何去深入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翻譯出地道的英文。這就需要學校在教學中插入一些相關的有關跨文化交流式的背景文化知識,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加深對我國文化的了解。
參考文獻:
[1]何剛強.我國翻譯基礎理論亟待實質性突破[J].上海翻譯,2019.
[2]龔菊芳.跨文化語境下商務英語的翻譯策略分析[J].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例,2019.11
[3]王雪.紀錄片《源味分析》字幕漢英翻譯實踐報告[J].曲阜師范大學,2018
[4]傅靜逸.英漢翻譯中的歧義現象及翻譯策略[M].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009.11
作者:費惠珊 單位: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