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現狀及問題,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前國內對大學生是否缺乏思辨能力的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但是這一問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思辨能力的缺失在當今大學生身上依舊很常見。通過對江蘇省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了解到大學本科生的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總體較弱,本文著重探討大學本科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并闡述了大學本科生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缺失的原因,以期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英語演講能力;思辨能力;現狀;存在問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教育工作者關注學生英語演講和思辨能力的發展。提升大學本科生的英語演講能力和思辨能力,對國內外語的發展和培養國際化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大學本科生的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現狀展開調查研究。大學英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基礎課程。但是,學生的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并未得到學校有效的重視,教師們指定的訓練計劃也是局限于與等級考試相關的語言技能的訓練,以等級考試作為衡量語言的指標。導致學生們只專注語言技能的訓練,甚至只注重加強詞匯的記憶,一切為通過等級考試而服務。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缺乏邏輯性和創新性。并且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學生在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缺少上臺演講的機會,學生的英語演講能力也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將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調查目前人文社科類本科生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現狀,并分析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
1國際視閾下培養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意義
在國際化視野下,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日益滲透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今國際化社會越來越重視個人英語綜合能力,由此加強了對英語行業人才水平的要求,尤其體現在對人文社科類本科生的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英語演講能力的高低能體現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靈活的應對能力以及高超的表達能力。而有無思辨能力則能體現一個人是否具備抽象思維、辯證思維以及邏輯思維。這兩者均是大學本科生英語綜合素質的重要考核標準。演講能力與思辨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助于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和成就,也有利于大學生更積極更有利地參與到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中去,了解西方多元文化,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生活等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中國要想提升國際地位,增強競爭力和影響力,就必須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順應國際化的潮流和響應時代的要求,國家對于培養具有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這主要體現在社會需求以及職業需求上。中國教育在語言作為載體的幫助下,日益國際化,大學生的英語演講能力的提升能夠改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促進他們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的積極性,激發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熱情,從而更為熟練地參與到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中去。同時,在職業競爭中,良好的英語演講能力與思辨能力是重要的技能,頗受專業領域雇主的青睞。大學生具備良好的英語演講能力與思辨能力可以在未來職業中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提升的機會。思辨能力是評估現代優秀人才的素質標準,在生活學習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大學作為培養優秀人才的溫室和搖籃,需要選擇合適的教育目標,科學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一,思辨能力輔助學習和生活;第二,思辨能力可以推動學習的主動性,并且幫助學生有選擇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倘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辨別事物的對錯、不能分析事物的本質、不能提出質疑,那么所接收的知識也只是膚淺的,不利于更深入的學習;第三,思辨能力與智力水平相互聯系。智力與人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有關。從智力的構成要素中可以看出,思辨能力正是智力水平的核心要素,思辨能力的發展推動著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時思辨能力對口語能力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國際視閾下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現狀
英語演講能力與思辨能力是大學英語教育重點培養的素質,前者對于個人心理素質與溝通表達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建設作用,后者則可作為一種“可遷移能力”,在拓展其他思維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得到了高度的關注度。伴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我國高校的研究生更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學生如果缺乏思辨能力,將無法實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我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反饋情況,學生在英語學習的許多環節中都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問題。早期就有外語專業領域的學者指出,我國英語教學在語言技能訓練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強調模仿記憶,弱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這種模式導致了以下問題:學生在需要說理、論述、發表提問的時候,常常感到毫無頭緒或思緒混亂,這種現象被黃源深教授定義為“思辨缺席”。“思辨缺席”的問題普遍存在于大學外語的學習中,有礙于學生提升創新、分析、研究和解決能力。這種能力的缺失具體體現在邏輯思維混亂,不善于說理和辯駁,在學習中遇到科研問題時無法分析判斷,做出創新性的見解。經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導致“思辨缺席”的因素來自多個方面:
(一)語言學習的內在規律影響。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都是從大量的背誦與記憶開始,這固然能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但影響了自身的思維能力。久而久之只能輸入,不能輸出;
(二)教學方法不當、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往往重語言輕內容,重模仿輕創造。無論是課堂的口語練習,還是課后的書面作業,教學老師一般注重于詞匯與語法,而忽視了對語言邏輯的培養和對創新意識的重視。教學形式大多以重復性、替代性、淺層次的對話居多,激發學生思維邏輯的辯論式對話較少,這樣容易導致學生的思辨能力處于理解但極少應用的程度;
(三)缺乏有關思維訓練的教材。我國大學英語教育中有關思辨的教材數量不多,選擇性較少。教材中針對學生演講與思辨的內容缺乏創新,仍然處于一個淺層次的水平。教材練習不夠具有可行性與多樣性;
(四)學生知識面狹窄。學生只注重教師課堂上的教學與課本上的內容,重視記憶訓練,輕視思維訓練,缺乏創新思維,往往對于新的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強,學習新的知識和內容不夠積極,導致了大學生的知識面狹窄,能力水平停留在課本所要求的層面,不利于各項思維能力的發展。
3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起步晚、范圍單一、深度不足。西方國家一直對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視,西方國家一流大學都把培養思辨能力放在對人才培養的首要位置。現在西方大學里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研究中心,并且以及擁有了一套成熟的測評體系。從古至今,西方國家都十分注重對思辨能力的培養研究,而我國對思辨能力的研究起步較晚,之前一直沒受到重視,直到近幾年才受到教育部門的關注。但是,近幾年的研究范圍僅限于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非英語專業學生存在思辨能力缺失的情況,但是卻較少被深入研究。正如有研究者認為,若要深入研究華裔文學中諸如東方主義這樣的學術話題,就需要“華裔作家勇于承擔歷史的責任”,對思辨能力的研究同樣需要學界給予高度重視。
(二)大學課程設置與教學形式的不合理。在課堂上教學活動較為單一,大多時候只是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即使有以學生為主的小組討論環節,大多數學生也對課堂的討論環節缺乏熱情,并且會在課堂上討論與話題無關的事情,這樣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能力也難以提升。我國英語教學在知識結構的構建上嚴重失衡,重視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其他人文知識卻沒有得到重視。
(三)學生自身的認識不足,缺乏提高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意識。根據我們的實地走訪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省各高校大學生的英語演講能力普遍不高,思辨能力普遍較弱。學生基本上都認為思辨能力在學習英語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實際學習中都傾向于鍛煉記憶能力而不是思維能力。
(四)應試教育的副作用。根據調查發現,江蘇省各高校大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思維僵化,只注重在各項能力考試中取得高分,不注重思辨能力的提高。通過實地走訪我們了解到一個普遍現象,在大學期中、期末等各項測試中,主要還是針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測試,并且大學期間學生都以通過各類語言水平考試為目標,這在無形中進一步強化了以語言技巧為中心的評價標準,從而使得學生們的素質難以全面培養和進一步提高。而在西方國家,教育工作者們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這也是我國語言教育與國外的區別之一。另外,通過一些學生了解到,對于學生而言大學英語學習的最大目標就是要通過四六級以及考研英語考試,至于對這門語言的進一步思考及運用則是沒有那么重要。
4結語
英語作為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工具,培養具備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人文社科類本科生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我國教育對思辨能力的培養研究程度還不能滿足其需要。通過調查研究表明,目前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以及學習中,學生的英語演講和思辨能力普遍較弱,在日常學習中,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不受學生重視,且教學模式沒有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進行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的提升要求與現階段的教學模式之間不相適應,推動英語教學模式的轉變由此顯得格外重要。思辨能力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與演講能力,培養人文社科類本科生的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是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對于目前的對人文社科類本科生的英語演講與思辨能力的培養現狀來說,任重而道遠,需要學界繼續跟進相關研究。
作者:謝莉莉 陳順軍 單斯琴 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