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大學英語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關聯理論大學英語論文
1、理論基礎
關聯理論是由認知心理學家Sperber和語言學家Wilson提出的,并從認知的角度闡釋了交際的性質,指出交際實際是一種“明示—推理”行為,人們通過相關的知識來推導進一步的新信息,從而理解話語。關聯理論屬于認知語言學和語用學范疇,其含有兩個原則,分別是認知傾向于最相關的信息的認知原則和話語引起最大關聯期待的交際原則。關聯性的大小由兩個方面來衡量:一是加工輸入信息需要付出的努力,二是認知效果。此外,Rost是最早提出以關聯理論為基礎的聽力理解模式學者之一。根據Rost(1990)語言理解既是譯碼過程又是推理過程,推理過程則是一個尋找關聯的過程。Rost關聯理論聽力理解模式的中心思想有三點:(1)聽者激活理解話語所需要的可能的知識;(2)聽者有選擇地聽話語,同時通過語音、句法和詞匯分析揭開話題的命題意義;(3)聽者給話語提供一個可能的語用含義,即特定語境下說話者的可能意圖;Rost認為以上聽力理解過程具有重疊性和相互依賴性,最終目是尋找相關聯和最佳關聯信息,揭開話語的語用含義。
2、新教學模式的設計
目前大學英語聽力課堂上較多的都是比較傳統的模式。第一步pre-listening即聽前階段,老師對聽力材料難點、新詞和背景知識介紹;第二步listeningforgeneralmeaning,即聽大意。第三步為listeningforspecificmeaning.聽懂后回答具體問題。這種傳統的模式盡管讓學生得到了所需的答案,卻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認知能力的培養。因此作者將嘗試新的模式即關聯理論應用于聽力課堂中。根據該理論,聽力內容要與學生的認知背景具有關聯性,要能夠激活學生聽的興趣,聽力的語言材料需要能讓學生主動的應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社會經歷及背景知識創造性的尋找關聯信息。在新的教學模式下,作者以主題形式選取了8個聽力主題,本學期共18周課,每次主題教學持續兩周時間。作者盡量選取較新的時事或課文主題相關的聽力材料,比如有新聞聽力如BBC慢速聽力、電影節選、英文電視劇節選等。這些豐富的聽力材料不僅能激活學生的關注度和興趣,同時擴大他們的認知情景,增強詞匯語用的功能意識。例如以“飛機航班”為主題的聽力課堂,選取關于馬來西亞MH370航班失事的熱點新聞,無疑能快速地調動他們的興趣,學生也能主動的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尋找關聯信息,并有意識的應用關聯理論的原則進行推理。
3、實驗
為了檢測通過一個學期實驗,新聽力課堂的教學模式是否有實際效果,筆者設計了一項實驗。實驗選擇貴州師范大學2012級兩個非英語專業的自然班,參加該實驗的學生每班40人,共80人。本實驗采用前測和后測兩次測試,并用SPSS18.0對兩次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在兩個班中,一個對照班,另一個則為實驗班。兩次測試題分別選用全國大學英語2010年12月和2013年6月的四級真題:滿分是25分,含第一部分聽力短對話8分,第二部分聽力長對話7分,第三部分聽力短文10分。在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后,選用大學英語四級2013年6月的真題對兩班進行后測,得出的平均分及T值檢驗結果。對照班和實驗班通過實驗后的平均成績分別是6.4250和9.5000,均值相差3.07500,P值為0.000,小于臨界值0.05,說明兩個班級的后測成績是具有明顯的差距的。在進行實驗班前后數據T值檢驗后發現,兩次平均成績均值達到了-4.02500,而且P值為0.000,小于臨界值0.05,這表明,新的聽力教學模式是有效的,有助于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4、結束語
學生翻譯能力下大學英語論文
1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
1.1無論教師方面還是學生方面,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的重視程度都不夠。
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過于重視聽說教學和閱讀、寫作教學,而翻譯教學往往被一帶而過,僅限于讓學生記記筆記、留作業、對答案。由于主觀不夠重視,大學英語教師往往忽略了自身翻譯水平的提高,教學過程中往往照本宣科,沒有創新,不但不能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翻譯知識,連常用的翻譯技巧和方法也不介紹。而學生英語學習的大部分時間用來記單詞、練聽說、做閱讀理解訓練、寫作文,受教師不重視翻譯教學的影響,對于最頭疼的翻譯任務,學生也就順勢放棄了熱情和積極性,翻譯水平停滯不前。另一方面,大部分英語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也沒有突出翻譯的重要地位,翻譯的練習相對較少,一般在每個單元的課后練習中出現五個英譯漢、五個漢譯英句子,而這些句子練習也僅僅是變向的造句,目的在于運用和練習課文中出現的詞匯、短語、句型。另外,在各類考試中,從學生的期末考試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翻譯所占的比重與聽說讀寫板塊比,所占的比重都相對較低。
1.2學生的翻譯基礎參差不齊,普遍水平較低。
這個基礎,不單單指英語基礎,也包括母語基礎。這種情況主要體現在英譯漢的結果是漢字的堆砌,詞不達意,即便明白英語的意思,也很難用恰當的母語表達出來。而漢譯英的結果體現出母語習慣的嚴重影響,單詞羅列,中國式英語盡現,所以很難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加上語法、詞匯量、理解能力的限制,翻譯成為學生最頭疼的學習任務。從老師方面來看,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完全擺脫“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偏重翻譯理論的灌輸,學生沒有足夠時間在翻譯方面進行大量練習。而且大學英語教師往往側重于英語方面的訓練,忽略了母語水平的提高,這也成為制約學生翻譯能力提高的因素。
2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方面的幾點建議
2.1加強大學英語教師對于翻譯教學的重視程度。
后續課戲劇教學大學英語論文
一、研究設計
筆者在完成為期四周共16課時的戲劇教學模式的實驗教學后,通過問卷調查和面談結合的方式,對戲劇教學法在學生中的可接受程度進行研究,探究戲劇教學在大學英語后續課中的運用。
(一)調查對象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大二學生,研究時間為大二第二個學期后續課階段。選取的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學校四個專業的學生。所選擇的四個專業分別為國際貿易、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和通信工程專業。此種專業選擇的目的是對處于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進行梯度性調查。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在筆者所在學校的英語水平最高,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次之,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稍差,通信工程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最低。這四個專業的學生對大學英語后續課的要求基本可以代表全校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對英語后續課的要求。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共發放180份問卷,回收162份,回收率90%,并在每個班級選取一人進行訪談錄音。
1.調查問卷在進行問卷調查之前,為讓學生體會戲劇教學的整個過程,筆者利用四周16個課時進行戲劇教學實驗。選擇《老友記》第一季第一集作為戲劇教學內容,以影視觀摩、文化背景分析、角色分配、舞臺展示為主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并體驗戲劇教學模式,然后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學生對此類教學模式的接受度。問卷設置了8個問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學生基本信息,即性別、專業;(2)四級分數;(3)英語聽、說、讀、寫當中最想提高的能力是什么。第二部分包括:(4)是否喜歡此課程;(5)此課程對哪些方面有積極作用:口語、聽力、文化意識、學習興趣、自信心、詞匯等(多選);(6)是否會選擇戲劇課作為大學英語后續課;(7)喜歡戲劇、電影、情景劇中的哪種題材;(8)此課程可以改進的地方是什么。2.個案研究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四個班級中分別抽取一名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四名學生的英語四級考試分數分別為611、560、492、430。個案研究通過錄音和記筆記的方式記錄采訪內容,以調查不同英語水平學生對戲劇教學的接受情況。
跨文化溝通大學英語論文
一、影響跨文化溝通的主要因素
每個人的交際方式都有自身的特點,在一定的文化氛圍內會影響人的交際效果。而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國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美國的積極主動,中國的傳統被動;二是美國關注外部表征,中國提倡體驗與感受內部聯系;三是美國強調事務的動態發展,中國強調事務的和諧穩定;四是美國提倡理想主義,中國更關注現實生活;五是美國強調橫向的人際關系,中國多基于血緣關系;六是美國尊重個性,中國更重視個人社會責任。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往往導致信息交流的不暢。文化差異性影響跨文化溝通效果,主要體現在:價值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價值觀作為隱蔽文化的核心,對人們的思想、行為、語言和交際方式都有著指導作用。文化價值觀是指滲透于整個文化所共有的價值觀念,在各文化之間具有普遍性和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容易造成并加深誤解,增加溝通的難度。溝通中的誤解是難以避免的,問題是雙方如何以自己的文化觀念來判斷對方的行為,達到溝通的順暢。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決定了人們的價值選擇和判斷。如因宗教信仰的不同,在與美國人進行跨文化溝通時應特別尊重個人的隱私權,在與東南亞人進行跨文化溝通時則要注意他們國家的忌諱。風俗習慣是各民族在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自發形成的習慣行為和生活方式。世界上不同民族風俗習慣的差異性也會影響到跨文化溝通。如西方人注重在拜訪前要提前預約,在溝通過程中沒有提前預約而進行的貿然造訪會被認為是無禮的行為,中國人則在拜訪他人時很少提前預約,這可能會影響溝通的成功率。
二、在大學英語教學環節中體現文化差異對于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性
(一)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Unit3MarriageAcrossNations為例
這篇課文的標題是跨國婚姻,通過主人公蓋爾和馬克準備把結婚的消息告訴蓋爾的父母親從而碰到一連串的困難和問題闡述了跨國婚姻的主要障礙。在分析完課文的主體結構以及語言點和重要句型后,我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概括了本文的焦點問題。Questions:1.Whatwillbethemainbarriertomarriagesacrossnations?2.What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marriageacrossnations?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探討,學生了解了跨國婚姻里主要的障礙是語言與文化的不同、行為習慣與看待問題方式的差異以及不同的社會觀、道德觀等。同時,讓學生學會了看待問題應采取一分為二的觀點。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更能體現出不同的語言文化差異給跨文化溝通所帶來的影響,讓學生明白了這一重要性。
(二)以英語電影賞析這門課中GuaShaTreatment為例
《刮痧》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中西方文化沖突的電影。通過這部電影,讓學生找出反映文化差異的片段以及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Emotionandlaws;2.Friendshipandobligation;3.Children’seducation.第一,對待感情和法律的不同。在這部影片里,學生可以看出許大同的道德觀主要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國人以孝為先,他很孝敬自己的父親。如在法庭上他說謊稱是自己給兒子Dennis做的刮痧。作為中國人,我們很好理解他的行為是為了保護他的父親,但在美國這種行為卻不能被人們所理解。因此,當大同的上司Mr.Quinlin得知并不是大同給Dennis做的刮痧時非常震驚。這一點充分地體現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第二,對待朋友和承擔義務的不同。中國人認為好朋友就應該是大難當頭定得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從這部電影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美國人在處理問題時的秩序:法律、原因、感情。在大同眼里,他把他的上司Mr.Quinlin當作好朋友,認為昆林可以值得他信任并請昆林作為他的辯護律師。當昆林發現大同的兒子Dennis背上的瘀傷時,昆林就認定是大同對Dennis進行了長期的體罰而留下來了傷痕,并不再當他的辯護律師。因為昆林是美國人,他們做事的原則是重理性,而不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第三,對待孩子的教育觀點不同。片子最典型的片段是當大同看到自己的兒子Dennis打他上司兒子Paul時,大同堅持讓Dennis向Paul道歉,而Dennis不肯道歉,為了表示尊重,保全他上司的面子,大同打了Dennis。但他的上司昆林不理解大同的行為,認為孩子之間打架很正常,沒有必要為此事道歉。西方國家與我國不同,他們崇尚民主與自由,不管年齡大小、性別如何,各個家庭成員都是平等的,享有充分的自由。這一點與中國的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的傳統思想是有區別的。
影響慕課大學英語論文
1關于慕課的概述
1.1開放性的特點
所謂開放性,指的是無論學習者身在何處,不需要特意參與入學考試,也沒有人數和學習時間的限制,只需要學習者利用電腦或者平板進行網絡連接就可以參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名師課程學習,并參與交流。慕課的開放性為不同層次的學習者提供了更多地學習機會與學習資源,不僅入學的“開放”,入學的學費也“開放”,從而使得學習者有更多地學習機會。
1.2精品化的特點
作為一名學習者,都希望能夠進入最好的學府,追隨最好地導師學習,而慕課的出現讓這一切變為現實。當前,慕課的共享課程資源主要來自世界一流的名師以及團隊,他們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了解授課規律,因此所授課程無論從內容到形式、從課堂活動到作業,都可以說是精品。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慕課將每節課的時間控制在唉10-15分鐘,在很大程度上將課堂精品化,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3碎片化的特點
所謂碎片化指的是慕課課程設計的碎片化和學習時間的碎片化。慕課的課程設計將每段視頻控制在10-15分鐘,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慕課視頻通過將課程碎片化,使學習者在每個知識點的學習上都處于注意力集中的狀態,從而促進了學習者學習效率的提高。另外,慕課教學在教學時間上也做到了碎片化,學習者可以隨意的加入、退出或者延長學習期限,使得學習時間更加靈活。
希臘神話大學英語論文
一、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及其希臘文化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般來說,文化教學的內容應包括文化知識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不然,就會對不同文化水平的學習者之間的交流造成影響,甚至會引起雙方之間的尷尬。所以,文化知識信息和交流信息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個新的心理學派興起,這就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該學派認為,人性的本質是善的,只要后天環境得當,人就會自然地成長。研究人,必須以整個人為對象。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自己的能力和經驗。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意義也是深遠的,它不主張客觀地判定教師應教授學生什么知識,而是主張從學生的主觀需求出發,幫助他們學習他們喜歡而且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馬斯洛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之一,研究了人的不同層次需求的基本意義。他認為人類有多種需求,其中就包括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者并不是要與環境隔離,相反,卻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把該特征運用到文化領域,馬斯洛認為,具備該特征的自我實現者能扎根于某一特定文化,同時超越該文化,并從一個新的高度評價該文化。希臘神話體現了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性,其中的英雄人物都有著不平凡的身世和冒險的經歷,都執著于自己的追求,這與人本主義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二、希臘神話對英語語言、文學和價值觀念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是由詞匯組成的,是文化的基本單位。詞匯是詞語的總和,詞匯反映了文化,是語言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英語語言詞藻精美,形象豐富,表達生動,其中包含的比喻和借用更是為其增添了一份色彩。而這些語言、詞匯的大部分都來自希臘神話。在2009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中,聽力部分里有一篇關于木星的衛星Europe的文章。內容涉及到科學家利用太空探測器發現在Europe的表層下有個海洋,還提到了碳、氧、氮是生命的必備條件,而光則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等等。如果學生不了解單詞Europe的文化來源,那么對短文就會不知所云。古希臘文化源遠流長。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Titan(泰坦)就來源于希臘神話中傳說曾統治世界的巨人族(Titan)。在時尚界中希臘神話也是被廣泛應用的。希臘神話中的女妖Medusa,是戈耳工三女妖之一。母親是海妖怪克托,父親則是海神波塞冬。這則故事表現了無法抵抗的魔力之意,任何人直視Medusa都會變成石頭。后來,意大利經典品牌范思哲便用Medusa做了它的Logo,就是取Medusa無法抵抗的魔力之意。還有很多短語來自希臘神話故事。例如:theGoldenFleece(金羊毛),theswordofDamocles(危險臨頭),thecurseofCassandra(兇事預言)等等。希臘神話的文學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無數作品都突出地反映了古代希臘人的精神,給后來的作家帶來無限的創作靈感。希臘神話中的神都是根據人的形象創造的,他們跟普通人一樣都有著自己的形象和情感。神的形象已經被人性化了,性格也是如此。他們與人一樣有快樂,有痛苦,有嫉妒心和報復心。《荷馬史詩》所寫的希臘與特洛伊戰爭的起因就源于美麗的女子海倫。發生在神話人物郝拉、雅典娜、阿芙羅狄芯之間為了爭奪金蘋果而收買特洛伊王子伯尼斯的故事也體現了神話的人本主義思想,體現了人性,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海神波塞冬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為了爭奪一座新城的守護權,進行了一場競賽。結果在女神光輝的照耀下,城市被命名為雅典。通過這則神話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古希臘人對生活、對和平的熱愛與向往。另外,希臘神話還體現出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性。普羅米修斯偷來火種被宙斯懲罰的故事表現了他們對自我價值的實現的重視,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勇于探索的犧牲精神。
三、解決方法及其途徑
(一)文化知識的滲透教學
滲透教學可以將文化知識輕松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更容易接受英語文化知識,能更好地了解英語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交往、學習、信仰等,學會在生活中如何與這種文化知識教育背景下的人友好地交流和相處,如理解對方在重大節日的慶祝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能填鴨式地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而應該向學生提供有關英語文化背景的教學資料,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
ESP課程改革大學英語論文
一、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國際形勢及國內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質性變革,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目的等均已今非昔比。盡管國家高教司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針對不同層次的院校學生提出了“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層次標準,但究其本質還只是一個單純以基礎英語為核心的綱領性文件。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無法滿足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必須對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和目的進行根本改革,基礎英語教學應向專門用途英語轉移,大學生應以學科知識為依托來繼續提高英語水平,尤其是發展專業學習所需要的學術英語能力。但有些學者持質疑態度,認為通識英語更適合我國大學英語改革現狀。總之,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之方向問題始終存在不同的聲音,但改革之必要性是早已達成共識的,本文將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狀況進行客觀、綜合的分析。
二、基于實際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
(一)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眾所周知,關于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問題早就存在著教學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礎論”和“專業論”。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有部分學者提出以外語為工具,學習世界上的科學文化知識,而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為各行各業培養既精通外語又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實質上,是將外語看成為科技服務的工具。目前,蔡基剛等學者極力主張將大學英語課程定位全面轉向ESP方向,以滿足國家對外語人才的戰略要求。同時,“基礎論”思想在我國大學英語界也是長盛不衰,很多學者認為只要打好語言基礎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專業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來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并無本質差別。此外,專門用途英語閱讀材料通常術語較多,缺乏情節,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語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無論是“基礎論”還是“專業論”都應以實際需求,特別是社會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課程體系改革。具體而言,重點院校與普通院校之間、工科院校與綜合性院校之間乃至不同專業院系之間都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應搞一刀切,同時也不能過于因循守舊,無視社會和學生的專業需求。那么,如何處理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之間的關系呢?下面將結合相關理論進行討論與分析。
(二)通用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
既然是改革的兩個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為“通用英語”,何為“專門用途英語”,以及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從學術術語的定義來看,通用英語即目前大部分院校為大學英語設置的普通英語課程體系,長期以來,它以打好英語基礎、訓練基本英語技能為主要目標,不能體現具體的專業性和服務性。那么究竟什么是專門用途英語呢?Strevens為其歸納了四個區別性特征:教學目標必須能夠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教學內容必須與某一個專業、職業及其實踐活動密切相關;教學的重點落實在與特定的專業或職業相關的詞匯、語法和語篇運用上;必須具有與通用英語(EGP)相對照的特征。有學者根據使用英語目標的不同又進一步將專門用途英語分為學術英語(EAP)和職業英語(EOP/EVP)。Jordan又將學術英語細分為通用學術英語(EGAP)和專門學術用途英語(ESAP)兩類,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通用學術英語主要針對各個學科英語中存在的共性的東西,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學術英語口語及書面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語聽講座、記筆記、撰寫論文、查閱文獻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學術性活動);專門學術用途英語則更側重特定學科(如冶金、法律、計算機等)的語篇體裁及工作職場所需要的英語交流能力。由此看來,學術英語并不等同于專業英語,更不同于側重打語言基礎的通用英語。根據Hyland的觀點,學術英語中的通用學術英語和目前我國大學英語中的綜合英語相近,目的都是培養語言能力,甚至在學習起始時間及語言難度上并沒有前后階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應用目的,具有為學語言而學語言的通用英語性質,而學術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培養為專業學習和研究服務的語言交際能力。
寫作教學與大學英語論文
1、認知語言學
區別于早前的語言學派,認知語言學既彌補了以Halli-day為代表的功能語言學忽略“語言作為符號系統所具備的固有規則”這一不足,也避免了生成語言學過于強調語言自治性而引發的循環論證問題。為此,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原則確定為“現實———認知———語言”,所提出的隱喻、原型、范疇以及構式語法等概念,既在理論上拓寬了人類對語言的認知維度,也為應用性的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范式。我國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經歷了引進、介紹到迅速發展、多方面應用及理論反思幾個階段,迄今已二十余年(束定芳2009)。從開始對國外學科知識的關注與引介,到將理論運用到漢語本體研究,再到理論運用于語言教學實踐,中國認知語言學在國內學界成為了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并成為國際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綜觀學界的研究內容,還基本停留在“模仿———運用”層面,鮮有理論上的創新,這一點是值得國內學者反思并加強的。
2、語言對比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先生說過,“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這充分說明對比在語言學習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對比語言學(ContrastiveLinguistics),又稱“對比分析”,從對比的角度出發,對不同語言進行比較研究,描述其異同,并將這類研究應用于其他有關領域。綜觀其學科發展,首先產生的是“對比分析”這一共時的研究方法。隨后基于二戰后外語教學的需要,美國語言學家B.Whorf首次提出“對比語言學”的名稱。1957年,美國語言學家R.Lado出版了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標志著對比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潘文國,2002)。由此可見,對比語言學的學科基礎是外語教學,二者在目的與方法上始終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國的漢外對比研究從《馬氏文通》開始,經過幾代語言學家的努力,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學英語的熱潮,目前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學科建設方面,許余龍的《對比語言學》提出對比語言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步驟及方法等,強調語言項目的共同對比基礎,運用統一的理論進行語言在語音、詞匯、句法、語篇等方面的對比研究。然而與認知語言學相比,對比語言學的獨立程度稍顯不足。究其本質,對比只作為一種方法來進行研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盡管國內“對比語言學”的提法層出不窮,筆者經過反復考量,認為這一指稱有待商榷。綜上,雖然“對比語言學”是否作為獨立學科尚無定論,但“英漢對比”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仍給英漢語的研究及教學提供了思路。
3、英漢認知對比和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認知語言學的產生與發展為語言對比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事實也證明對很多語言現象都有較強的解釋力。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意義不是簡單再現外部世界的物體、事件或關系,而是人類將自己對外部事件的認知用語言表達出來。由于全人類對外部世界的基本經驗相似,因此同一意義的表達在不同文化與語言中具有共性,這為語言對比提供了可能。但不同的社會環境存在差異,并體現在語言文化上,這使得對比存在必要性。文旭(2009)指出,認知框架下的語言對比在國外已具雛形,但以認知為基礎的英漢對比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成果只分散于部分著作與論文中,如趙世開先生的《漢英對比語法論集》,沈家煊先生的“英漢對比語法三題”等。更進一步,探討二者的結合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筆者認為也十分有意義。下面就結合理論與實踐進行分析。
3.1語言的意義———范疇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