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物理教學融入思政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通過具體的實例探究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恰當融合,實現既教書又育人,充分落實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的精神。
關鍵詞:大學物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課程思政
在高校政治思想會議上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各個渠道特別是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融合,實現各門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它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形成一個協同效應[1]。怎樣把大學物理課程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是我們每位大學物理教師要探究的課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物理教學過程融入思政進行了探索。
1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無論是進行基礎課程教學還是專業課程教學,教師時刻都應該記住我們的使命是教書育人,既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又要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建設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祖國而勤奮學習。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物理課堂教學過程
2.1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大綱要體現課程思政
教學大綱是指引教師實施教學過程的方向標,因此,我們首要任務是對原來的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在撰寫大學物理教學大綱時要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既要有文化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又要有思政目標,充分挖掘物理知識中的思政元素[3],找到大學物理課程思政的切入點。
2.2從物理定律、原理[4]產生的背景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在講授力學時,通過介紹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在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礎上,牛頓又經過長達2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才得以完成的;在講授電磁學時,介紹法拉弟電磁感應定律的建立是在電流的磁效應提出后由法拉弟等很多的科學工作者經過長達30年的研究才得出……通過對物理定律、物理原理的建立過程的介紹,使學生能從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治學態度、科學方法以及不畏艱險,追求真理和無私貢獻的高尚品德等方面獲得教益與啟迪,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研究的精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3從物理理論建立的過程進行正確的科學觀教育
物理學理論是經過許多科學工作者在長期漫長的研究過程中通過實踐到理論,理論到實踐如此反復的過程建立的。如對于原子結構的認識,就是1997年J.J.湯姆孫在實驗中發現電子并提出原子結構模型即“葡萄干蛋糕模型”,再到盧瑟福做α粒子散射實驗并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再到原子光譜實驗規律的發現,波爾提出波爾理論的假設,直到量子力學建立后,人們對原子結構及原子內電子的運動才有了基本正確的認識。在近代物理基礎的教學中,介紹狹義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過程等等。通過這些實例讓學生明白物理學理論以及任何一門其它科學理論都不是終極的真理,它們都存在著局限性和未解決的問題,不要被舊理論束縛,要有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學習科學家不迷信權威,大膽的提出一些新的觀點,推動科學不斷地向前發展。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2.4結合相關的物理知識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物理學為哲學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科學基礎。如在研究物體經凸透鏡成像情況時,凸透鏡成像的虛實、倒正、大小,取決于物距,隨著物距的量變可以引起像的質變。通過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引導學生理解哲學中的量變質變規律。在講質點運動的描述時,物體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即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對學生進行物質世界的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的教育。在講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闡明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揭示了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的相互聯系……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充分挖掘這些哲學思想和原理,也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一筆很好的財富。
2.5物理學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
在教學中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介紹每一次物理理論的大綜合都帶來了新的技術革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使學生全面認識物理科學的發展、作用和影響。如17~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建立在牛頓力學和熱力學發展的基礎上,其標志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機械的產生和應用;19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建立在電磁理論發展的基礎上,其標志是發電機、電動機、電訊設備的出現和應用;20世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建立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發展的基礎上,其標志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學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從而鼓勵學生熱愛科學,勤奮學習科學知識,在今后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不僅能掌握新技術、應用新技術,還能發展新技術、創造新技術,成為能參與國際上高新技術競爭的技術人才。
3結語
因此,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采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融入各種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把知識的傳授、能力培養與思政融合起來,實現知識、技能和人生價值的全面發展,對于實現從教書育人到立德樹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9.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徐大海,張靜,謝麗,孫利.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物理課教學的探索[J].科技視界.2019,7:133-134.
[4]張三慧.大學物理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8.
[5]王本菊.基于大學物理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2011年信息技術、服務科學與工程管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美國科研出版社),2011,12:1688-1691.
作者:王本菊 單位:攀枝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