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科類大學教育特點啟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新西蘭的高等教育較為發達,農業高等教育特點突出,教學資源豐富,運轉使用效率高,教學手段豐富,國際化程度高。為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們應該繼續推動高校開展協同創新,開展高水平的教師培訓活動,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關鍵詞】
教育模式;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育國際化
新西蘭的教育業是繼農業、旅游業、林業之後的第四大出口産業,各個學校均有大量的國際學生。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內選拔一批一綫教師,在新西蘭梅西大學(MasseyUniversity)進行爲期3個月的高等教育教學法(農科類)研修項目。項目旨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精神,提高地方高等農業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作爲國家公派訪問學者,通過集中授課、現場觀摩、自學討論、外出考察等形式,系統地了解了梅西大學農科類教學的整體情況,并對其實踐教學環節給予了重點關注。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現狀和新西蘭高等農科院校教育教學的特點,提出幾點適用于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教學改革的建議和意見。
一、國內高職院校教學現狀
(一)課堂教學仍以講授法為主,方法比較單一
講授法不利于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對于實踐和操作性很強的農科課程來説,由于學生缺乏足夠的實踐訓練和培養,實踐技能難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主體性未得到充分尊重
我國高校的課堂教學是由教師掌控課堂的主動權,以教師爲主,以教材爲中心,信息的傳遞是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嚮傳遞,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尊重。
(三)忽視實踐教學環節的慣性作用
依然存在在認識上輕視實踐教學,強調以理論教學爲主,實踐教學爲輔,即便開展實踐教學,其重心也不是爲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僅僅是將其作爲一種加深對有關理論課程理解和掌握的工具。
(一)扎實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
新西蘭農科類大學課堂教學以啓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信心、養成批判性思維習慣爲重要目標。課堂上經常有分組合作的討論,學生在分組討論“唇槍舌劍”的同時,相互幫助、監督與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課堂教學情況現場提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重視師生互動。
(二)系統的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制度
以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爲主要目標。課程教學會根據實際需要,設計大量的模擬訓練,來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動手能力強,與社會聯系密切。學生有創新意識,不崇拜權威,敢于發表不同意見。
(三)充分使用高科技網絡平臺開展互動式教學科研活動
教師有自己的網絡教學交流平臺。課程大綱、教學參考書目、案例來源、教學要求、課堂討論題目、教學活動通知等都可以方便地掛在網上,效率極高。教師與學生通過網絡能很方便地進行互動,使大學課堂突破時空限制,加強了師生交流。
三、值得借鑒的方面
(一)教學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中心
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後續的互動式教學,均打破了“教師中心論”,將學習者爲中心的理念融入到教學之中,形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對話、相互理解、相互促進的有利局面。
(二)引導學生廣泛參與
教師在教學大綱中對分數的評定等情況的細致安排,不僅有利于學生在課前相應地制定出自己的學習計劃,也有利于學生有的放矢地投入到課前預習準備活動當中。所以説,周密的教學設計是敦促學生廣泛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的必要條件,也是進行互動式教學的有力支撐。
(三)提高教師國際交流水平
國際化是對高水平大學重要的考量標準,也是大學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相對而言,農科類科研涉密較少,技術壁壘相對寬鬆。國外高校科研經費緊張,可加大對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的經費投入,開展合作研究,充分利用其多年發展積澱的研究平臺和研究經驗,有針對性地定點攻關,解決一些國內硬件條件和技術能力下無法突破的科學問題。在此過程中,可以積澱大量的國際化背景教學素材,供教學使用。
作者:徐世曉 楊鐵釗 武兆云 薛剛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劉玲玲.中美高等教育研究的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5.
[2]張晉.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3.
[3]鐘秉林,趙應生,洪煜.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基于國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量化分析[J].教育研究,2010,(01):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