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現代大學后勤道德教育職能創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道德教育,是近年來又重新升溫的一個概念,但什么是“德育”,怎樣做好德育工作,卻沒有一個明確的體系和方法。事實上,道德是一種作為規范和約束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可以通過教學來傳授,但更有效的是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來領悟和感知。人無法通過一節課、一次講座而變得有道德,但可以在長期的生活、學習中形成符合道德規范的習慣。道德教育不應該是一門死板教學、被動接受的“學科”,但作為“教育”,哪怕是看似不經意的言行,背后也應該有完整的體系和規劃作支撐。這就是開展此項研究的初衷,旨在著力打造一個符合高校育人目標、符合后勤工作實際、有規劃有意識的后勤育人體系。
一、后勤道德教育職能確立的理論基礎
(一)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就是把德育放到生活這個特定的場景中,在生活的情境中體驗道德的真諦,從而達到培養人“德性”的目的。“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論是通過‘有道德的生活’來學習道德”,強調了德育要立足生活、立足實踐;希望通過矯正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德育方法,讓德育回歸現實生活,讓個體在感悟道德生活、實踐道德行為中成為踐行道德的主體。在生活德育的諸多理論和實踐中,筆者最為推崇勞動教育,這也是與高校后勤的實際最為契合、最具指導意義的。勞動教育不是簡單地將勞動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內容,而是讓勞動和教育達到內在的統一,是以勞動貫穿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讓勞動成為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和方法,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勞動。馬克思曾指出:“未來教育……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發展心理學
1.大學階段學生道德思維和行為體系的發展具有突出的特點
(1)大學生的自我認識逐漸穩定。除了少數心理成熟早、意志力特別堅強的個體,人對自己的認知和對未來的規劃都是在大學階段逐漸完成并趨于穩定的。這一階段的情感體驗和認知發展可能對其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道德意識的正強化是十分必要的。(2)大學生的成就需求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成就需求不再局限于分數,還包括專業領域的成就、社會實踐的成功、周圍師生的認可等。而與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的后勤部門,能夠提供給大學生達成成就的機會很多,將道德體驗與知識運用相結合的機會很多,是一個值得重點關注和深入挖掘的領域。(3)大學生的認知模式趨于社會化。大學是個小社會,是學生從相對封閉的學習生活逐步走向開放的社會生活的過渡階段,必然受到各種社會理念、思潮的沖擊和洗禮,這對于三觀還不夠穩固的大學生來說是不小的考驗。
2.基于發展心理學的問卷調查
筆者曾通過學生團體發起過一次無記名問卷調查,征詢本科學生對宿舍管理人員的看法,從“你日常對宿舍管理人員的稱呼是什么”“你會主動跟宿舍管理人員打招呼嗎”等日常行為,到“你覺得宿舍管理員是教育工作者么”“如果畢業后有機會,你是否愿意當一名宿舍管理員”等態度意向,共12個問題。800份問卷盡量平均、隨機地發放給四個年級,最后收回有效問卷743份。在結果分析中,筆者發現了幾個值得深思的現象:(1)大學生對宿舍管理人員的尊敬程度隨年級的上升而下降。一年級時78%的學生會主動跟宿舍管理員打招呼,到四年級時只有46%。(2)大學生對宿舍管理人員的職業認可程度,尤其是對其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認可程度整體不高,整體看,只有不到30%的大學生認為宿舍管理人員是教育工作者。(3)參與過勤工儉學、校園志愿者等勞動活動的大學生對學生宿舍管理人員的認可度較之其他學生偏高。他們中有83%的人會主動跟宿舍管理人員打招呼,63%的人認為宿舍管理人員是教育工作者。
(三)社會教育力
“社會教育力”是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近年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指“社會所具有的教育力量”。人參與的任何社會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影響,而教育與人類其他社會活動的區別在于教育是“有意識”地進行的活動,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教育影響。這是社會發展對教育表現出的更高需求,同時也是教育向深度轉型的必然。人的社會活動都會造成知識或意識的流動,如果對這種流動進行有意識地規劃和設計,就是教育,它需要每個人、每個團體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責任的覺醒。高校后勤在高校里一直處于一個很微妙的境地,以“三服務,兩育人”為宗旨,但其育人職能卻很少被師生認可,甚至連后勤員工自己都不覺得自己負有教育責任,這很值得反思。高校后勤身處高等教育的大環境中,如果不認清自己的育人職能、不找到自己育人職能發揮的切入點,對高校、對師生、對后勤自身來說,都是極大的缺憾,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教育的損害。
(一)基于勞動教育的實踐育人是發揮后勤
道德教育職能的有效途徑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表彰力度,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要支持和引導班級、社團等學生組織自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發揮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2017年2月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也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作為高校中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部門,后勤工作有其特殊性,它作為高校部門,天然負有育人職能和責任;但后勤員工整體文化素養不高,工作的技術含量不高,要采用傳統的課堂教育形式并不太合適。勞動就成為了最好的切入點。它既是后勤工作的日常行為,又是連接后勤與學校、師生的紐帶。后勤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和特點,打造勞動育人的機制和氛圍,才能將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融入到勞動實踐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進而引導大學生道德觀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二)后勤勞動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1.打造勞動教育平臺,培養勞動價值觀
西南大學后勤集團在這方面曾做過許多嘗試,向西大學子們提供了許多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2014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后勤集團聯合學校黨委宣傳部、學工部等部門組織了“今天你休息,我來當工人”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來自全校各個學院的340名大學生志愿者以“頂崗勞動”的方式到食堂、校環部門體驗勞動,讓“被頂崗”的近100名后勤工人休息一天。此次活動不僅受到校領導、廣大師生和后勤員工的好評,也引發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武漢理工大學羅亞田教授看到相關報道后,在光明社區博客上感慨道:“何為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就是中國青年從此開始走向工農,自覺與工農相結合,自覺與工農同呼吸共命運的劃時代革命精神!”西南大學黨委原書記黃蓉生肯定了這次活動是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益嘗試,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探索。在此次活動的基礎上,西大后勤深入探索,開始對勞動教育進行規劃,計劃逐步將一次勞動教育的成果擴大為一種體驗勞動的長效機制。后勤可以提供給學生體驗、實踐的崗位很多,并且可以針對不同的對象和需求,設計不同的勞動“課程”,如可以選擇一些技術要求不高、有一定勞動強度和持久度的崗位,組織以體驗勞動、強健體魄為目的勞動“課程”,參與勞動的學生需要保證參加的時間和勞動的質量,學校甚至可以設計一定的學分,由原崗位的勞動者對大學生進行指導和等級評定,真正做到以勞動為課、以勞動者為師;對專業知識有一定要求的崗位,如綠化、園藝、設施設備管理及維修維護等,可以安排專業對口的學生進行崗位實習,除讓他們了解工作的運行流程和操作情況外,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運用專業知識,改進和完善工作方法及技術技能,既提升后勤服務保障水平,也給學生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機會;還可以選擇一些基層管理崗位和輔助崗位,讓學生提前接觸到企業的管理模式、運行以及工作中人際交往、溝通交流的方法,為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打下認知基礎,積累實戰經驗。這樣,將任務、興趣、專業有機地融入到后勤育人的實踐當中,對于后勤育人功能的發揮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于實踐過程中價值觀的交流、道德素養的傳遞也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2.構建后勤育人氛圍,踐行不言之教
后勤的工作直接關系到高校的環境質量,這是從環境對教育效果的直接影響來理解的。食堂的就餐環境、宿舍的生活環境、教學樓的課堂環境、校園的綠化美化、校園交通的便捷程度、校園的安全穩定等,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營造優美、舒適的校園環境越來越成為后勤工作的重點,后勤工作的宗旨由“三服務,兩育人”擴展為“三服務,三育人”,即增加了“環境育人”這一宗旨,后勤工作與校園環境的關聯程度可見一斑。另一方面,環境還包括后勤員工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和日常與學生交往的氛圍。后勤員工身上展現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人文情懷等,是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之前職業教育的活教材。熱情周到、細致規范、以禮相待的職業形象,噓寒問暖、煮粥熬藥的人情冷暖,春節遞到留校學生手里的一碗熱湯圓,實習晚歸時虛掩的大門和值班室等候的燈光……這些不僅打造、維護的是后勤形象,更會帶給師生舒適的心理感受,既可以為后勤贏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使學生在接受服務的同時受到后勤員工良好形象的熏陶,形成自身與人為善、和諧友好的可貴品質。
3.打造后勤企業文化,傳播價值理念
文化是在接觸和交流中雙向流動的,近年來,扎根高校、立足現實的后勤文化開始反哺高校和師生,很多高校后勤都開展了一系列的愛心活動,甚至在企業內部開始形成一種自覺的慈善文化。如西南大學后勤集團連續11年開展“春雨助學”行動,號召全體員工積極捐款資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共捐款200余萬元,惠及1000余學子;還組織職工積極為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等捐款捐物,總計價值10余萬元;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關愛空巢老人免費維修活動,還建立了便民聯系卡,在教職工中傳為佳話;每逢傳統佳節和教師節的“特惠師生服務”活動,把服務做成了文化。做好事、行善舉是后勤和后勤員工有社會擔當的直接體現,但從育人的角度看,這體現的正是一種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后勤員工在長期勞動中所形成的向善價值觀和后勤文化中的慈善風尚,是指引和塑造價值體系的良好范本。
4.開辟新媒體陣地,理論研究助推育人功能實現
后勤育人需要順應時展的趨勢,要占領新媒體宣傳的有力陣地,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當下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手段,將后勤的理論、做法、閃光點等正能量的信息傳播出去。西南大學后勤集團一直致力于打造企業和員工的正面形象,通過挖掘員工愛崗敬業、熱心周到、創新服務的事跡,傳播后勤企業文化,擴散后勤育人效應。保潔員號召學生愛護公共衛生環境的打油詩、宿管阿姨為腿部受傷的學生織的愛心襪子、學生在母親節自發給值班人員送的早餐、宿管阿姨寫給畢業生的暖心小黑板、食堂師傅號召“光盤行動”“文明用餐”的宣傳畫……這些事跡不但在微博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也被多家主流媒體競相報道,壯大后勤的教育影響力。后勤員工要做好育人工作,除了多了解同行的優秀做法和先進理念外,也要結合自身實際,多總結、多思考、多謀劃,在理論研究上多下功夫,把實踐經驗總結成理論成果,在交流、實踐中檢驗理論。西南大學后勤集團專門建立了員工科研獎勵制度,鼓勵員工研究后勤改革的深化途徑和后勤職能的充分實現,近年來,在《光明日報》理論與實踐版和《高校后勤研究》《管理觀察》《中國管理信息化》《人才開發》以及《西南大學學報》等報刊發表科研論文20余篇,獲得全國性理論征文獎10余次,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對做好后勤育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性作用。
三、建立后勤育人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明確后勤育人職能,樹立后勤育人意識
要發揮好后勤的育人職能,首先要對這一職能有清楚的認識。這個認識是多方面的,社會、學校、師生的認可,學生的接納,最重要的是后勤內部育人意識的覺醒和育人自覺的養成。
(二)打通部門合作渠道,形成高校育人合力
后勤育人有其獨特性,但作為高校育人體系的一部分,應該遵從高校育人的大局目標和前進方向,融入高校育人的整體氛圍,避免孤島和脫節。以后勤育人平臺為基礎,建立健全組織架構體系,完善管理運行機制,相關學校機構、部門參與,共建共管,協調配合,保證體系的良性運作和可持續發展。
(三)設計合理的育人體系,行“有意識”的教育
目前后勤育人還是一個自發的行為,是后勤員工在日常與學生的交往中產生的自然的、無意識的影響,方向不明確,效果不可控,隨意性太強。要達成育人的效果,除了后勤員工自身素質和水平過硬,還應該注重育人體系架構、育人內容設計、育人結果運用等方方面面的環節。這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需要后勤同仁們不斷學習思考、不斷實踐探索、不斷總結修正。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天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會,2003.
[4]朱仁寶.德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5]葉瀾.社會教育力:概念、現狀與未來指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6(10).
[6]李真.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及其對大學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2(15).
[7]王艷秋,徐勇林.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
[8]劉強.重慶高校后勤社會化中發揮育人功能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教育學部,2011.
[9]馬晶,馬春.論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如何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9(1).
作者:張洪菁 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