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小學生道德教育問題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發現并思考目前我國中小學現存的道德教育問題是提升我國整體道德素養的有效途徑。本文就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現狀作幾點思考,以求發現問題引起共鳴,以便更好的解決問題,提高中小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和判斷能力。
關鍵詞:
中小學生;道德教育;思考
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傳承道德文明,重視道德教育的國家。如今,我國的教育方針依舊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不過,處于重大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的道德教育似乎并不令人拍手稱贊。尤其是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所表露的矛盾更為突出,不容小覷。
一、中小學生道德教育問題的思考
(一)德育工作者角色上的矛盾
在中小學生德育工作開展中,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除思想政治課教師之外的其他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等校內工作者,有意識到自身的德育職責并充當著德育工作者的角色。然而,其德育素養參差不齊,彼此之間也很少有相應的德育問題溝通,卻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施加著對學生的道德影響。這樣便很可能導致學生在道德認知上的沖突,影響其道德階段的提升。另一方面,上述除思想政治課教師以外的其他學校工作者并不把德育作為自己的“份內事”,從而很容易忽視自身在學校工作中所表現的道德行為對學生道德成長的影響。從而,這種被忽視的道德影響便成為了原本就處于道德認知低水平的中小學生道德發展上的無形阻力。
(二)德育的理論內容泛化
中小學生的相關德育課程中,理論“占半邊天”。在這里,筆者想表達兩層含義。一方面,德育教師所傳達的道德理論內容較多,而以實踐的形式提升中小學生的道德素養較少。學生在生活中的實際道德表現,教師也很少作出評價或給予指導。“一切向分數看齊”是現在思想政治課程的實際目標。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偏理論,帶有較明顯的政治傾向,缺少道德教育的本真生動性,不貼切生活現實,德育內容生硬刻板。嚴重影響著中小學生道德認知的學習熱情。以上兩個方面都阻礙著德育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道德水平的評價滯后
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方針的重點對象。但在中小學里,其評價體系很單一,并不完善。受我國應試教育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說,中小學更多地是關注思想品德課程的考試成績,對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表現如何,并沒有專門教務人員做跟蹤調查并做出道德評判,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在實際的德育教學過程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師也是把注意力放在德育理論知識的傳授上,至于思想品德課程的相關道德內容是否內化到學生的德行中去,似乎并沒有得到重視。這樣的結果就是,無從把握中小學生的道德發展階段,對德育課程的進一步實施相當不利。
二、對中小學生道德教育問題的建議
(一)德育工作者的角色澄清
在中小學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課程中,并無明確規定德育只是其直接任課老師的職責。在《中學德育大綱》和《小學德育綱要》中,也提出了對其他學科的德育要求。因而德育并非是思想品德或政治課老師的“特權”,筆者認為所有中小學的校內工作者都是道德的影響者,都在無形中對中小學生起著道德方面的示范作用。班杜拉在他的《社會學習理論》中,以大量的實驗材料突出強調人類的學習多數情況下實在社會交往中進行的,是通過對他人示范行為的觀察、模仿進行的。道德教育也不例外。①所以,我們沒有必要也不能把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具體到某個教職工。“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教育者的完善品格是書本及任何獎罰制度所不可比擬的力量。任何教育者都有責任對學生加以優秀的品格影響。從而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促進中小學生的道德成長。
(二)在德育理論中容納實踐價值
針對德育內容理論化的傾向問題。首先,應從德育教師著手調整。要使德育工作者明白道德教育的重點不在于道德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內化和外行”。馬克思認為,品德是一種實踐的精神,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是知識的單純積累,而是來自人的實踐。②柯爾伯格在他的《道德教育的哲學》中也表示,“純粹認知性”的激勵是道德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但它并不能直接引起道德的發展。個體參與社會團體或社會制度的程度越高,他必須領會他人社會認識機會越多,越有利于其道德水平的提升發展。③所以,中小學生正處于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道德教育不能再局限于道德認知,不能再因為應試教育忽視中小學生的道德實踐。其次,德育內容本身的理論性知識偏多、泛政治化。對此,要對道德教育的相關內容進行整改。要使德育知識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增加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的旨趣,把德育與日常生活有機聯系,增強德育的實際需要,促進道德認知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的行動。總之,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實踐。
(三)完善德育評價體系
對于道德評價的低效單一情形,我們必須有針對性的整頓,建立科學的中小學生道德評價體系。道德評價不能再固守在考核上,不能只重結果而輕過程,道德目標要建立在動態的評價體系上,這樣才能反映中小學生的道德認知和行為,及時得出評價結果,以便德育工作者參考,調整德育的教學進度,有的放矢的做出相應的對策。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的開放式道德評價制度。在新加坡的道德教育考核中,并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書本中的道德框架和條文,與中國的中小學生的考核方式恰恰相反,他們的考核并非以試卷文字的方式進行,而是對每個學生每一學年的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匯總整合進行綜合性評價和等級的鑒定。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現融入到評價系統中,才更具說服力和有效性,也更符合德育的特點。孟德斯鳩說,“有一種驅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少年強,則國強。中小學生就是這樣的少年群體,培養出具有高尚品德的青少年對我國的昌盛至關重要。
作者:張亞麗 單位: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釋]
①袁貴仁.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5.
②王學儉,劉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建構[J].思想政治教育,2015.2.
③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參考文獻]
[1]袁貴仁.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5.
[2]王學儉,劉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建構[J].思想政治教育,2015.2.
[3]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4]賈立東.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教學特色評述[J].外國教育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