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隱性教育在小學道德和法治課程中滲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小學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并奠定基礎的階段,也是小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階段。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與法治觀念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局限于小學生的心智發展和學習階段特色,無法對其進行過多抽象化、理論化的教學,所以將隱性教育滲透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就成為教師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課題。文章對此課題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力求從多個層面采取正確的方法滲透隱性教育,希望對各位一線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過程中更好地滲透隱性教育,使小學生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增強學生法制觀念、道德素養形成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隱性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
在當前素質教育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作為素質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生的成長階段具有固有的特點,所以針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采取隱性教育手段有很重要的作用。隱性教育是在宏觀教育體系下,區別于專業、系統、直接性的知識傳授而開展的間接性、植入性、引導性的教育內容,這種隱性教育體系是有暗示性的,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小學生在學習中能夠首先確立正確的取向,接受和感受結果,然后再接受理論和理念,從而更好地學習知識。以這種內隱式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植入式的教學,能夠讓小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下面,重點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過程中滲透隱性教育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和總結。
一、隱性教育,要適合小學生的認知模式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很多案例和內容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很多內容都是直接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正深入到小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深入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任課教師要放棄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借助更多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讓學生感受不到被說教、被訓導的感覺,從而在聽故事、分析例子的過程中,接受真正的教育。比如,在講授公民權利的有關章節時,授課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填鴨式”“說教式”的教學方式,采用隱性教育法,以學生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進行授課,這樣就能夠在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好地達到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有關公民權利的問題,讓大家說說作為公民,自己有什么權利。這一問題能夠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學生之間互相研討,得到答案。然后,教師在總結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得出的答案進行舉例。例如,教師問:“同學們,如果你在路上遇到陌生人讓你提供家庭住址和父母電話,你會不會說啊?”大家肯定會眾說紛紜,通過討論最終會達成一致意見。教師進行講解時,要對學生強調,面對不認識的人的詢問時,一定不要隨便告知自己的家庭信息,要有基本的安全意識。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以此內容編排小品,在班級中演出。這一過程,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教學信息,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法制意識。
二、隱性教育,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體系
事實上,生活是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主要來源,因此教師應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來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真正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可行性教育資源與素材,包括校內與校外一切有利的因素,應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滲透隱性教育,逐步完成道德教育目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事例與內容多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實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列舉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接近的事例,并且采用小學生能夠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知識的傳授。這種隱性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完成教學目標。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要有非常好的觀察能力,這樣才能夠找到小學生感興趣的鮮活的案例,從而利用好每一次的隱性教育過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充分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只要這樣堅持不懈地持續下去,就能夠進一步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水平,進而提升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質。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隱性教育,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成長。在教案配選的教學內容中,有很多例子是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所以任課教師要循循善誘,認真講解,做好課堂上的隱性教育,促使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從小就樹立起正確的人生目標,形成正確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也會有一些描寫自然風景的內容,教師此時可以先利用現代多媒體課件或者視頻播放軟件,為學生播放一些展示大自然美景的視頻和圖片,并配上優美的音樂。然后讓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積極討論,細致描述,闡述感想。讓學生在深刻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時,能夠有效升華自身的精神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春游,或者到公園、植物園進行實地的觀察。在學生細致地討論之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和引導。比如,教師可以直接找到公園中的“小草依依,大家愛護”的指示牌,問學生:“大自然是美麗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愛護它們啊?”被自然美景陶冶情操的學生們肯定會興高采烈地表示認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和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需要每一個人來愛護。在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基礎上,尊重生命,保護動物和植物。讓小學生在欣賞美、感受美的同時,愛護美、融入美。并意識到,一個人在擁有外在美的同時,更要形成內外統一的美,從內而外的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樸素的情感,從而產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進而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大自然的親近感,形成保護自然、愛護自然、敬畏自然的,從內心到行為的統一,既形成優良的觀念,又升華人生的境界,完成良好的隱性教育的效果。
三、隱性教育,要更多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現代科技的進步,多媒體及視頻傳播等工具和形式得到極大的豐富,其中的很多形式都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和性格特征,應用多媒體及現代科技手段,利用多媒體手段、圖片、視頻形式的豐富多彩和極強的感染力,向學生傳遞隱性教育內容。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多媒體形式,能夠更加便捷地向學生展示更多的教學內容。通過更加有聲有色的內容,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通過隱性教育,可以更好、更快地達到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提升道德品質綜合素質的目的,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比如,在講授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民族章節的內容時,任課教師首先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眾多民族的生產、生活內容,各具特色的服裝,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辨識特點和不同的生活區域、美麗風光,以及各具特色的節日風俗等內容,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感受豐富多彩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中國民族大家庭中的眾多民族,自然而然地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如此,“中華民族一家親,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觀念就會深入人心。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大家庭要團結一心,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各民族要擰成一股繩,全心全力建設美滿富強的現代化國家的觀念。同時,在展示中,教師也可以編輯展示不同民族中的杰出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貢獻,讓學生對“中華民族一家親,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觀念更加地認同,形成民族大團結的觀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歌曲作為背景融入多媒體課件中,讓學生在這種隱性教育過程中,了解并接受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更加熱愛民族大團結的社會主義中國,從而達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
四、隱性教育,要科學照顧小學生的心智發展規律
小學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心智的自然成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是為了讓學生樹立陽光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能夠更好地融入生活,感受社會,獲得心智的自然成長。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教師首要把握的一點就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揠苗助長,不能用成人的心態來揣摩學生的心理,不能用成人的語言和觀點來要求學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小學教育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既要克服前期產生的弊端,又要擔負起對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心智健康發展的重擔。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科學照顧小學生的心智發展規律,滲透隱性教育,就是比較好的解決方式。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就有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教學理念,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廣大教育者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的銜接。小學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滲透那些相對復雜的、小學生理解不了的知識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但要想對學生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進行一定的培養,就需要我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既要保護好學生的童真和對社會的積極認知,又要在不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上,通過隱性教育逐漸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保護能力和意識,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發展。
五、隱性教育,應重視學生的體驗
體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唯有學生親自去體驗、嘗試與經歷,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體驗法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一種良好的品行與習慣。例如,以《父母的難處》一課為例,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并鼓勵學生針對本課中的不同觀點展開辯論。《父母的難處》這一課中的兩個觀點,一是“我們年齡還比較小,即便父母有難處我們也無能為力”,二是“我們應竭盡所能來幫助父母解決困難”。教師所采用的辯論賽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大家積極地參與辯論,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教師發現,學生一直圍繞幫助父母做飯、掃地、刷碗或者清理垃圾等家務層面來辯論,表面上看,此教學活動確實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授理論知識的目的,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也存在“言之無物”的現象與問題。教師要經過反思與探究,找到解決此問題的最佳方法。教師可以適度調整以及優化教學模式,在授課前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放學回家后觀察父母,看看他們每天都在忙碌些什么,而且要讓學生將觀察到的內容拍攝成圖片或者視頻,以圖片或視頻的方式提交家庭作業。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教師就此家庭作業組織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開探究,引導學生討論與闡述父母的愛,然后再為學生布置周末家庭作業,讓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來幫助父母做一件事情。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課堂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巧妙地相結合,更易于學生接受。教師要求學生在周末的某一天時間里,與家長進行角色換位,也就是讓父母做一天孩子,孩子做一天父母。這種角色互換體驗環節,將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父母的辛苦、偉大,以及對自己的愛,切身了解到父母對孩子的情感與期盼,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其內化為自身良好的道德觀念與行為習慣。此種教學模式不僅使課堂教學生活化,還有效地將課堂教學延伸到家庭中,從最初的間接觀察到后面的直接體驗,真正落實了隱性教育,并達到了隱性教育的目的。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任課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方式方法,采用合乎小學生心理規律的滲透式隱性教學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從而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目標。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是最高水平的教育方式。從小學生的成長階段來說,將隱性教育滲透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中,能夠對小學生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一定要利用好這種隱性教育機會,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適時、適度地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促使小學生在學習中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康的意志品格。這對于其人生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積極研究并落實隱性教育方式,為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奠基。而經過此次探究活動,教師得出以下結論,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模式、生活經驗體系與心智發展規律等來滲透隱性教育。
參考文獻:
[1]金安娜.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公民教育實踐的分析[J].新課程(上),2018(1).
[2]宗海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7(21).
[3]葉飛.論法治教育隱性課程的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8(3).
作者:龔雪峰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謝河鎮謝河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