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談小學道德和法治課堂核心素養的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創新教學理論與方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強化學生的學科思維,引導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知識用于實踐,有助于學生的后續發展。文章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內容入手,探究核心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結合人教版教材特點,總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進行理念創新、方法優化提供有益探索,切實落實核心素養發展要求。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學情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掌握自然、生活、社會及國家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對生命、生活、自然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是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用的關鍵,應受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重視。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現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學生核心素養包括品德良好、熱愛生活、探究實踐、遵規守法四項。其中,品德良好是指學生對社會、祖國葆有熱愛,孝親敬長、文明友善;熱愛生活是指學生對自然、生命葆有熱愛,可以適應社會,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探究實踐是指學生積極學習,具備理性思維、合作意識與信息素養;遵紀守法是指學生具備規則意識、民主意識及法治意識等思想觀念。基于上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可知,核心素養內容豐富,涵蓋學生學習、家庭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但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仍存在一定不足,不能切實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材安排內容較為豐富,課時安排緊張,部分教師為保障教學進度,參照多媒體課件內容,講解道德與法治知識,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學習時開小差、跟不上教師思路的現象普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掌握效果不佳,核心素養培養更是天方夜譚[1]。
(二)學生自主思考缺失
在照本宣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很少進行主動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固化,缺乏自主思考,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僵化,集中于理論層面,難以從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理論層面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改正自身錯誤觀念與行為,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2]。
(三)課堂教學互動較少
素質教育背景下,雖然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明白傳統灌輸法的不足,并進行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改革嘗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以期加強課堂教學的生生互動。但實際上,學習小組內存在學生相互依賴、由教師協助解決問題的情況,學生間的頭腦風暴、研究討論實效性較差,學生互動參與不足,課堂主體由教師拓展為教師和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并未將核心素養培養拓展至所有學生。
(四)理論與實踐未聯系
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在于學生具備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能力素養,教育工作的落腳點在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普遍存在理論與實踐聯系不足的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理論知識講解為主,未將理論知識置于實際生活場景中進行分析,學生的知識學習較淺顯,不能落實到對其行為、習慣、觀念的培養方面。
(五)教學評價機制不全
教學評價可反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成果,在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下,教師應將核心素養納入教學評價范疇,使學生明確課堂學習中自身核心素養發展狀況,指導學生持續強化核心素養。但在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教學評價缺失或機制不全問題,僅由教師針對部分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口頭評價,并未形成系統、有效的評價體系,不能為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助力[3]。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針對學生興趣不高的問題,建議教師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利用貼近生活的情境內容,引發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強化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為核心素養培養提供條件、奠定基礎。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可跟隨教師指導思考小學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集中注意力進行課堂學習,有效解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困境。情境教學中情境內容的設置是關鍵,教師應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入手,從生活場景中選擇體現教材內容的部分設計教學情境,使學生認識到小學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的呈現形式,感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性,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1.創設故事情境。小學生好奇心重,教師可以故事為載體,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產生探究興趣,進而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課堂教學。教師在創設故事情境時,要盡量保障故事情境的完整性、系統性,將課堂教學內容置于同一故事情境內,使學生的課堂學習連貫、有始有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選擇古代或近現代名人的故事,提高故事情境的真實性,豐富學生的情境體驗,引導學生學習名人的優良品質。
2.創設游戲情境。游戲是學生最初獲取知識的載體,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教師可以游戲為基礎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產生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探究興趣,或直接在游戲中感悟體會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創設游戲情境時,教師需注重協調游戲與教學活動的比重,避免因游戲占比過多影響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3.創設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用最廣、效果最顯著的方法,特別是在人教版教材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內容均圍繞學生實際生活,教師可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創設生活情境,便于學生直觀地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選擇學生理解、感觸較深的生活場景,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共鳴,深刻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并結合生活情境感悟、糾正自身的錯誤行為,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優化開展問題教學
為解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思考缺失問題,建議教師優化開展問題教學,通過提問創造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開拓思維,從不同角度理解、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加大學生的學習深度與廣度,有助于學生將認知的理論轉變為實踐行為,進而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合理看待生命、自然及生活,實現核心素養培養。
1.理論問題。理論問題是指圍繞教材的理論知識,提出相關思考問題,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更為深刻。在理論問題設計時,教師可根據知識結構設計遞進性問題,逐步加大問題的探究深度,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思考,發展學生的學科思維。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為學生指明問題思考方向,避免學生產生錯誤認識或刻板印象。例如,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下冊的“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中,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明確國際組織的定義及特點,嘗試為國際組織分類并歸納總結國際組織的作用。通過遞進性的問題,使學生能根據現有信息解決相關問題,逐步加深對國際組織的認識,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與信息素養。
2.實踐問題。實踐問題是圍繞理論的實踐應用提出相關思考問題,使學生聯系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及生活,既可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也可基于生活現象引發學生思考,反思自身行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在“公共生活靠大家”“完善自我健康成長”等與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相關的單元中,開展實踐問題教學,組織學生分析生活中常見的不規范、不道德行為或現象的不合理之處,使學生反思自身,掌握良好的行為規范、生活習慣和道德觀念,培養學生品德良好、熱愛生活等核心素養。
(三)創新開展互動教學
建議教師創新開展互動教學,根據學生特點創新設計生生互動活動,與問題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配合,使學生全面參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并在生生互動過程中發展探究實踐、品德良好等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在課堂中創新開展合作教學,指導學生以有效方式進行小組討論與分析,確保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創造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積極學習的核心素養。由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存在依賴性,教師應在學生討論前設置小組合作規則,要求每個小組安排一名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教師根據記錄情況打分評價。同時,教師應明確生生互動中教師負責巡查、監督與輔助的責任,為學生指明問題解決方向。另外,教師應注重生生互動任務布置的深度,避免因任務過于簡單或過于困難,使小組討論難以取得統一意見,不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例如,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下冊的“學會尊重”教學中,教師展示相關資料,向學生介紹某小學生不尊重自己的案例,要求學生討論如何幫助該生,并結合生活實踐總結尊重自己的表現,切實培養學生尊重意識,實現核心素養發展目標。
(四)設計學科實踐活動
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理論與實踐未聯系的問題,建議教師圍繞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學科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在課堂中探究理論知識在生活實踐場景中的運用,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使學生在學科實踐活動中獲得核心素養的發展。
1.辯論比賽。教師可根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設計辯題,舉辦課堂辯論比賽,學生可通過道德與法治知識論證自身的觀點,深化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為道德與法治知識實踐奠定基礎。為發展學生辯證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師可在辯論比賽中隨時更換正反方,讓學生站在正反方不同角度論述分析,拓展學生思維。為保障辯論比賽有效進行,教師可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比賽,根據組內成員的表達能力、思維敏捷程度,安排一辯、二辯,其他小組成員負責提供觀點和思路,進而呈現出思維不斷碰撞、新觀點頻發的精彩比賽[4]。
2.情境表演。教師可以生活中體現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場景為基礎,設計情境表演劇本,組織學生小組進行情境表演,使學生通過表演體驗、感悟不同角色行為的對與錯,切實體會道德與法治知識內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例如,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下冊的“學會尊重”中,教師可以生活中是否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場景為基礎,設計情境表演劇本,使學生理解尊重的內涵,學會尊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另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知識內容與家鄉發展、社會發展、傳統文化相關,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研,設置調研任務,要求學生圍繞某個問題,開展社會現狀調查,了解問題現狀、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既可深化學生的理論認識,也可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素養。
(五)做好課后教學評價
基于教學評價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建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好課后評價,針對性評估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指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1.學生評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中,課堂教學由學生主導,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參與程度較高,生生互動增多,教師應在課后教學評價中設置學生評價環節,以學生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對小組成員實施全面評價。為保障學生評價的有效性,教師應針對課堂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活動及任務布置情況,設計學生互評表,逐一羅列評價內容,使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提高教師評語的有效性。教師設計自評量表,由學生評估自身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結合小組成員互評內容,反思自身的學習狀態、學習成果,探究自身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和改進。
2.教師評價。教師應結合課堂中巡查的結果、師生互動狀態及學生學習成果,實施綜合評價,指明學生在理論學習、知識認知及實踐操作方面的缺陷,為學生提供完善建議與思路,指導學生在課后深入探究相關知識點,查閱更多道德與法治資料,改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并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踐行課堂學習成果,實現學生理論與實踐的協同進步,切實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考慮到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教師在給予學生評價時,應注重評價語言的應用,盡量以鼓勵性內容激勵學生,避免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產生抵觸情緒[5]。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學生興趣不高,學生自主思考缺失,課堂教學互動較少,理論與實踐未聯系,教學評價機制不全的問題。通過以上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優化開展問題教學,創新開展互動教學,設計學科實踐活動,做好課后教學評價,從整體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作者:任志強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鮮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