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外中小學生文化詞匯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文化詞匯的分類
比如從心理文化上,分為表達辯證觀念的詞語、倫理觀念的詞語、中庸和諧委婉意識的詞語、漢民族心態特征的詞語和一些象征詞語;從制度文化上,分為禮俗文化詞語、民俗文化詞語、宗教文化詞語、典籍文化詞語等;從物質文化上,分為飲食、姓名、數詞、顏色詞、地名文化詞語等。常敬宇先生的分類影響較大,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拓展,但基本上仍是遵循著相似的模式,如王國安(1996)把文化詞語分為表現中國獨特的精神、物質文化、自然地理、制度、風俗習慣等詞語;楊德峰(1999)將文化詞語分為政治制度、宗教、人物、地理、歷史、文藝、服飾、飲食、建筑、節令、器具、成語、習俗、禮儀等;張高翔(2003)把文化詞匯分為四類:制度文化詞語、物態文化詞語、心態文化詞語、行為文化詞語;王德春(1998)指出部分詞匯中存在著國俗語義,將承載國俗語義的詞語分為:具有特殊文化色彩、歷史文化背景意義的詞語,習慣性的寒暄用語,具有修辭意義的人名,具有兩種以上國俗語義的詞語,國俗熟語以及反映我國特殊事物的且外語中沒有現成對應的詞語。
二、教材《輕松學中文》中的文化詞匯分類
筆者對教材《輕松學中文》的文化詞匯的分類參照的是常敬宇先生的《漢語詞匯與文化》的分類標準,把教材中的文化詞匯按照物質文化(地理名詞、飲食名詞等)、心理文化(熟語、祝福語、反映中國人的心理特征的詞語)、制度文化(禮俗、民俗文化、典籍等)進行第一層次的分類,同時又將物質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進行再分類,比如物質文化中又分為飲食、姓名、地名、數詞、顏色詞文化詞語等。在《輕松學中文》中,第一冊沒有出現文化詞匯,這與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的教學目的是吻合的。第二冊中的文化詞匯主要集中在飲食類上,有8個之多。第三冊文化詞匯仍然與飲食類相關,但是數量降低到兩個。從第四冊開始,文化詞匯的子類型開始變得豐富,除了飲食類外,樂器、名勝古跡、習俗、民間娛樂和稱謂語大量出現,尤其是稱謂語非常豐富,表現了教材從物質文化到制度文化的過渡和銜接。第五冊中的文化詞語類型更為豐富,飲食、名勝古跡、器皿、藝術、節令、習俗、祝福語都已經出現,這與學習者語言水平的發展是相適應的。第六冊和第七冊沿襲了文化詞語類型豐富、數量增加的模式,心理文化方面的文化詞匯逐漸增多,比如說祝福語、熟語、象征詞語之類在這一階段出現的頻率增多。到第八冊,無論是在類型上還是數量上,文化詞語的分布都是本套教材中最多的。因為,此時學生在語言與文化方面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可見,《輕松學中文》在文化詞匯的分布上,體現出明顯的分階段逐步遞增的特點。該套教材在文化詞匯的分布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零文化階段,專注于語言知識本身。以第一冊為代表;二是文化淺層接觸階段,提供表層的物質文化知識,以二、三冊為代表;三是文化深層接觸階段。文化詞匯數量增多,類型豐富,全方位地展示語言與文化的相互滲透關系,最初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文化詞匯的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應該分階段進行。
三、分階段進行對外漢語文化詞匯教學
在中小學生學習文化詞匯的初級階段,可采用直觀性教學法,利用具體的實物或圖片等方法來解釋該文化詞匯的意思,讓學生輕松理解。例如,由于筆者所在學校的條件有限,不能提供所有教材中出現的樂器,因此帶到課堂上的是友人所贈的“笛子”和“葫蘆絲”。古典樂器這一課是這樣展開的:(1)圖片展示“鼓”,播放電影《十面埋伏》片段,其中以女主角跳《仙人指路》擊鼓的水袖舞,引出文化詞語“鼓”,并展示“鼓”的圖片,播放視頻“北京鳳樂團”的《五虎聲威》,再次展示“鼓”的圖片,領讀“打鼓”。圖片展示“二胡”,播放一段《二泉映月》。再次展示“二胡”的圖片,領讀“拉二胡”。(3)圖片展示“古箏”,播放一段名曲《漁舟唱晚》視頻,再次展示圖片“古箏”,領讀“彈古箏”。(4)圖片展示“琵琶”,播放一段名曲《十面埋伏》的視頻,再次展示圖片“琵琶”,領讀“彈琵琶”。(5)圖片展示“笛子”,播放一段名曲《揚鞭催馬運糧忙》,然后拿出從國內帶的笛子給學生展示,并示范笛子的指法,進行“吹笛子”的動作示范,讓學生傳遞感受,擺出吹笛子的動作,給學生拍照留念,領讀“吹笛子”。(6)圖片展示“葫蘆絲”,播放一段葫蘆絲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給學生展示葫蘆絲實物,并示范葫蘆絲指法,進行“吹葫蘆絲”的動作示范,讓學生感受,擺出吹葫蘆絲的動作照相留念,領讀“吹葫蘆絲”。通過以上方法,學生對古典樂器詞匯已有所了解,然后再次領讀這一節課所學的古典樂器文化詞匯,并做詞匯游戲再次掌握詞匯。最后,播放古典樂器樂團“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恭喜恭喜》(因為學生學過《恭喜恭喜》這首歌,節奏感很好,學生很喜歡唱,他們會跟著節奏哼唱)的視頻。文化詞匯是民族特有的詞匯,學生沒有見過的事物他們是很難理解的,通過教學過程中提供文化詞匯的圖片等媒介的展示和切身體會,學生既可以對所學詞匯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高文化詞匯的學習興趣,更能產生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之情。中小學生學習文化詞匯的中、高級階段,可以采用“情景再現,走進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進行文化詞匯教學。這種教學法主要是采用語境教學法。孔凡成的《語境教學研究》中指出:“語境,是指人們運用語言來進行言語交際的一種語言環境,包括社會文化語境、上下文語境、認知語境、情景語境等;語境教學,是指以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為宗旨、以課文語境為依托的語文教學。語境教學強調的是,運用語境理論指導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基本方法有社會文化語境教學法、上下文語境教學法和認知語境教學法以及情景語境教學法等。”任何一種語言的使用,都不可以離開語境而獨立存在,語境的使用能讓抽象的詞語變得更具體、更形象。語境不同,詞語的使用要求也不同,但是相同的詞語要是在不同的語境中反復出現,可以加深對這個詞的理解和記憶。語境教學法是一個很好的對外漢語教學手段。
四、結語
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小學生是很容易受到負遷移帶來的影響的,這就需要通過語境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并把學生帶到漢語中,需要給他們創造一個具體的使用漢語的環境,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學習漢語。例如,教材《輕松學中文》的第五冊中的第五單元,主要講的是與中國年有關的內容,在通過視頻、音頻、圖片、PPT等媒介學習了“中國年”相關的文化詞匯,即“春節、年貨、年夜飯、紅包、春聯、煙花、祝福語”等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有關中國年的場景,準備一些道具用來渲染氣氛,讓學生感受到中國人過年的氛圍。通過媒介展示以及詞匯游戲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了一些與中國年相關的文化詞匯,也了解了中國人過年時年前年后要做的事情之后,可以讓學生使用提供的道具來表演,自己動手來貼春聯,置辦年貨,給紅包,拜年說祝福語等,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這個氛圍中,這種“情景再現,走進中國”的教學方法,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的文化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又達到一個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傳播了中國的文化。
作者:楊雪菲 單位:魯東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