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政治課德育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政治課是初中階段德育教學的主陣地。在政治課中,如何開展德育活動,落實好、開展好德育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廣大政治教師探索的熱點。嘗試在政治教學中通過深挖德育因素、告別理論教學、開展課外活動等途徑滲透德育,讓美德深入人心,讓良好的道德行為蔚然成風。
[關鍵詞]
初中政治;德育滲透;教材;理論教學;課外活動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沒有手段的目的。”隨著新課改進程的推進,教師作為德育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需探索出先進的教學思路和科學的引導方式,以促進學生法紀道德規范的塑造。
一、深挖德育因素,找到教材與德育結合點
新課改下,教材變得更加精彩、生動,倘若教師善于利用,那它就是一本繪聲繪色、圖文并茂的讀本。教材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內容的實用性和真實性有利于學生經過恰當引導后進行自主探索,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教材與德育的有機結合,需要教師與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下共同努力。舉個例子,蘇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的《學會尊重別人》,這一課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建立人人平等的觀念,學會尊重他人,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和禮儀。經過小學六年義務教育,學生對于尊重別人、遵守紀律已經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他們已經懂得應該對長輩、對師長有禮貌,也基本掌握了接打電話時的禮貌用語。而對于在公共場所愛護公物、遵守秩序,有些學生不以為然。此時,筆者給學生提出三個問題:1.當你觀看演出時,別人一直在喧嘩,你是什么感受?2.你想去公園鍛煉身體,可是別人卻把運動器械破壞了,你會沮喪嗎?3.在圖書館看書時,你認為不打擾別人是不是尊重他人的表現?筆者的這幾個設問均來自于生活,卻與教材中提到的內容緊密聯系。學生在問題思考中將自己的想法帶入,結合教材的概念,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二、告別理論教學,豐富案例加深內涵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課要注重貼近生活,豐富教學形式,延伸真實案例,做到道德學習與道德活動緊密結合。我們更樂于巧妙進行教學設計,將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案例融入技能與知識之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活動和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實現德育目標。這一做法既踐行了“知行合一”的原則,聯系實際加深內涵理解,又能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將教材理論滲透到生活實際。如教學蘇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課時,對網絡語言與社會現實已有了解的學生表示無法接受,他們認為這是虛的、是老土陳舊的,甚至有學生指出這一課時不符合實際,“現在的人都很自私”。他們發表這樣的言論,筆者當下并沒有馬上導入教材內容,而是給他們播放了幾個“感動中國”的視頻,當播放張寶艷、秦艷友夫婦辭去工作,建立“寶貝回家網”,幫助丟失孩子的父母提供信息,一路艱辛、一路付出時,有學生流下感動的淚水。視頻中丟失的孩子與學生的年齡相仿,看到這些故事,他們的感觸很深,加上他們在網絡上對這類信息接觸較多,因此他們的認可度很高,進而也認同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的觀點。
三、開展課外活動,實踐中提升學生修養
學生有了系統的道德理論教育,倘若沒有在生活中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這樣的德育是無效的。進行德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樹立榜樣,組織學生開展實際活動,通過表揚和批評引導其樹立良好品德,并及時改正缺點與錯誤。其中,開展課外活動是對課內德育學習的檢驗與鞏固。這一過程要求教師能夠嚴格要求學生,并能做到后期回訪與檢查,而不至于學生半途而廢、言行不一。《個人與集體》是第二單元第九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很容易接受,但要每個學生都熱愛班級、擁有高度的集體榮譽感并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課堂上學生可以體會國家的每一個榮譽背后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各民族團結統一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呈現出“利己心”而忽視整個班級的榮譽。譬如每周的衛生評比,在家中極少做家務的學生會逃避、推脫,怕臟怕累,他們沒有想到因為自己的偷懶使得班級不整潔,以致沒辦法拿到屬于班級的榮譽。因此,筆者在課后會組織一些小游戲或者公益活動讓他們來參加。譬如他們很喜歡的“撕名牌”游戲,在與兄弟班級競賽的過程中,他們懂得只有齊心協力才能獲得勝利。此外,每個星期筆者都會以小組為單位,舉辦小型的正能量歌曲合唱比賽,選歌、分聲部、協調等環節都由學生在課后完成。經過努力,他們懂得了發揮集體力量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思想品德課作為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應當發揮其重要作用。教師應多一些探索、少一些浮躁,踏實將“育人”這一任務完成。
作者:馬云彪 單位:江蘇靖江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