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政治學科教學效率提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培養學習興趣
傳統的政治教學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方法常常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消極和受壓抑的狀態,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學是以學生學會知識為目的的活動,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把知識一股腦兒搬進課堂,塞進學生的腦袋,而應該改變以前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挑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結合教材的知識體系,把符合學生年齡實際的生動活潑的事例引入課堂,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在學生中引起共鳴,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要做到這些,教師首先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案,把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及組織者,而不是灌輸知識的機器。其次,在設計教學活動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靈活地使用教學方法,如可以變換使用看視頻、做練習、演講、表演、討論等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無論采用哪些方式方法,教師在課前都應充分了解學情,根據實際,予以精心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政治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激發道德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架設在認知和行為之間的橋梁,它是一種內在獨立,可以促使認識升華為信念,可以成為行動的動力。沒有情感色彩和毫無情緒反映的純粹意識活動是不存在的。情感的動力功能在于激發有機體,使內驅力信號得到放大或提高,這種鼓勵和激化作用是認識活動的契機和直接誘因。特別是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教材內容本身就蘊含著許多道德情感的因素,恰當地加以激發,能夠感染學生,使學生得到心靈的共鳴。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材,有目的地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如在關于我們的祖國這類主題的教學中,教學重點之一就應該是讓學生認識祖國的幅員遼闊。教師可以通過看視頻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假想旅行。設想在地圖上從南京出發,開往北京,伴隨著列車的鳴叫和車輪的滾動聲,學生仿佛置身在正向著北京飛馳而去的高鐵。通過看美麗的畫面,聽教師的講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了共努力學習的動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
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師的常規教學工作,也是確保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教學實踐證明,創設問題情境,對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提高學習效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問題情境呢?簡單地說,問題情境就是一種具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學生找到完成任務的途徑與方式、努力去克服的學習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求動機,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創設問題情境,教師首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了解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結構和智能水平。例如:在“我們的生日與消費”為主題的討論活動中,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的家人、鄰居、同學是如何過生日的?你們了解偉人、名人是如何過生日的嗎?在你們的生日聚會時,有沒有感覺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當這樣一些有關生日如何過的問題提出后,學生個個都積極開動腦袋,一會工夫,學生就熱情高漲、群策群力討論回答問題。這樣,通過創設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使課堂教學得到順利開展。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興致勃勃地傾聽,學會思考,共同交流,達到了知識共享的目的。
四、加強雙邊活動
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只有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才有可能實現教與學的共振,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教師可以用對話形式、問答形式等,盡可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打破課堂死氣沉沉的局面。有位哲學家說過:“你可以把一匹千里馬拉到河邊,但絕不能強迫千里馬喝水。”如果學生沒有參與教學活動,他們在課堂中,心里缺乏自由和愉悅的感覺,就會感到思想上、學習上存在負擔,就不可能無拘無束地討論問題,也就不可能敢想、敢說、敢嘗試。因此,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通過師生互動,把課堂交給學生,把學生作為創造活動的主體,使學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課堂交流發言中,學生的想法、行為,不論合理與不合理,都應該得到保護與鼓勵;無論是學生提出的新見解、新設想,還是節外生枝的問題,都要積極引導。
五、結語
總之,教師更要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中變得生氣勃勃,進而使學生的智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周紹芹 單位:萊西市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