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研究(4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課堂教學內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的生物課程有很多抽象而且比較難懂的知識點,學生學起來不但沒有興趣,而且效率不高,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此時教師就可以采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生物現象進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和興趣。例如,教師在講授《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部分內容時,由于類似基因、染色體、RNA等這樣的名稱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費時費力,很容易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例舉親子之間樣貌相似等這樣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名詞的作用和功能,從而消除陌生感。如,成龍和房祖名長的很像,有人說鼻子像,有人說臉型像,這就是基因遺傳的結果。教師通過有型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解讀晦澀難懂的生物名詞,無形之中縮短了課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聽課的效率。
二、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生物現象的探索,從而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探究性的學習思維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生物是與生活實踐關系密切的學科,需要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理解。啟發式教學與注入式教學是兩種對立的教學指導思想,啟發式教學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思考。注入式教學則讓學生對知識無所適從,成為學習的容器。因此,啟發式教學一直為人們所推崇,歷經數年而不衰。同時,啟發式教學也是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充實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啟發式教學恰恰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并得出結論的方法,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未知領域的探索,從而獲取生物知識。例如,教師在教授《植物種子的萌發》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采用多媒體視頻展示種子萌發的過程,在每一個環節,教師通過提問啟發學生對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進行探索。通過探索學生知道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足夠的水分,充足的陽光,符合這三個條件就能使一顆具有生活力的種子萌發,從而逐漸長成一顆參天大樹。在整個啟發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都是集中在教師的引導和多媒體的展示上,極大的調動了學生聽課的熱情,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學習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還能激發學生之間形成有效的競爭力,從而爭取自己在課堂上更好的表現自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這種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教授《血液循環》這部分內容時,由于這部分內容是生物學習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對于血液循環的路徑總是混淆,影響課程的學習,其中涉及的抽象名詞也很多,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故此,教師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要求學生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血液循環的路徑圖,并劃分小組進行比拼,從中選出做到最好最快的那一組。首先教師將學生根據學習水平和特點對學生劃分小組,各自分工明晰,責任到個人,共同完成任務。這樣學生就會集中精力的進行各自任務的完成,有的學生完成從左心室出來的路徑,有的學生完成從右心室出來的路徑,有的學生負責畫路徑圖,有的學生負責檢測看是否有遺漏,最后由一名學生做代表進行講解,完成課程的學習。整個過程學生只有理解了血液循環的原理才能準確的繪制路徑圖,在繪制的過程中還鞏固了知識,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生物的課堂效率,就要綜合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有機整合,根據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深層次的知識,增強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不僅是限于生活化、啟發式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教學中還有其它的方法,需要教師在實踐的教學活動中總結經驗,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教學,探尋教學方法與教材內容最佳的切入點,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作者:湯敏 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張沐初級中學
第二篇: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1精心準備
教師在組織一場教學之前,會通過“導學案”的形式將一節課的內容進行設計。導學案的質量,是高效課堂的前提與基礎,只有當導學案既易操作又與學生實際相契合,才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教師應以學生經驗為經驗,以學生興趣為興趣去進行精心準備,既要突出教材特點,與知識點緊密相連,又要“制造”一些難題,讓他們能夠主動的“調動”起自己的已有經驗去深入探究,激活思維。如在讓學生認識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時,就可以結合中國的古詩詞對學生實施教學,如讓學生先玩一個填詩詞的游戲,老師寫出上句:春色滿園關不住,然后讓學生們填下句,當學生們寫出一枝紅杏出墻來之后,教師從詩詞引向生物知識:一枝紅杏之所以出墻來,實際上是生物在做“向性運動”,這種運動能夠讓植物的葉子、莖“跑”到最適合利用光能的地方,讓它們能夠享受足夠的陽光從而完成光合作用。植物之所以會有向光性的運動,主要是因為其內部“生長素”在發揮作用。生長素在一定濃度下能夠讓植物細胞生長伸長加快,它在單側光線條件下,背光部分公布的多于向光部分,所以莖才會向著有光源的方向伸長或者彎曲。而我們通常說的俗語“向陽石榴紅勝火,背蔭李子酸酸掉顎”,恰恰就證明了植物的果實其口感、品質均于光照有關。從古詩、俗語引申到生物知識的教學設計,就是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以他們感興趣且認可的形式準備課堂教學,其效果可想而知。
2合理組織
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應該始終將學生放在課堂首位,教師在做過精心準備之后,就應該由臺前轉為“幕后”,將學習的過程、交流的過程、展示成果的過程、合作的過程以及體驗和感悟的過程完全交由學生來完成,讓他們進入到一種自主學習狀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去探索新知,從中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并以此為驅動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如在讓學生們認識昆蟲的生殖與發育時,教師可以選擇“蠶”這個學生們都熟悉的昆蟲作為代表,課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養蠶,并搜集與蠶相關的信息。進入課堂學習后,先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講述自己養蠶的經歷與體會,并讓他們嘗試對蠶的生活史進行排序。然后將蠶生活史標本發給每一個小組,讓他們邊回憶、邊觀察蠶在生長過程中每個階段表現出的特點,并以表格形式表示出來,幫助他們整理歸納其“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兩個生物發育概念,讓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進行深入理解。在學生完全理解之后,讓他們帶著“蠶與蝗蟲有著怎樣不同的生活史?”這樣的問題看已經準備好的幻燈片,當他們將兩者發育與生殖的異同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之后,啟發他們從蝗蟲的生殖與發育特點中認識“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這樣的課堂組織,無論是舊知的啟發,還是新知的發現,以及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的關系,都會在學生的自我探索中得到不一樣的理解,而當他們憑借自己之力“窺探”到生物的“秘密”時,一種發現的樂趣會成為他們繼續探究的動力。
3科學點評
很多教師不注重進行課堂點評,即使點評也是簡單的幾句話,用“好”或者“不好”。“可以”或者“不可以”敷衍塞責。殊不知,科學的點評對高效課堂的構建可起到“畫龍點睛”之妙用。生物學科的“生活化”特征非常顯著,讓學生將生物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是生物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巧妙的點撥評價,引導學生將知識用于生活,再從運用過程中發現自己知識中的“盲點”,是生本理念在生物課堂最具體、最有效的落實。如在學生學完營養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后,在學生對其轉化關系進行陳述后,詢問他們是否對“牛吃草卻能夠擠出奶”這一現象進行解釋?而在他們了解了酵母菌新陳代謝類型后,讓他們對黃油如何制作的過程、步驟進行講解,并引導他們對酵母菌代謝方式進行總結。同時,教師還可以以練習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和檢測,如每節課后以“搶答”方式出一到五個當堂練習的題目讓學生現場解決,讓學生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追求課堂的有效乃至高效,同樣需要每個生物教育者去認真雕琢。教師只要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精心準備,合理組織,科學評價,就會與學生共建一個和諧而高效的生物課堂,實現雙方成長與發展的“共贏”。
作者:顧善軍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銀集中心初中
第三篇:初中生物課堂互動教學實施
一、開展互動游戲,突出學生主體作用
“游戲”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名詞,尤其是中學生對游戲活動沒有任何抵抗力。以往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受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害怕組織學生開展活動,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的一種行為。但事實并非如此,游戲活動的開展,表面上好像是對課堂時間的一種消耗、一種浪費,但實際上收到的教學效果卻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可以適當地組織學生開展“互動游戲”,以激活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學生的主體性,進而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生物“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生態系統”時,在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有關“食物鏈與食物網”的知識內容時,教師摒棄以往“灌輸”的授課模式,而是組織學生開展互動游戲活動,使學生在互動中探究這些生物知識,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內容的記憶。師:現在請幾名學生一起上前完成一個游戲,這幾位學生分別扮演一種生物,這些生物之間是存在一定關聯的,你們要根據你們被設定的生物種類進行捕食、逃避。現在,請分別扮演:小草、老鼠、老鷹、狼、鹿、蛇。其他學生也要動腦筋思考他們之間的捕食關系,監督他們游戲完成的是否正確。在教師說完要求后,學生早已迫不及待地進入互動游戲中,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游戲,都很認真地思考教師設置的這些生物所生成的食物鏈以及相應的食物網。游戲中扮演鹿的既要想辦法吃到草,又要想辦法躲避狼。學生在互動游戲中都表現的異常積極。案例中,教師以“互動游戲”的教學方式,激活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實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與掌握。
二、開展師生互動,促進師生溝通交流
生物教學中教師適當的“獨白”能夠起到指點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感到豁然開朗,但是如果整節課的“教師獨白”,難免會造成生物課堂的單調,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改變這一課堂現象,不能再“稱霸”整個生物課堂。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需要與其進行適當的互動。其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開展對話互動,以對話的方式推進師生雙方敞開心扉,進而相互吸引、相互接納,讓師生在精神層面得以相通。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傳染病及其預防”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展開對話。師:同學們,其實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存在的傳染病的種類多種多樣,那你們都知道哪些傳染病呢?生1:我們經常得的流感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傳染病。生2:還有肝炎、肺結核、艾滋病。師:你們真棒!你們竟然知道這么多傳染病,這些傳染病不需要任何條件就能夠流行起來嗎?你們所說的傳染病是怎樣被流行起來的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探索,主動查閱資料。有學生在找到答案后,很興奮地向教師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生3:我通過查閱生物課本,我了解到傳染病流行有三個基本環節,分別是: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師:你探究的結果非常正確!繼續努力。案例中,學生通過與教師進行對話,充分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和鼓勵。由此可見,師生對話,不僅能夠促進師生互動交流,還能夠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生物。
三、開展合作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生物相較于其它學科,內容較為復雜,而且綜合性很強。如果教師還是像往常一樣,一味地實行“一言堂”教學,只會讓學生感到“云里霧里”。因此,教師必須創新,需要為生物課堂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自由發揮的機會,以激活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互動,給學生創造合作的時機、共同學習的機會,以增強生生之間交流互動,促進全體學生有效參與。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光合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時,在學習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時,教師選擇讓學生自己探究實驗。師:同學們,請自由結組,共同合作探究這種氣體物質真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嗎?同時,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探討時間和空間,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驗器材。安排任務后,學生開始分工合作,共同探究,相互發表自己的建議。生1:我們可以先假設,然后再驗證,假設光合作用中這種氣體必不可少。生2:我同意,NaOH溶液能夠消耗,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物質,做一個對比實驗,一個沒有這種氣體的植物光合作用實驗,一個有這種氣體。案例中,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相互交流,共同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合作互動,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合作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還為學生提供了互動交流的機會。這對于學生思維的活躍大有裨益。
四、結語
總之,互動教學對實現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作為生物教師,要善于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并不斷結合教學實踐,更新、改進教法,以實現互動教學的最大效益。
作者:徐中華 單位:吉林省長嶺縣腰井子學校
第四篇:初中生物課堂生命教育探索
1國內外生命教育現狀
1.1香港地區的生命教育
香港中學中,除了有與生命教育有關的課程外,政府于2008年建設了一個以宣揚關愛與和諧,建立社會正面價值觀及使命感,并傳揚愛護大自然的訊息“諾亞方舟主題公園”。其中“方舟生命教育館”是全港首間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創新互動教育場所,通過獨有、互動、創新的活動及場館設計,讓參加者親身體驗及反思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幫助學生建立正面、樂觀及積極的人生目標,著重活動簡介、體驗及事后講解3個環節。體驗活動中的“感棺”之旅,尤為特別,目前暫時未對外開放,只供體驗學習活動使用。在死亡前面,人們存有猜忌、不安、恐懼,“感棺”之旅會帶領思考死亡真正的意義,讓人類進一步探索死亡,學懂活著。
1.2中國大陸的生命教育現狀
2004年以后,中國大陸一些省市地區開展了地區性的生命教育。2004年遼寧省下發《遼寧省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2005年,上海頒布《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率先在全市中小學系統開展生命教育。2005年,青島中小學也開設了相應的生命教育課。其他地區的學校依然缺乏系統和相關的教育。2008年的汶川地震給教育界極大的警示,從安全教育的缺乏到面對死亡災難,學生的心理建設都極其缺失。生命教育隨著災后的重建和由此引起的反思應運而生,對青少年進行適時恰當的生命教育受到社會和教育界的關注。
2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維度設計
2.1認知層面(A)
以蘇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為例,認知層面教育目標體現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圍繞《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所設計的10個專題,展開生物教學活動。①科學探究;②生物體的結構層次;③生物與環境;④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⑤生物圈中的人;⑥動物的運動和行為;⑦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⑧生物的多樣性;⑨生物技術;⑩健康地生活。在這10個專題中,第②、④~⑥分別從認識生命開始,理解生命的基本單位和結構基礎;認識人類活動最密切的綠色植物;認識自己;認識人類的朋友即各種動物。4個專題學習結合生命教育目標,重點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并獲得基本的生物學知識,是整個生命教育的基石。
2.2技能層面(B)
在《標準》中⑨和⑩專題的教學中,側重聯系實際。例如學習生物技術中的“微生物發酵”后,學生學會制作酒釀。其拓展活動輔以“酸奶制作”,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應用,選擇健康飲食。在⑩專題健康的生活中,學習急救常識,模擬遇到溺水、煤氣中毒、觸電等突發情況下,實踐人工呼吸的幾種方法,將健康知識、安全教育與生存教育相結合。如果說認知層面停留在“學”,技能層面是讓學生通過生物課程去“做”,完善基本的生存技能。
2.3情感層面(C)
③、⑦、⑧專題的授課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人和人類生活的環境之間的聯系,關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感受“生命之美”,對生命產生了敬畏之情、珍愛之心。生命教育同時是一種道德教育、一種和諧教育。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情景有意識的強化“生命教育”這個主題,并把握這條主線,在情感層面要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滲透。例如:一句話的思考“你眼中今年的第一抹綠,出現在何時?“”地鐵建設時梧桐等行道樹被移走,城市的發展和環境之間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協調?”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生命價值觀,在教育過程中使學生建立關注生命,關注生命平等的生命觀和價值觀。
3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
3.1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內容滲透
圍繞《標準》中的10個專題,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有側重的設計了6個實施生命教育的主題,結合生物的課堂教學實踐生命教育,完成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標。
(1)一花一世界。
初一學生在學習了細胞結構后,很快就進入“生物圈的綠色植物”這一專題的學習。學習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植物器官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等知識。教學中教師將事先購買的各種花卉種子(南瓜、鳳仙花、圣女果、萬壽菊等易于培養的種子),分發至各個小組。小組學生結合之前學習的“種子萌發的條件”知識和進一步搜集整理的資料,在3月初春時候開展實踐活動。活動中小組觀察、記錄、拍照,在6月完成實踐活動小結,并進行討論,每位學生寫下培養過程中記憶最深的感受。從小小一粒種子到小苗直至開花,學生們精心呵護著自己的作品。植物每天的點點變化都給學生帶來驚喜。在學期結束時,許多種子已經成為成熟的植株。學生欣喜并驚嘆著生命的力量。總之,教師把握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讓學生體驗生命的歷程和欣賞生命的和諧之美,在完成生物教學的同時,達成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的生命教育目標。
(2)安排科學的飲食。
七年級教材“人體消化道”中,聯系實際生活,安排了“設計一日健康食譜”的內容,目的是指導學生健康飲食。教學中,筆者把教材中內容和當下發生的熱點問題相結合。例如臺灣的塑化劑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將“塑化劑加入食品中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這些問題留給學生,分組專題研究,通過資料搜集過濾和討論,進行小型的匯報交流。學生對這些實際的問題,抱有很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得到的結論,往往要比家長和教師的說教更有效率。教師可在今后教學中保留沿用這些專題的討論。安排科學的飲食體現了生命教育技能層面的教育目標。
(3)學會健康的生活。
“健康的生活”涉及領域廣泛,貫穿七年級和八年級的生物教學中。教師結合生命教育的主題,首先引導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了解傳染病、遺傳病、心血管疾病、癌癥等幾類疾病的治病原因及人類對策。通過對各種疾病特點的學習,滲透“關愛,平等”的理念。例如:乙肝病毒攜帶者在社會中受到歧視,HIV病毒攜帶者所受歧視更加嚴重,主要是因為人們對科學知識了解片面造成的。其次,使學生了解吸煙、酗酒和吸毒的危害。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適當引入社會問題的討論和反思,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關于健康生活方式,教師則可以通過實驗觀察“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觀看影片《中國禁毒史》,閱讀《醉酒駕車的量刑》等多種手段進行,完成生命教育中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的教育目標。
(4)把握青春的律動。
在八年級上學期的青春期教學中,學生們好奇又羞澀的心思寫在臉上。在教學之初,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用理性的觀念學習科學知識,認識自己,也是珍愛自己的第一步,從而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身體,度過這個生理心理巨變的時期,用所學知識形成科學的衛生習慣。在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系列問題男生,女生從青春期后,在哪些方面有了明顯的不同?你覺得應該如何得體,有風度地和異性同學溝通?……教師引導學生直面內心的好奇,注意在溝通交流中,不能背離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對人類來說,男性每次產生的幾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能真正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在母體子宮內長達10個月的孕育,新生命才得誕生,直至可以健康地坐在課堂中學習。這期間猶如一部歷險記,學生在驚嘆的同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在生活中也許遇到學業、家庭、人際關系等困難重重,可是這一切困難比之生命的誕生,只能是生活中難以承受之重,絕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這一專題中,生命教育定位于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
(5)掌握生存的技能。
汶川地震中,那些慘烈的畫面仿佛還在眼前。在日本的中小學中,災害中的安全教育是必須的,我國沒有專門的課程對學生進行訓練。在八年級下學期的生物課程中,安排了相關內容,教師結合實際,將地震、溺水、火災、觸電、煤氣中毒等災害或緊急時刻中的安全教育,從說教轉變為實踐操作練習,效果則更為突出。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掌握必須的生存技能是生命教育中極為重要的環節,這個專題的設計就是為了達成生命教育中技能層面的教育目標。而生物課堂有限的時間和模擬情景,學生更多是游戲心態,而不是當作技能的訓練是生命教育該專題的遺憾。
(6)敬畏神圣的生命。
“生命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時至今日也未完全有統一的答案。首先,教師布置學生搜集關于生命起源學說古今中外的發展歷程,從我國古代的盤古開天辟地到西方的上帝創造世間一切圣靈;現代生命起源學說中大多數科學家認可的“化學起源說”和非主流的“宇宙物質說”等,通過匯報交流進一步探討生物進化的原因和歷程,生物在進化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現存生物類群都是經歷了殘酷生存斗爭和長期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喚醒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強調對生命的尊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也是這一專題希望達成的情感層面的教育目標。
3.2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方法實施
將有效資源整合生命教育中,教師在生物教學中的實踐可以采取以下5種方式:(1)參觀。在不同季節參觀學校內部及周邊的自然資源活動,使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生命之美。(2)調查。學習健康生活時,安排學生就“家庭有無色盲、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和特點”進行調查。(3)探究。在《標準》中“科學探究”是最先學習的模塊,在學習了科學探究方法后,這一學習方法的應用體現在各個專題中,特別是專題二和專題六。(4)實驗。實驗是生物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例如“酒精對水蚤心率影響“”淀粉的消化”“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應用在專題一、專題二和專題三中都有很好的效果。(5)角色扮演。在專題五生存技能的實踐與練習中得到應用。
4實踐中的問題和思考
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生命教育這條主線,力圖貫穿滲透與初中的生物教學中,促成學生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和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但是在目前的生物教學中,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難以找到理論支撐,就這一話題的討論和展開也缺少合適的切入點。美國等西方國家和臺灣香港地區則很重視青少年的生死教育,并把它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環節。生死教育可以讓青少年感受到生命的重量,樹立積極的生命觀,這一部分的缺失不得不說是目前教學中令人遺憾之處。泰戈爾曾說教育應把生命的信息傳遞給學生。生命的孕育、誕生和成長是一種令人無比激動的過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希望。在新課程標準中對于生物教學的描述為“達成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的情感目標”。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過程成為生命被激活、被發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的過程,成為生命的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華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和《標準》中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表達相似的3個維度教育層次,旨在將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標定位為學生首先要尊重,珍惜自己的生命,其次再談生命的意義;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創造,學會生活。讓教師成為“心靈捕手”,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捕捉生命之美,進而敬畏生命,珍愛生命,開掘生命能量,化解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邢蓉 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