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初中生物課堂當中存在的弊端,并針對出現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望能夠在生物課堂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生活化;初中生物;教學
1.初中生物課堂現狀
通過生物課堂學生能夠了解自然界的神奇,探尋生命的奧秘,因此生物課堂是與生活聯系最密切相關的一門課程。但現如今的生物課堂中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教學初衷。
1.1學生生活與社會體驗隔絕
現如今,正值全面小康的幸福時代,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孩子們的幸福指數與家長對他們的呵護程度也在猛烈增長,家長們對于孩子們的事情全部是一手操辦,導致學生對自己以外的事情漠不關心,與真實的社會差距也越來越大。方方面面的因素致使學生們思想過于單純,社會經驗過于單調,缺乏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課堂當中加入生活因素顯得尤為重要。
1.2輕視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再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只重視理論知識的一味傳輸,而沒有意識到對于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育當中,只是把理論教育當作教學的首要目標,制訂了偏離重點的教學計劃。在生物課堂的講授當中只是將自己提前準備的枯燥理論進行講授,導致學生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薄弱。如在《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一課時,單純的進行理論知識只是轉述學生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對于生物實驗儀器一無所知,不利于生物實驗的考查。教師應為學生留出親自動手實驗的機會,設身處地的觀察所取得實驗結果,進入實驗室親身感受生物學科的奧秘,對細胞這一課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再將理論知識穿插進實驗進行過程,這樣的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深刻的,也良好的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目的。
2.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措施
2.1創建生活化教學情景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并將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里。從學生已經具備的生活經驗和生物理論知識入手,再展開符合學生生活環境和認知的情境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刺激學生對于學習生物知識的欲望使課堂氛圍輕松歡快,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能自主地接收老師所教授的新知識。教師在講課中可以應用講故事地方法來講解生活中所存在的生物現象,或者是在生物實踐中,把不好理解的抽象化的生物知識具體化、生活化的展示出來。需要強調的是,教師需要把控教授內容的難易度,以防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出現負面情緒打擊學習信心。例如在講解“遺傳特征”一課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舉出自己與父母相像的特征像與不像的地方,并鼓勵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嘗試解釋原因,待課堂氣氛活躍時,并確保每個學生參與到討論當中來之后,便可引出要學習的知識點———基因。
2.2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融合
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自主發現和探索生物知識的意識行為。在準備教學教案時,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與生活時間更深層次的聯系,為學生準備更加生活化更加易懂的教學案例來輔助學生學習生物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形成直接的經驗,將復雜枯燥的理論知識轉變成簡單易懂貼近生活的實例。如在講述生物的進化時,抽象的進化過程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十分遙遠,無法理解其中的理論知識。可以選擇一部有趣的動畫片來講述生物的進化,讓學生覺得簡單易懂貼近生活。
2.3布置與生活相關的課后作業
教師要在課程完成之后布置課后作業,幫助學生檢測學習情況鞏固所學知識內容。在設計作業內容時教師應思考如何將課后作業通過實際生活的案例所展現出來,增添課后做的趣味性,由強制的被動完成作業變成主動的享受完成作業這一項活動。教師在設計案例時應聯系學生學習背景以及所掌握的生活經驗和自身特點,科學合理的設計生物課后習題。如在講授《種子的萌發條件》一課時,可以留下作業讓學生進行種子的發芽培養,觀察種子發芽的過程,并記錄下生長過程寫出觀察感受,嘗試總結種子萌發的條件,再分小組討論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結果,這項作業不僅與生活實際相關也是每個學生都可以進行的,并且充滿趣味性且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同時更符合學生的心理也能調動學生完成課后習題的積極性。
3.結語
打破傳統的乏味生物課堂模式,引進生活化教育模式是現如今生物教師應具有的教學目標。在設計課堂、課堂互動和課后習題的布置上都要聯系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完成,不單單是將自己所掌握的生物知識進行簡單的講授,而是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生物學的課堂當中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生物課堂真正的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而變得更加的生活化是促使生物課堂更上一層樓的主力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李修紅.淺析新課改下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J].新課程·中旬,2015(12):117.
作者:王仕珍 單位:甘肅省禮縣灘坪鎮初級中學